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知识的认识发生过程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小平著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导论 1

一、研究对象 1

二、研究缘由 5

三、研究意义 9

四、研究现状 12

五、研究问题与内容 26

六、研究目标 29

七、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30

第二章 课程知识认识活动的本体分析 33

第一节 课程知识认识活动的客体——课程知识 33

一、知识的本质 33

二、课程知识的本质 44

第二节 课程知识认识活动的主体——求知的人 48

一、在认识论视域下的人性观 48

二、课程知识认识主体的特性 53

第三节 课程知识认识活动的形成——内在结构 55

一、课程知识认识活动的横向结构 56

二、课程知识认识活动的纵向结构 58

第三章 课程知识的产生:沉默言语对心灵的表达 63

第一节 课程知识的“意义”在心灵中的发生 63

一、人类心灵的认识机能 63

二、课程知识的“意义”发生机制 70

第二节 沉默言语在心灵中对课程知识的表达 78

一、沉默言语内在地表达课程知识的特权 78

二、沉默言语表达课程知识的内在过程 83

第三节 课程知识在产生阶段的有效证成问题 89

一、课程知识在产生阶段的证成标准 90

二、课程知识在产生阶段的双重证成 93

第四章 课程知识的撰写:文字对沉默言语的再现 99

第一节 可见的文字客观表现内在表达的机制 99

一、从文字的形成看文字对内在表达的表现力 100

二、可见的文字表现内在表达的认识机制 103

第二节 课程知识从沉默言语到文字的客体化 108

一、课程文字作为沉默的课程言语的客观形式 109

二、课程文字表现沉默的课程言语的认识机制 113

第三节 课程知识在撰写阶段的有效表述问题 121

一、有效地表述课程知识的核心问题 121

二、有效地表述课程知识的基本标准 124

三、有效地表述课程知识的基本方法 126

第五章 课程知识的解读:心灵对课程文字的诠释 129

第一节 课程文字在心灵中向内在表达的还原 129

一、课程文字还原为内在表达的认识条件 130

二、课程文字还原为内在表达的认识机制 134

第二节 内在表达在心灵中向课程意义的还原 138

一、内在表达还原为课程意义的认识条件 138

二、内在表达还原为课程意义的认识机制 140

第三节 课程知识在解读阶段的有效还原问题 146

一、有效地还原课程知识遭遇的基本问题 146

二、消解课程知识的还原问题的基本症结 149

三、促进课程知识的有效还原的基本策略 154

第六章 课程知识的再构:心灵对心灵的主观批判 159

第一节 学习者再构课程知识的心灵批判本质 159

一、课程知识在学习者中的心灵存在形式 159

二、学习者心灵内化他者心灵的内在动力 162

三、学习者心灵内化他者心灵的批判行为 165

第二节 学习者在心灵中再构课程知识的过程 169

一、学习者心境的失衡过程 169

二、学习者心灵的质疑过程 172

三、学习者心灵的释疑过程 175

四、学习者心境的平衡过程 177

第三节 课程知识在再构阶段的有效再构问题 179

一、有效地再构课程知识面临的基本问题 179

二、有效地解决课程知识再构问题的途径 181

三、促进课程知识被有效再构的基本策略 184

第七章 课程知识的进化:学习者心灵的自组织 187

第一节 课程知识在学习者心灵中的进化过程 187

一、课程知识作为进化着的人类知识系统 188

二、课程知识在学习者心灵中的持续进化 192

第二节 从课程知识的进化走向心灵的自组织 199

一、学习者心灵系统的自稳自组发展本质 200

二、课程知识的进化对心灵自组织的影响 203

三、心灵在课程知识认识中的自组织模式 208

第三节 课程知识向主体心灵的有效转化问题 210

一、课程知识转化为学习者心灵的基本症结 211

二、课程知识转化为学习者心灵的基本条件 213

三、促进课程知识转化为学习者心灵的策略 216

第八章 未来的教育发展:课程知识认识活动的返魅 221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影响课程知识认识活动 221

一、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关系影响课程知识认识活动 222

二、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关系影响课程知识认识活动 225

第二节 课程知识认识活动在传统教育中的祛魅 230

一、课程知识认识活动的实践结构与问题 230

二、课程知识认识活动的理论建构与问题 234

第三节 课程知识认识活动在未来教育中的返魅 239

一、创建指导课程知识认识活动的有效理论 240

二、变革传统课程知识认识活动的实践结构 243

结束语 249

参考文献 251

后记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