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鲁迅离我们有多远 1
第一章 超越近代:鲁迅早熟的文化观 5
一 中国文化的三次转型:鲁迅文化选择的历史情境 5
二 “大时代”之前的思考:浓缩文化时代 13
第二章 “任个人而排众数”:思想启蒙向现代意识并轨 17
一 思想的超前:现代个性意识对近代政治哲学的否定 17
二 近代政治思想史回顾:对“众治”的第五种批判 19
三 “众治”的思想本质:对个性意志扼杀的合法化 24
四 由超前带来的错位:“众治”批判的时差与异质 30
五 丰富的深刻与复杂的统一:思想启蒙与政治救亡的整体设计 35
第三章 “掊物质而张灵明”:道德救赎向人间原点回归 38
一 “厥心纯白”:对初民社会的道德怀念 38
二 平民意识与精英意识:道德救赎与思想启蒙的整合 44
三 “尚德”的传统模式与思想革命的现代内容 50
第四章 宗教观与科学观:思想启蒙与道德救赎的衍生形态 64
一 宗教的起源:“形上之需求”的认定 64
二 宗教精神的内化与外化:人格的崇高与行为的执著 70
三 科学的悖论:近代理性与反文化意识的交错 80
四 归结点:人格理想与现实批判的需要 86
第五章 辩证思维:文化选择的逻辑存在形态 91
一 传统与现代:辩证思维的逻辑来源 91
二 “亦此亦彼”:整体性思维 97
三 “一切都是中间物”:不完满性思维 103
四 “要紧的是‘行’而不是‘言’”:实践性思维 108
第六章 自由意志与民族关怀:青年鲁迅的生命主义特质 114
一 生命自我的反叛与超越 114
二 生命主义的主观性个体性价值观 118
三 生命主义与民族生存状况的理性关联 124
第七章 觉醒者形象精神状态与环境评价:文化选择的艺术转化形态 127
一 强力与卑怯:生命意志对传统惰性的历史性否定 127
二 自由与存在:思想意识对社会环境的悲剧性超越 142
第八章 深度现代化:鲁迅文化选择的人类性和时代性尺度 155
一 “特殊国情论”:传统文化的拒斥与变形功能 155
二 鲁迅文化哲学的两个概念:文化的同一性与文化的特殊性 162
三 两种文化人格对比:“中国人”与“世界人” 168
四 两种思想主题对比:阶级意识与人类意识 174
五 文化的同一性命题:人类的共同文化资源认识 179
六 文化的时代性命题:中国文化转型的现代意义理解 183
第九章 “拿来主义”:文化选择的目的论与方法论 191
一 走出传统的世界:文化选择的心路历程 191
二 “彻底反传统”:文化转型的方法论价值 193
三 “拿来主义”的文化哲学阐释:主动性、整体性和自然选择性原则 199
第十章 文化转型:鲁迅的翻译活动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思想价值 207
一 “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之路:中国近代翻译思想史的逻辑发展 207
二 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的一翼:鲁迅翻译及翻译批评功利观的确立 212
三 “直译”:鲁迅对外国文化原质性的寻求 220
四 间接译、复译和“剜烂苹果”式的翻译观:鲁迅对于多元的文化需求和新生事物的支持 232
第十一章 “小鲁迅”与“大鲁迅”:对于鲁迅的个体化理解和经典化理解 237
一 世纪之交的贬损鲁迅的风潮 237
二 个体化理解是对具体历史人物认识的深化 240
三 个体化理解的结果是对鲁迅思想价值的限制和怀疑 241
四 个体化理解忽视了鲁迅在当下人心目中正在灰色化的趋向 242
五 鲁迅思想当下价值的存在,为经典化理解提供了现实前提 243
六 “普度众生”:鲁迅研究中的平民化问题 245
结语 “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 248
附录 东北学人鲁迅研究的历史评价 250
一 鲁迅史料与作品研究 250
二 鲁迅思想本体研究 257
三 鲁迅文化关系比较研究 263
参考文献 269
后记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