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维护朝鲜宗主权 653
第一节 江华岛事件 653
云扬号引发日朝动武 653
日人矢口不提中朝宗属关系 656
总署覆森有礼,「不独兵不必用,即遣使访问一节,亦须自行筹划万全,务期两相情愿」 657
森有礼与总署多次交换唇枪舌剑的照会 658
朝鲜屈服,签订「日朝修好条规」全文 662
「日朝修好条规」对中国与朝鲜的影响 664
李鸿章 为朝献策,「以夷制夷」 665
朝鲜国王致美国总统照会全文 668
第二节 壬午事变 670
壬午事变缘由 670
奕诉主派兵驰援,「庶日人居功、问罪两计,可以隐伐其谋」 672
清廷出兵镇压并诱捕李是应 674
日朝「济物浦条约」 676
「续约二款」 677
李鸿章反对在韩设立「监国」 678
第三节 甲申政变 680
甲申政变的背景 680
袁世凯始料所未及 683
甲申政变详情 683
朝鲜短命内阁 685
日朝关系「山雨欲来,风满楼」 686
袁世凯:「示以必战,则和局可成,示以必和,则战事必开」 687
日韩汉城条约 688
中日天津六次谈判 688
中日天津条约全文 695
陆奥宗光对天津条约的评论 697
第四节 强化上国地位 699
一、巨文岛事件 699
英舰占领朝鲜所属巨文岛 699
清廷命李鸿章 密致朝鲜国王书,嘱朝鲜坚拒英人占领巨文岛 700
中俄相互保证不占取朝鲜土地,英撤出巨文岛 702
二、破解朝俄勾结 702
穆麟德策动朝鲜采取「联俄拒清」之策 702
日本何以怂恿中国干涉朝鲜 704
李鸿章 以训诫口吻密覆朝王李熙 705
大院君李是应获释回国 707
袁世凯有意废韩「昏君」,「另立李氏之贤者」,摆尽了「上国」威风 708
「澄清」朝俄勾结 710
朝鲜国王来咨全文 710
三、操纵外交外债 711
袁世凯以总理之名,行「监国」之实 712
「朝鲜派使西国,必须先请示」,而且遵守「三端」 712
韩政府覆函及外署覆文 714
韩政府致电袁世凯 715
控制朝鲜对外举债,以免削弱朝鲜对大清之依存关系 716
第十二章 中日甲午战争 725
第一节 远因与近因 725
中国对韩政策历史性的转变 726
近因主要有三 727
东学党之乱为导火线 731
日本急于寻求出兵朝鲜藉口 733
韩政府行文大清派兵 733
中国派兵驰赴汉城「护商」,日使照会总署,日亦派兵赴韩 735
奕劻指日派兵为非是,与日使小村交换针锋相对的照会 735
陆奥宗光回忆录中的谈话 737
东学党之乱已平,日拒不撤兵 739
第二节 撤兵交涉经过 741
一、清廷促日撤兵 741
「密云不雨之天气也」 741
撤兵交涉首度触礁 742
汪凤藻咨覆陆奥宗光全文 743
陆奥宗光覆汪凤藻全文 743
总署对撤兵政策的重新定位 744
李鸿章 就商于英俄公使,旋美、俄、法、英联合照会中日双方,劝告同时撤兵 745
袁世凯出示日拒不撤兵文件 745
清廷命李鸿章 勿为俄使所愚 745
二、列强折冲樽俎 746
Ⅰ.俄国之劝告 746
日本强调撤兵条件 746
俄致日强硬照会 747
陆奥宗光覆俄照会 748
俄再致日本照会 748
陆奥宗光对俄照会的观察 749
Ⅱ.英国之仲裁 749
仲裁失败的内情 750
小村向中国提出照会,「可谓日本政府对于中国政府之第二次绝交书也」 751
奕劻何以坚持先撤兵后谈判 751
俄国态度变了,清廷仍被蒙在鼓里 752
日本拒「与中国于优游樽俎之间再行会商」 753
英严责日本苛索中国 754
日认英之决心不如俄国 754
英国最后「无复异言」 755
Ⅲ.美国之忠告 755
日本对美国之劝告淡然视之 755
美对日照会除「遗憾」、「惋惜」之外,无一刺耳之言 756
Ⅳ.其他列国之关系 756
日本认为德法倾向日本 756
文廷式不直李鸿章 信托俄人之事 757
三、交涉失败缘由 757
清廷密谕李鸿章 ,「亟应速筹备战」 758
李鸿章 提出备战计划 759
日本亦以「促成中日冲突为得策」 760
日故意以不可能之条件向朝鲜提出最后通牒 760
廷臣皆归罪于主事者北洋大臣李鸿章 761
四、李鸿章 罪戾平议 763
文廷式坚主罢斥李鸿章 763
指李鸿章 「罪不胜诛」,未免太过 764
陆奥宗光的「公道话」 765
「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 一人战耳」 766
「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 766
李鸿章 「披沥直陈」 767
翁同龢「如此逢迎,是何心肝?」 768
第三节 为朝鲜而战 776
中国海军首嚐败绩 776
清廷对日宣战上谕全文 781
日皇对华宣战诏书全文 782
五大战役先后登场,清军每役皆败 783
第十三章 中日议和与割地赔款 789
第一节 大清丧权辱国 789
一、清廷内斗战和无定策 789
廷谕惩办李鸿章 789
主战主和两派较劲 790
安维峻因言获罪 791
太后倾向议款求和 793
二、日方刁难广岛议和失败 793
清廷央请田贝斡旋议和 794
总署籲请英美法德俄多国出面调解中日停战之事 795
日本恃胜不轻言和 796
李鸿章 派洋员德璀琳攜其致伊藤博文书赴日 796
中国完全屈从日本议和条件 798
张荫桓、邵友濂赴广岛议和 798
日本国内气燄万丈,沉醉于百战百胜之浮夸,「于中国之割让唯欲其大,帝国之光荣唯欲其扬」,视中国可任由宰割之鱼肉 799
日方刁难张、邵二使「全权证书」 800
伊藤博文一篇 措词严厉的讲词 802
陆奥宗光悍然宣布「谈判于此停止」,张、邵二使受辱返国 804
三、马关条约割让辽东与台澎 806
清廷一度考虑议和作罢 806
李鸿章 奉派赴日乞和 807
日方亦欲「速息战争,恢复和平,以新列国视听」 807
日方事先过问李鸿章 所持「敕书」内容 808
李鸿章 获授「让地之权」 809
李鸿章 偕李经方等赴马关 810
首次会谈于春帆楼,李提出休战要求 811
伊藤博文与李鸿章 的一段对话 812
李鸿章 遇刺 814
中日休战问题重大转捩 815
日提媾和条件十款 817
李鸿章 覆文概要 820
中国提具体修正案意见 822
日方所作最后让步,且声言「三日内回信,两言而决,能准与不能而已。」 824
中日马关条约全文 826
第二节 三国干涉还辽 834
一、三国干涉背景 834
「我在中国的使命」一书所述 835
马关条约签订前后,列强在远东发展的情形 841
三国之中以俄国利害关系最大 842
俄愿与日保持良好关系 847
俄、法、德三国驻日公使致日照会,迫日放弃辽东 849
英国因何未参加干涉还辽事件 850
二、日本知难而退 852
清廷感谢三国「厚意」,但促三国协助迫使日本放弃台澎被拒 852
日御前会议商议因应三国干涉之策 853
日本终于屈服于三国强硬立场 856
如三国干涉在旅顺、威海卫陷落之前,情形可能大变 856
三、马关条约如期互换 857
日方同意将换约停战日期展限五日 858
中日签署互换文件 859
光绪痛定思痛硃笔批示万不得已之苦衷 860
光绪又谕军机大臣,意在求取「天下臣民所共谅也」 861
日皇亦发上谕,「饰词自掩」一番 861
四、中日签约还辽 862
日本还辽详细方案及其重点 863
三国驻日公使与日本商议还辽原则 864
日提出处理还辽及有关台湾海峡问题备忘录 865
日本同意三国意见 866
「辽南条约」 867
「议定专条」 868
第三节 日本接管台湾 872
张之洞请以台湾作保向英借款,藉以保台不割 872
邱逢甲率全台绅民「愿效死勿割台地」 873
唐景崧建议将全台密畀各国为租界 874
台湾绅民血书反对割台 874
清廷谋求列强干预日本据有台湾澎湖,均告失败 875
三国最后的一致立场 877
台民「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陵,为南洋屏藩」 878
清廷耽心交割台湾迁延贻误,再启战端,乃命李经方赴台办理交接 881
「台湾民主国」 882
「台湾人民抗日战争檄文」 884
「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885
「李经方电商办交接台湾节略」 887
「中日交接台湾之文据」全文 889
「台湾民主国」昙花一现 891
第十四章 列强瓜分之祸 895
第一节 中俄签订密约 895
「中俄密约者,瓜分中国之先锋也」 895
「中俄四厘借款合同」 896
清廷大员早有密结俄国之意,中俄密约之始作俑者应非李鸿章 897
俄国何所求于中国 900
俄使喀希尼致总署拟派员分往东三省查勘铁路照会全文 900
俄借地筑路为「中俄邦交关系要键」 902
李鸿章 往俄贺新君加冕 903
微德开门见山谈东省接路问题 906
俄皇藉故再度接见李鸿章 907
达成中俄密约三项协议 908
以私人公司作为障眼法 909
由道胜银行移花接木 911
中俄密约全文 912
建造东省铁路合同十二款 916
德宗勃然大怒,「是举祖宗发祥之地,一举而卖与俄人也!」 918
俄曾以三百万卢布贿赂李鸿章 919
东省铁路合同批准,李鸿章 到手一百万卢布贿款 922
中俄密约对中国严重不利 923
第二节 各国强租港湾 931
一、德租胶州湾 932
初步交涉 932
喀西(希)尼耸动德舰出没厦门,德且欲染指金门 932
俄皇面允德舰停泊胶州湾便利 934
德传教士遇害事件 934
清廷拒绝诉诸武力 935
胶澳租借合同「三端」 937
二、俄租旅顺大连 938
微德预言,「此项行动,乃一种极不祥之举,势将得一可怕结局之故」 939
俄舰藉口驶入旅顺 942
清廷因应之难 943
许景澄与俄皇对话 944
清廷又伸手向俄借款 945
俄拟借款条件 945
英国闻讯干预 946
俄国再度行贿 946
俄强迫中国借俄款 947
俄英皇「黑市交易」 948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 949
三、法租广州湾 951
德租胶州湾之际,法已开始打中国西南的主意 951
吕班向总署提出要求「四端」 952
吕班又提「新四端」 953
总署覆吕班三端可允照会全文 953
「中法广州湾租借条约」 954
四、英租威海卫、拓展香港界址与入侵西藏 955
英获总署照会,允不以长江流域割让或租借他国 955
中国收回威海卫 956
总署奏英国请租威海卫商拟专条摺 957
英租威海卫专条全文 957
法租广州湾,英要求拓展香港界址 958
总署奏展拓香港界址议定专条摺 958
中英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全文 959
「香港新租界合同」 961
英人入侵西藏与其经营缅甸之关系 963
中英印藏条约八款 964
印藏条约九款 965
印藏条约「续约」三款 966
英藏「拉萨条约」九款 967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968
中英修订藏印通商章 程十五款 968
五、日义相继效尤 969
矢野文雄照会总署,要求中国不得以福建沿海及内地让与或租借他国 970
总署照覆,间接屈从日本要求 971
义大利亦图步列强之后租借三门湾,并要求浙江为其势力范围,结果清廷予以断然拒绝 971
第十五章 中国门户开放 975
第一节 各国势力范围 976
一、俄国势力范围 976
中俄旅大租借续约 977
中俄勘定旅大租借地界 977
英俄协约划定两国在华势力范围 977
二、德国势力范围 978
山东全省归为德国势力范围 978
德皇发布敕令,改胶州湾租借区为「胶州湾保护领」 978
依英德协定,天津至山东南境之铁路,又归德国所有 978
三、法国势力范围 978
中法界务及陆路通商续约两款 979
中国允法国要求,海南岛不割与他国 979
法获中国间接同意两广与云南三省不割与他国 979
法租广州湾 979
四、英国势力范围 979
中英西江通商重订滇缅边界条款 979
英获中国同意,扬子江沿岸各省之地不得租借或让与他国 979
英继租借威海卫之后,又租借九龙半岛及附近岛屿 979
英俄协约,「扬子江流域为英国筑造铁路范围」 979
英副外相在下议院称: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扩及十省 980
五、日本势力范围 980
日获中国同意,永不将福建及沿海一带租借或让与他国 980
各国在华经由巧取豪夺所獲或所要求之各种利权 980
六、各国设立租界 982
始作俑者为英国 982
租界的性质 983
「专有租界」、「公共租界」、「公共居留地」 983
各国在华专有租界表 984
各国在华公共居留地表 987
第二节 门户开放政策 988
门户开放政策的含义 988
美国主持门户开放政策的关键人物 989
促使美国进行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原因 991
海约翰照会各国,要求正式承认三项原则 992
各国答覆并不十分明确 997
门户开放政策由商务进入政治层面的主张 998
规范了尔后国际社会的对华政策 1000
九国公约全文 1004
第十六章 八国联军之役 1009
第一节 庚子拳匪之乱 1009
义和团与当时各种反动势力的关系 1013
反外人仇洋教到达了疯狂地步 1014
慈禧密令招拳匪入京 1015
八国联军的初步阵容 1016
德公使克林德为禁军射杀,中外釁端已成 1018
上谕宣战全文 1018
清廷率性与拳民联络一气 1019
主战、主和两派斗争的结果 1021
天津临时政府 1022
五大臣惨遭杀身之祸 1024
第二节 联军洗劫京师 1027
清廷分别以国书央请俄、日、英、法、德、美、义各国排难解纷:致俄国书 1027
致日国书 1028
致英国书 1028
致法国书二件 1029
致德国书二件 1029
致美国书二件 1030
各国覆清廷国书:驻俄公使杨儒电 1031
俄覆清廷国书 1031
日覆清廷国书 1032
英覆清廷国书 1032
德覆清廷国书 1033
美覆清廷国书 1033
义覆清廷国书 1033
德宗罪己之诏全文 1034
京师惨遭洗劫 1036
第三节 签订辛丑和约 1039
各地疆臣上奏「拟请推行四事」 1040
电召李鸿章 临危授命 1041
严惩纵庇拳匪王大臣 1041
清廷分致日德国书,为两公使遇害事表示「惋惜」 1042
联军促帝后尽早回銮 1043
瓦德西的日记 1044
各国所提和约大纲 1045
十二款和约大纲华文本 1045
上谕「应即照允」 1047
上谕再行严惩涉及拳乱诸大臣 1048
辛丑和约全文 1050
第十七章 中国与日俄战争 1057
第一节 日俄战争的原因 1057
一、俄国侵占满洲 1057
拳乱既起予俄人侵略中国之良机 1057
俄国之欲吞满洲由来已久 1058
俄藉故占领东三省 1059
「奉天暂且章 程」 1058
清廷为求吏治兵权不失 1061
德英签订协约 1061
小村率直以告奕劻 1062
俄提交还东三省十三款 1063
俄国的用心失败了 1063
清廷致俄国书 1064
俄帝覆清廷国书 1065
「交收东三省事宜担保条件密约」十二款 1065
李鸿章 格尔斯的一段对话 1068
清廷颁俄约不可遽行画押之谕 1069
清廷向各国声明废除「交收东省事宜担保条件密约」 1070
联军撤退中俄恢复撤军谈判 1070
清廷与华俄银行合同 1071
俄提撤兵四条 1071
俄坚持先签华俄银行合同 1073
李鸿章 薨于贤良寺 1073
各国采取制俄之策 1073
中俄交涉进入新阶段 1073
中俄议定交收东三省条约四款全文 1074
俄兵又藉故不撤 1076
俄提七项保证条件 1077
「鹭江报」的评论 1078
俄准备采取独占满洲的命令 1079
俄皇下诏设立远东大总督府 1079
日俄开始交涉中国满洲问题 1080
胡惟德照会俄外部请依约撤兵 1081
俄外部覆文 1082
二、日俄谈判破裂 1082
日本所持与俄谈判的公式 1083
日向俄提谈判方案 1084
俄提谈判方案八条 1084
日俄互提修正案 1085
外交已无转圜馀地 1087
第二节 日俄战争的结果 1090
一、中国中立的背景 1090
列国敦促中国严守中立 1090
清廷何去何从 1091
粤督的「披沥电陈」 1091
上谕严守中立 1093
中国严守局外中立条规文件 1093
清廷照会日俄等各国 1096
「国耻史」中的指摘 1097
日覆华照会 1097
俄对「局外」的认定义有异见 1097
「外交报」对「中立」的严厉抨击 1098
二、日本并吞朝鲜 1101
日韩保护国议定书 1101
由日监管朝鲜财政外交的日韩新协定 1102
韩国亡国条约全文 1102
朝鲜国会致中国外部为日本吞并朝鲜求伸公理事电 1103
各国竟皆无异议 1104
第三节 日俄休兵议和 1105
一、俄国水陆皆败 1105
国际制衡,日俄之战局部化 1105
俄海参崴舰队瓦解于对马海峡 1106
最后一场陆上大战亦惨败 1106
俄波罗的海舰队驰援亦扫地尽矣 1107
俄被迫俯首乞和 1107
二、清廷熟筹对策 1107
谢希铨陈奏,「上策」、「中策」、「下策」 1108
孙宝琦奏主将东三省、蒙古等处开门通商 1108
胡惟德奏请延聘外国著名公法学家协助 1109
外务部照会各国:「日俄议和如涉及中国,未经与中国商定者,中国一概不予承认」 1109
清廷对策的底牌究竟为何 1110
三、朴资茅斯条约 1111
日提全部媾和条件 1111
在罗斯福调解下达成最后协议 1112
日俄朴资茅斯条约全文 1112
朴资茅斯条约附约两条 1116
四、东三省交涉事宜 1117
日急于交涉东三省权利转移 1117
日提会商大纲十一条全文 1117
中日签订「中日东三省事宜正约三款」 1118
「中日东三省事宜附约十二款」 1119
日本妄图捏造中日「密约」、「诚外交之创举也」 1121
「中日会议节 录内原存记条文」 1121
第十八章 清末外交个案 1125
日俄战后中国外交之进退维谷 1125
壹、中韩间岛分疆问题 1127
一、日本膨胀势力 1127
新英日同盟 1127
新旧盟约不同之点 1129
英日三次盟约 1129
法日协约 1131
日俄协约 1131
日美交换确认太平洋政策之照会 1131
二、间岛争端原委 1132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间岛」条 1132
苏演存「中国境界变迁大势考」所指 1133
中日间岛问题交涉 1133
间岛之外尚另有东省五案,盘根错节 1135
梁敦彦与伊集院彦吉延吉界务语录 1136
三、定图们为国界 1137
清廷外务部照会欧美各国,陈明中国于与日交涉六案(含间岛)已作重大让涉,寻求各国支持 1137
中国让步之处有七 1138
日方以间岛问题解决作为交涉五案的前提 1139
中国之所以签订两条款的内情 1139
梁敦彦奏陈种切 1139
「中日图门江中韩界务条款七款」全文 1141
「中日东三省交涉五案条款五款」全文 1142
贰、哈尔滨行政权问题 1144
东清铁道合同第六款全文 1145
俄人扣住「由该公司一手经理」大做文章 1145
清外部正式照会俄公使 1145
美德出面干预俄图意图将哈尔滨置于其行政之下,但日本左袒俄国 1146
霍尔哇拖忽公布东清铁道市制于哈尔滨 1146
签订「东省铁路界内设立公议会议定大纲」十八项 1146
奕劻奏陈详情 1146
「中俄东省铁路公议会大纲」全文 1148
外务部通告各国以正视听 1151
共同管理东省铁路续订合同 1152
参、全松花江开放问题 1154
问题的由来 1154
瑷珲条约与圣彼得堡条约 1154
俄反对中俄以外他国航行松花江 1155
廓索维茲强硬照会清廷 1155
清廷所据理由有二 1155
外务部的剖析 1155
外务部致东三省督抚一函 1157
「中俄松花江行船章 程」 1158
肆、协同各国禁烟问题 1159
一、中英禁烟协定 1159
鸦片问题的回顾 1159
清政务处奏筹拟禁烟章 程摺 1160
中英、中美「续议通商行船条约」 1161
外务部禁烟办法六条 1162
中英签订试办禁烟协约 1164
中英续订禁烟新约十条全文 1166
二、上海禁烟公约九条 1168
三、万国禁烟公约 1169
万国禁烟公约二十五条,与中国有关者为第十五条至第十九条 1170
参考书目 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