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内科医疗常规 1
第一章 龋病治疗常规 1
第一节 检查常规 1
第二节 治疗原则 1
第三节 充填料的选择 1
第四节 窝洞的要求 1
第五节 窝洞的清毒 2
第六节 充填 2
第一节 检查及诊断 3
第二章 牙髓病治疗常规 3
第二节 处理原则 4
第三节 操作常规 4
第三章 根尖病治疗原则 5
第一节 检查 5
第二节 诊断及治疗原则 5
第三节 治疗方法 6
第四章 儿童龋齿治疗常规 7
第一节 治疗适应症 7
第四节 聚羧酸或磷酸锌粘固粉充填 8
第三节 窝洞的要求 8
第二节 充填料的选择 8
第五节 氨硝酸银浸镀法 9
第五章 儿童牙髓及根尖病的治疗 9
第一节 治疗适应症 9
第二节 治疗方法的选择 9
第三节 操作过程 10
第六章 第一恒磨牙早期拔除特定常规 10
第一节 适应范围 10
第二节 常规 10
第二节 治疗常规 11
第七章 牙周病治疗常规 11
第一节 检查常规 11
第三节 操作常规 12
第八章 口腔粘膜病常规 15
第一节 检查常规 15
第二节 常见病损的检查 15
第三节 化验检查 16
第四节 全身物理检查 16
第五节 治疗常规 16
第六节 各种主要疾病的诊断治疗常规 18
第五节 15aCl2导入方法 22
第一节 一般原则及要求 23
第二节 电疗法 23
第九章 理疗室 23
第三节 口腔常用药物的浓度及极性 25
第四节 高频电疗的一般操作常规 26
第五节 光疗法 27
第六节 超声波疗法 27
口腔颌面外科医疗常规 29
第一章 病史记录 29
第一节 一般病史记录 29
一、病史记录的一般要求 29
二、门诊病史记录 29
三、住院病史记录 31
第二节 其它各种记录 33
颌面部的检查 38
口腔的检查 38
第二章 口腔颌面外科的检查 38
活体组织检查 39
分叶针切取法 40
冰动活检 40
活体组织染色 40
低温病检 40
化验检查 41
一、血、尿大便检查 41
泪液分泌机能检查 41
涎液分泌机能检查 41
胸部X线检查 41
二、血液、尿液生化检查 42
三、免疫检查 42
四、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43
五、附表Ⅰ、Ⅱ、Ⅲ、Ⅳ、Ⅴ、Ⅵ 43
口腔颌面部X线检查 47
一、口腔颌面部常用X线平片检查 47
四、体层摄影 50
二、口腔体腔摄影 50
三、X线头影测量 50
(二)曲面体层 51
(一)平面体层 51
2.颌下腺造影术 52
(二)颞下颌关节造影术 52
(一)涎腺造影术 52
1.腮腺造影术 52
五、造影检查 52
(三)口腔颌面部血管瘤造影术 53
(四)窦腔、窦道、瘘道造影术 54
(五)颈部淋巴造影术 54
口腔颌面部特殊检查 54
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54
骨扫描 54
甲状腺扫描 54
第三章 口腔颌面部的无菌术与抗菌术 55
三、口腔颌面部手术的无菌术与抗菌术 55
二、术前准备 55
一、概述 55
四、口腔颌面部外科器械与敷料的消毒法 56
五、手术后处理 56
六、伤口的观察处理及敷料的交换 57
第四章 麻醉 57
第一节 口腔颌面部麻醉的特殊性 57
第二节 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给药 58
第三节 局部麻醉 59
一、麻醉方法 59
(一)后上齿槽神经传导阻滞-上颌结节麻醉 60
(二)腭前神经传导阻滞--腭大孔麻醉 60
(三)鼻腭神经传导阻滞--切牙孔麻醉 60
(六)下齿槽神经传导阻滞--翼下颌传导麻醉 61
(四)眶下神经传导阻滞--眶下管麻醉 61
(五)上颌神经传导阻滞--圆孔麻醉 61
(七)舌神经传导阻滞 62
(八)颏神经传导阻滞--颏孔麻醉 62
(九)嚼肌神经传导阻滞 62
(十一)颈神经丛传导阻滞 63
二、常见典型手术的局麻方法选择 63
(十)下颌神经传导阻滞--卵园孔麻醉 63
三、局部麻醉的并发症及其治疗 65
第四节 全身麻醉 66
一、口腔颌面部手术常用全麻方法 66
(一)强化麻醉 66
(二)基础麻醉 66
(六)气管内插管麻醉 67
(四)r-羟基丁酸钠静脉麻醉 67
(五)神经安定镇病麻醉 67
(三)分离麻醉 67
(七)东莨菪碱静脉复合麻醉 69
(八)乙醚吸入麻醉 70
(九)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 72
二、全麻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 72
第五章 牙及牙槽骨外科 77
第一节 拔牙术 77
一、拔牙适应症 78
二、拔牙禁忌症 78
三、拔牙前准备 80
五、一般牙的拔除 81
四、拔牙基本操作 81
六、残根的拔除 82
七、断根的拔除 83
八、切开拔牙法 83
九、乳牙的拔除 84
十、下颌阻生智齿的拔除 84
十一、上颌阻生智齿的拔除 86
十二、上颌阻生前牙的拔除 86
十三、拔牙创的处理 87
十四、拔牙后注意事项 87
十五、预防差错事故 87
十六、拔牙并发症 88
二、牙再植术 90
一、牙槽骨修整术 90
第二节 牙槽突手术 90
四、根端切除术 91
三、牙移植术 91
五、唇颊沟加深术 92
六、唇、舌系带矫正术 92
七、牙龈瘤切除术 92
八、口腔上颌窦瘘修补术 92
九、牙外科正畸术 93
第六章 口腔颌面部炎症 93
第一节 牙周膜炎 93
第二节 颌骨骨膜炎(牙槽脓肿) 94
第三节 智齿冠周炎 94
第四节 颌面部间隙感染 95
第五节 面部疖痈 97
第六节 颌骨骨髓炎 98
第七节 面部淋巴结炎 99
二、颌面部放线菌病 100
第八节 颌面部特殊感染 100
一、颌面部结核病史 100
第七章 口腔颌面部肿瘤 101
第一节 口腔颌面良性肿瘤 101
一、乳突状瘤 101
二、纤维瘤 101
三、脂肪瘤 101
四、淋巴管瘤 101
五、血管瘤 101
十三、牙源性钙化囊肿,牙源性腺样瘤,造釉细胞牙瘤及牙源性钙化上皮瘤 102
八、纤维骨瘤、骨纤维瘤及化骨性纤维瘤 102
十七、混合瘤 102
十六、乳头状囊腺瘤 102
十五、腺淋巴瘤 102
十四、造釉细胞瘤 102
九、骨巨细胞瘤 102
十二、牙源性粘液瘤 102
十一、牙源性纤维瘤及化牙骨质纤维瘤 102
十、牙瘤 102
七、骨瘤及软骨瘤 102
六、神经纤维瘤 102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瘤样病变 110
一、口腔颌面部囊肿 111
二、牙龈瘤 114
三、乳头状增生 115
四、色素痣 115
六、畸形性骨炎 116
七、巨颌症 116
五、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116
八、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117
九、巨细胞性肉芽肿 117
十、嗜伊红淋巴肉芽肿 118
十一、组织细胞增多症 118
第三节 口腔颌面疗恶性肿瘤 119
一、治疗原则 119
二、口腔癌 122
(一)唇癌 122
(二)舌癌 123
(五)颊癌 124
(三)口底癌 124
(四)牙龈癌 124
(六)硬腭癌 125
(七)上颌窦癌 126
三、皮肤癌及黑色素瘤 127
(一)皮肤癌 127
(二)恶性黑色素瘤 127
四、软组织肉瘤 128
(一)纤维肉瘤 128
(二)脂肪肉瘤 128
(五)粘液肉瘤 129
(四)血管肉瘤 129
(三)横纹肌肉瘤 129
(二)骨髓瘤(浆细胞瘤) 130
(六)恶性神经源肿瘤 130
(一)骨未分化网织细胞肉瘤 130
五、骨髓来源的肿瘤 130
六、骨髓的恶性肿瘤 131
(一)骨肉瘤、成骨肉瘤 131
(二)软骨肉瘤 132
七、恶性淋巴瘤 132
(一)淋巴肉瘤 132
(二)网织细胞肉瘤 132
(三)巨泸泡性淋巴肉瘤 132
(四)何杰金氏病 132
八、涎腺肿瘤 133
一、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134
第八章 颞下颌关节疾病 134
(一)翼外肌功能亢进 135
(二)翼外肌痉挛 136
(三)髁状突后区损伤 137
(四)关节囊和关节盘附着松驰 138
(五)关节盘、髁状突相对移位 138
(六)关节盘穿孔、破裂 138
(七)髁状突骨质破坏 139
二、颞下颌关节急性前脱位 139
三、颞下颌关节强直 140
四、颌间挛缩 141
第九章 涎腺疾患 142
一、流行性腮腺炎 142
二、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143
三、慢性化脓性腮腺炎 144
四、涎石与颌下腺炎 144
五、涎腺结核 145
六、涎腺创伤与涎瘘 145
七、Mikulicz-Sjogren综合症 146
八、涎腺良性肿大 147
第十章 口腔颌面部损伤 147
第一节 口腔颌面部损伤的特点 147
二、出血 148
一、窒息 148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损伤的急救 148
三、休克 149
四、防治感染 149
五、合并颅脑损伤的急救 149
六、包扎和运送 149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 151
一、检查及诊断要点 151
二、治疗原则 151
第四节 牙及牙槽骨的损伤 151
一、分类 151
四、治疗原则 152
三、诊断要点 152
二、检查要点 152
第五节 上颌骨骨折 153
一、分类 153
二、检查及诊断要点 153
三、治疗原则 153
第六节 下颌骨骨折 154
一、检查及诊断要点 154
二、治疗原则 154
第七节 颧骨、颧弓骨折 155
一、检查及诊断要点 155
二、处理原则 155
二、治疗原则 156
一、检查诊断要点 156
第八节 鼻骨骨折 156
第十一章 口腔颌面部畸形和缺损的整复 157
第一节 口腔颌面整复手术的术前注意事项 157
第二节 口腔颌面修复手术的基本原则 157
第三节 组织移植 157
一、游离皮肤移植术 157
(一)游离皮片的种类 157
(二)术前准备 157
(三)术中注意事项 158
(四)术后处理 158
(四)术后处理 159
(三)术中注意事项 159
(二)术前准备 159
二、皮瓣移植术 159
(一)适应症 159
三、皮管移植术 160
四、肌皮瓣移植术 160
(一)肌皮瓣的种类 161
(二)适应症 161
(三)术前注意事项 161
(四)术中注意事项 161
(五)术后注意事项 162
五、骨移植术 162
六、软骨移植术 163
七、粘膜移植术 163
八、真皮移植术 164
九、筋膜移植术 165
十、神经移植术 166
十一、代用品植入术 167
第四节 口腔颌面部其它畸形与缺损 168
一、唇缺损畸形的修复术 168
二、颊部缺损修复术 169
第五节 显微外科技术在颌面部的应用 169
一、游离皮瓣移植术 169
(二)游离髂骨移植 170
(四)游离腓骨移植 170
(一)游离肋骨移植 170
三、游离复合组织瓣移植 170
四、游离肌肉移植 170
五、游离大网膜移植 170
(三)游离蹠骨移植 170
(六)腑窝下皮瓣 170
(五)胸三角皮瓣 170
(四)胸大肌皮瓣 170
(三)足背皮瓣 170
(二)腹肌沟皮瓣 170
二、游离骨瓣移植 170
(一)前臂游离皮瓣 170
第十二章 神经疾患 171
第一节 三叉神经痛 171
第二节 面神经炎(面瘫) 174
(一)复发性口疮 175
(二)创伤性溃疡 175
一、口腔溃疡 175
第十三章 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常见症状与鉴别诊断 175
第三节 面肌抽搐 175
(三)结核性溃疡 176
(四)恶性肿瘤 176
(五)单纯泡疹性口炎 176
(六)多形渗出性红斑 176
(七)寻常性狼疮 176
(八)恶性肉芽肿 176
二、牙痛 176
(一)牙源性痛 176
(二)干槽症 176
(三)急性付鼻窦炎 176
(四)三叉神经痛 176
(五)颌周蜂窝织炎及骨髓炎 176
(六)破伤风 177
(七)嚼肌痉挛 177
(五)晚期恶性肿瘤 177
(八)癔病 177
(九)硬皮病 177
(六)恶性肿瘤 177
(三)损伤 177
(二)颞下颌关节强直 177
(一)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177
三、张口受限 177
(四)口腔颌面部及颞下颌关节的炎症 177
(七)牙源性瘘 178
(十三)损伤性瘘管 178
(十二)放线菌病 178
(十一)淋巴结核 178
(十)放射性骨髓炎 178
(九)骨结核 178
(八)慢性颌骨骨髓炎 178
(五)第一腮裂瘘 178
(六)涎瘘 178
(四)第二腮裂瘘 178
(三)唇瘘 178
(二)颊瘘 178
(一)甲状舌骨瘘 178
四、皮肤粘膜的瘘管窦道 178
(十)骨化性肌炎 178
(九)腮腺区恶性肿瘤 179
(十)嗜酸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 179
(八)腮腺区囊肿 179
(七)腮腺区良性肿瘤 179
(十一)症状性腮腺肿大 179
(十二)米枯力兹病 179
(二)假性腮腺炎 179
(五)腮腺结核 179
(四)慢性化脓性腮腺炎 179
(三)流行性腮腺炎 179
(一)急性化脓肿性腮腺炎 179
五、腮腺区肿大 179
(六)过敏性腮腺炎 179
(四)先天性小颌畸形 180
(八)先天性斜颈 180
(七)一侧颜面萎缩症 180
(六)一侧嚼肌良性肥大 180
(五)一侧颜面肥大症 180
(一)一侧关节强直 180
(三)?畸形 180
(二)髁突良性肥大 180
六、颜面不对称 180
(十五)葡萄膜腮膜热(Heerforidt氏综合症) 180
(十四)单纯性腮腺肿大 180
(十三)合格林氏综合症 180
(五)损伤后水肿 181
(四)血管瘤 181
八、颈部肿块 181
(六)手术后淋巴回流不畅 181
(九)先天性颜面发育不对称 181
(一)血管神经性水肿 181
七、肿胀 181
(三)淋巴管瘤 181
(八)腮腺混合瘤 182
一、唇腭裂及先天性唇瘘 182
第十四章 颌面部综合症 182
(十二)巨大淋巴结增生 182
(十一)恶性淋巴瘤 182
(九)甲状腺囊肿 182
(十)颈部转移瘤 182
(七)颈动脉体瘤 182
(六)神经鞘瘤 182
(五)囊状水瘤 182
(四)鳃裂囊肿 182
(三)甲状舌骨囊肿 182
(二)颈淋巴结核 182
(一)慢性淋巴结炎 182
(二)炎性肿胀 182
二、唇腭裂、缺指(趾)及鼻泪管阻塞 183
三、腭裂、小颌及舌下垂(Pierre Robin综合征) 183
四、面横裂及伴随畸形 183
五、面斜裂及伴随畸形 183
六、下唇下颌及舌正中裂 183
七、锁骨颅骨发育不全 183
八、Trotter综合征(Morgagni窦综合征) 183
十四、Horner综合征 184
十三、Sluder综合征(蝶腭神经痛) 184
十五、Raeder综合征 184
十、Jacod综合征(岩蝶间隙综合症) 184
九、翼腭凹综合征 184
十二、Foix综合征(海绵窦--横窦综合征) 184
十一、Godtfredsen综合征(海绵窦--鼻咽部肿瘤综合征) 184
十七、膝状神经节综合征 185
十八、味觉性流泪 185
十九、味觉性出汗及面部充血(耳颞及鼓索神经综合征,Frey综合征) 185
二十、双唇、脸皮松垂及非毒性甲状腺肿大(Ascher综合征) 185
廿一、面中裂综合征 185
廿二、牙龈纤维瘤病及其综合征 185
十六、心一面综合征 185
廿七、Mc Cune-Albright综合征 186
廿五、半侧肥大症 186
廿八、上颌--鼻骨发育不良(Bin-der综合征) 186
廿六、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Osler-Rendu-Weber综合征) 186
廿四、Romberg综合征(半侧面部萎缩征) 186
廿三、Heerfordt综合征(眼色素层腮腺炎) 186
廿九、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 187
三十、多发性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187
卅一、神经纤维瘤病(Von Reckling hausen 神经纤维瘤病) 187
卅二、脑--面血管瘤病(Stuge--Weber病 187
第十五章 口腔颌面部手术 187
一、死骨摘除术 187
二、颌下腺摘除术 188
三、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术 189
四、颌骨囊肿手术 190
五、三叉神经撕脱术 191
六、颞下颌关节成形术 192
七、髁状突高位部份切除或关节盘摘除术 193
八、腮腺肿物摘除术 194
九、气管切开术 195
十、颈外动脉结扎术 196
十一、上颌骨切除术 197
十二、下颌骨切除术 198
十三、颈淋巴清除术 199
十四、唇裂修补术 201
十五、腭裂修补术 203
十六、牙外科正畸术 204
十七、牙颌外科正畸术 205
(一)下颌前突畸形外科矫正术 205
(二)下颌后缩畸形外科矫正术 206
(三)上颌前突畸形外科矫正术 206
(四)上颌后缩畸形矫正术 207
3.取蜡堤记录 208
2.准备?支托窝的方法 208
1.?支托的位置及数目 208
(二)?支托窝的准备 208
(一)基牙的准备 208
二、修复前的口腔准备 208
(四)颌骨情况 208
(三)软组织和周围肌肉附丽情况 208
(二)缺牙部位及缺隙情况 208
(一)余牙情况 208
一、口腔检查 208
〔第一次就诊〕 208
第一节 局部义齿 208
第一章 活动修复 208
口腔矫形科医疗常规 208
四、模型设计 209
三、上?架 209
二、分离印模 209
一、灌注模型 209
〔技工操作〕 209
(六)写病例 209
(五)计价 209
(四)填写口矫修复工作登记表 209
(三)取蜡记录 209
(二)取印模的步骤 209
(一)选择托盘 209
三、取印模 209
五、卡环形成的方法和步骤 210
〔一型卡臂的形成〕 210
〔二型卡臂的形成〕 210
〔三型卡臂的形成〕 210
〔环形卡臂的形成〕 210
〔磨光的要求〕 211
八、排牙和蜡模形成 211
七、卡环和连接杆的磨光 211
(一)排牙的原则 211
1.缺失前牙的排列 211
(一)上颌连接杆的形成 211
3.侧杆形成 211
2.后腭杆形成 211
1.前腭杆形成 211
六、连接杆形成的方法和步骤 211
(二)舌杆的形成 211
十一、填塞 212
十三、磨光 212
十二、硬化热处理、开盒 212
十、开盒、除蜡 212
九、装盒 212
(二)蜡模形成的方法和步骤 212
2.缺失后牙的排列 212
〔第二次就诊〕 213
义齿初戴 213
复诊 213
第二节 总义齿 213
一、口腔检查 213
(一)有真牙存在时患者口腔检查 213
2.牙槽嵴情况 214
3.如牙槽嵴吸收过多时 214
1.粘膜是否有炎症 214
二、初印模 214
(一)印模托盘 214
(二)取初印模 214
2.粘膜情况 214
口腔检查时应注意 214
1.颌骨情况 214
(二)无牙颌患者的口腔检查 214
3.牙槽嵴周围肌肉附丽情况 214
(三)戴过总义齿的患者口腔检查 214
(三)调和石膏 215
六、制作蜡基托、刮后堤 215
(五)自模型上剥离印模 215
(四)灌注印模 215
(六)修整模型 215
(二)画出标线 215
(一)冲洗印模 215
五、灌注印模形成模型 215
四、取终印模 215
三、制作个别托盘 215
七、形成上颌蜡堤及确定?平面 216
(一)形成上颌蜡堤 216
(二)确定?平面 216
八、确定垂直距离 216
九、确定正中颌位 216
(一)方法 216
2.后牙的选择 217
1.前牙的选择 217
1.排前牙 217
(二)排牙 217
十一、选牙与排牙 217
十、上?架 217
(二)检查正中颌位 217
(一)选牙 217
十三、蜡模形成 218
2.排后牙 218
十二、试排牙 218
十五、开盒、除蜡 219
十六、充填塑料、热处理 219
十七、开盒 219
十八、磨光 219
十九、义齿初戴 219
十四、装盒 219
(四)咬腮咬舌 220
(二)疼痛 220
(五)调?选磨 220
(三)恶心 220
(一)义齿容易掉 220
二十、总义齿复查与修改 220
第二章 固定修复 221
第一节 嵌体 221
一、适应症 221
二、牙体预备 221
三、嵌体的制作 222
(一)制作蜡型 222
1.直接法 222
2.间接法 222
3.间接直接法 222
(二)包埋 222
四、塑料嵌体 223
(四)铸造 223
(三)除蜡 223
第二节 部份冠 224
一、铸造3/4冠 224
(一)适应症 224
(二)操作步骤 224
1.前牙3/4冠的牙体预备 224
2.后牙3/4冠的牙体预备 224
二、锤造3/4冠 225
三、开面冠 225
(一)适应症 225
(二)制取印模 225
(三)锤造开面冠 225
锤造前牙焊接开面冠 226
(五)冠的形成 226
(四)选择半成品冠 226
第三节 全冠 227
一、适应症 227
二、操作步骤 228
甲冠(塑料全冠) 228
一、适应症 228
二、牙体预备 229
三、制作 229
第四节 桩冠 229
一、适应症 229
二、口腔检查 230
三、制作方法与步骤 230
(一)简单桩冠的制作步骤 230
四、制作步骤与方法 231
三、固位体的选择 231
颌面缺损畸形的矫形治疗 231
(三)多桩桩冠的制作步骤 231
一、适应症 231
固定桥 231
二、固定桥类型的选择 231
(二)铸造基底桩冠的制作步骤 231
第一章 固定器 232
第一节 帽状夹板 233
一、用途 233
二、制作方法 233
第二节 龈上夹板 233
一、简单托式龈上夹板 233
(一)用途 233
(二)适应症 233
(三)制作方法 233
(一)用途 234
四、BaHKeBNH氏夹板 234
(二)制作方法 234
(二)制作方法 234
二、开合夹板 234
(一)用途 234
三、带口外杆的托式龈上夹板 234
(二)制作方法 234
(一)用途 234
一、目的 235
第二节 硬质复位固定器 235
三、制作方法及步骤 235
二、原则 235
第一节 斜面导板 235
一、用途 235
第三节 无牙?的固定夹板 235
一、目的 235
二、制作方法 235
第二章 复位器 235
二、制作的方法及步骤 236
第三节 KaTu氏复位固定器 236
一、目的 236
二、制作的方法及步骤 236
第三章 成形器 236
一、目的 236
二、分类 236
(一)唇部成形器 236
二、分类 237
三、制作的方法及步骤 237
第四章 阻塞器 237
一、目的 237
(三)制作的方法及步骤 237
(二)唇颊沟加深保持的成形器 237
第五章 腭护板 238
一、目的 238
二、制作方法与步骤 238
第六章 关节帽 238
一、目的 238
二、原则 238
三、制作的方法及步骤 238
第三节 金属丝制开口器 239
一、用途 239
二、制作方法 239
二、制作方法 239
第一节 Darcissak氏开口器 239
第二节 OKCMAN氏开口器 239
二、制作方法 239
一、用途 239
一、用途 239
第七章 开口器 239
第八章 修复体 240
第一节 上下颌义齿 240
一、目的 240
二、原则 240
三、制作步骤及方法 240
二、固定的原则 241
四、制作方法与步骤 241
三、分类 241
第二节 义颌 241
一、目的 241
第三节 牙周病的矫形治疗 241
二、制作方法及步骤 241
一、目的 241
第四节 龋、牙周病的治疗及残根的拔除 243
第三节 减数矫治病例 243
第五节 正畸初复诊病历和治疗卡片的填写方法 243
第一节 治疗设计 243
第一章 门诊接受新病人的常规 243
正畸科医疗常规 243
第二节 与家长及患者的说明 243
第二节 开始做正畸矫正器者,先做记存、交费、完成病历、治疗龋齿、洁治口内、口外工作结束后,再开始正畸工作 245
第二章 初复诊治疗常规 245
第一节 观察病例 245
前言 250
第一章 口腔门诊基础护理 250
第一节 诊前条件及要求 250
第二节 诊前准备工作 250
第三节 门诊结束后的护理工作 250
口腔门诊护理常规 250
第四节 器械保管 251
第五节 常用的几种消毒方法 251
第六节 口腔各种敷料 252
第二章 护士小桌工作内容 253
第一节 就诊安排 253
第八节 昏厥病人的急救与护理 253
第七节 药品的保管 253
第二节 预约 254
第三节 其他 254
第三章 消毒室工作 255
第一节 开诊时器械供应 255
第二节 消毒室制度 255
第四章 口腔内科护理常规 255
第一节 牙体治疗中的护理工作内容 255
一、龋齿部分 255
二、牙髓部分 256
三、根尖部分 257
五、牙周手术 257
四、调? 257
二、龈下洁治 257
三、钢丝固定 257
第二节 牙周病治疗中的护理工作内容 257
一、龈上洁治 257
第三节 各种材料的调法 258
第五章 口腔外科门诊护理常规 259
第一节 门诊拔牙术前准备 259
第二节 门诊小手术的准备 259
一、智齿拔除术 259
二、穿刺 260
三、齿槽突整形术 260
四、骨折固位钢丝结札 260
六、牙移植再植术 261
五、根端囊肿刮治术 261
八、舌系带延长术 262
七、根端切除术 262
九、牙龈瘤切除术 263
十、粘液囊肿切除术 263
十一、碘油造影 264
十二、硬化剂注射 264
十三、龈頰沟加深术 264
十四、面部黑痣切除术 265
十五、切开拔牙术 265
十六、舌下腺摘除术 266
十七、颌下腺摘除术 266
十八、三叉神经撕脱术 267
十九、脓肿切开术 267
二十、活体组织检验术 268
第六章 矫形科护理常规 268
第一节 活动修复 268
第二节 固定修复 269
第七章 口腔正畸科护理常规 270
第一节 初诊和复诊的护理配合 270
第二节 记存模型及工作模型的制作方法及要求 270
第三节 正畸门诊焊接工作准备 271
第四节 颏兜和头帽的制作方法 271
第六节 其他 272
第二章 病房一般护理常规 273
第一章 病房出入院护理常规 273
口腔颌面外科病房护理常规 273
第三章 口腔颌面外科病房护理常规 274
第一节 全麻病人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 274
第二节 基础麻醉护理常规 275
第三节 颌面外科术前一般护理常规 275
第四节 颌面外科术后一般护理常规 276
第五节 颌面部手术区备皮 276
第四章 肿瘤手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 277
第一节 下颌骨切除植骨术的护理 277
第二节 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颈淋巴清扫联合根治术的护理 277
第三节 血管瘤和淋巴管瘤 278
第四节 腮裂囊肿和甲状舌骨囊肿 278
第五节 颈外动脉插管病人的护理 278
第六节 放射治疗的护理 279
第五章 整形外科护理常规 280
第一节 各种植皮的护理 280
第二节 唇裂修复术的护理常规 283
第三节 腭裂修复术的护理常规 283
第四节 唇颊成形术的护理 284
第五节 鼻成形术的护理 285
第六节 颞下颌关节成形术的护理 286
第六章 外伤骨折的护理 286
第七章 炎症的护理 287
第八章 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 287
第九章 口腔颌面外科之手术配合 289
第一节 手术一般规则 300
第十章 手术室规则及注意事项 300
第二节 参观手术者规则 301
第三节 手术室清洁消毒规则 301
第四节 接送患者规则 301
第五节 无菌法 302
第六节 手术人员的分工及注意事项 303
第七节 手术人员注意事项 303
第八节 各种物品及器械的保管 304
化验 304
9.血球沉降率 306
8.网织红细胞计数 306
7.出血时间 306
6.凝血时间 306
5.血小板计数 306
4.白血球分类计数 306
2.红血球计数 306
1.白血球计数 306
第一节 血液检验 306
第一章 临床血、尿、便、血液化学及血清学检验 306
3.血红蛋白测定 306
3.尿液镜检 307
7.爱迪森氏计数 307
5.尿比重测定 307
4.酮体定性 307
6.酚红排泄试验 307
2.尿糖定性 307
1.尿蛋白定性 307
第二节 尿液检验 307
10.嗜酸白血球计数 307
第三节 粪便检验 308
1.常规检验 308
2.大便潜血 308
第四节 血液化学检验 308
1.血糖测定 308
2.血液葡萄糖耐量测定 308
3.血浆二氧化碳结合率测定 309
4.尿素氮测定 309
5.血浆蛋白测定(A/G) 309
6.血清胆固醇测定 310
10.醋酸纤维膜电泳 311
9.麝香草酚絮状试验 311
7.转氨酶测定(GOT、GPT) 311
8.麝香草酚浊度试验 311
11.HBsAg反向血凝试验(澳抗) 312
12.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312
13.类风湿凝集试验 313
第二章 真菌学及免疫学检验 313
第一节 白色念珠菌分离鉴定操作常规 313
1.直接镜检法 313
2.涂片染色 313
3.真菌培养 313
一般培养 313
组织培养 313
(一)免疫球蛋白测定(IgG、IgA、IgM、IgD) 314
第二节 免疫学检查 314
毒力试验 314
1.制备免疫板 314
2.制备标准曲线测定正常值 314
厚膜孢子 314
糖发酵反应 314
有无表面生长 314
生芽细胞 314
芽管 314
4.真菌鉴定 314
3.待检人Ig的测定 315
(二)PHA皮内试验 315
(三)人体淋巴细胞E玫瑰花形成试验(ERFC) 315
1.E玫瑰花形成原理 315
2.试验方法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