第一篇 乡土本色 3
一 半熟人社会 3
二 村庄社会关联 11
三 村庄生活的面向 18
四 派性 25
五 大社员 30
六 红白喜事 35
七 村庄类型 42
八 村庄的含义 49
九 村庄共同体 55
十 人际关系理性化 61
附:巨变的图景 66
十一 农民福利的计算 74
十二 农民保守的原因 81
第二篇 村治格局 89
一 村治随想 89
二 好人治村与恶人治村 94
三 权力网络 102
四 村民代表 108
五 合作能力 116
六 村治的难题 123
七 村民小组会议 129
八 村民小组的治理 134
九 模化的权力结构 144
十 民事纠纷的调解 149
十一 治理、制度与资源 156
第三篇 制度下乡 163
一 抛荒 163
二 村务公开 170
三 税费改革 177
四 唱票评据 183
五 四荒拍卖 189
六 土地制度 194
七 农民收入 202
八 计划生育 207
九 合村并组 214
十 两票制与一肩挑 217
十一 积极村务与消极村务 222
十二 农村儿童为什么辍学 229
第四篇 村庄秩序 239
一 磨洋工 239
二 划片承包 247
三 乡村水利 253
四 老人协会 260
五 村民小组长 268
六 文化与性格 275
七 动员与分配 282
八 少数人决定 288
九 富裕村的麻烦 296
十 村庄精英的谱系 303
十一 村民上访的理由 309
十二 农民抗争的特点 316
第五篇 乡村治理 323
一 两委关系 323
二 党政关系 328
三 条块关系 334
四 干群关系 340
五 乡村债务 345
六 乡镇财政 351
七 招商引资 357
八 小城镇建设 362
九 村干部的报酬 368
十 农民负担的机理 373
十一 积极行政功与过 380
十二 乡镇体制改革的方式 388
第六篇 乡村研究方法 397
一 学术对话的理由 397
二 实证研究的层面 402
三 学术规范与学术共同体 409
附录:重建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 413
四 返回常识——以吴毅著《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为例 419
附录:阅读农村,阅读中国 424
五 大理论与中观理论——评《黄河边的中国》的方法 428
附录: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20条 442
结语 从乡村治理到乡村建设 447
代跋 我的农村研究之路 459
后记 467
修订版后记 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