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回顾反思篇 1
第一章 中国生产力布局:演变与得失 1
一、旧中国生产力布局状况 1
二、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的生产力布局 5
三、改革以前20年的生产力布局 10
四、改革开放后的生产力布局 21
第二章 中国生产力布局: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 29
一、改革开放前生产力布局理论的研究 30
二、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市局研究的进展 40
三、中国生产力布局研究的评价及发展方向 51
第三章 中国生产力布局:问题、矛盾及原因 54
一、空间比例失调——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54
二、区域分工含混——区域产业结构严重趋同 57
三、区域关系紊乱——区域;司贸易摩擦和资源争夺加剧 60
四、地方行为失控——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进一步激化 64
五、布局机制“断层”——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阵痛 66
六、经济布局与区域经济失衡:体制和政策上的原因 70
第二篇 展望规划篇 76
第四章 布局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76
一、布局的理论基石 76
二、工业布局的基础理论 85
三、区域开发的理论模式 116
四、地区布局与区域发展主要问题的数量分析 120
五、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地区产业结构素质的评价方法 150
六、地区布局格局的评价及布局系统的构造 165
七、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180
八、区域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估 184
第五章 中国资源配置模式的演进 190
一、计划体制下中国资源配置特点 190
二、改革开放中中国资源配置特点 197
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转换资源配置模式 211
第六章 宏观布局的政策目标取向 218
一、布局政策两大目标合理的“结合区间”及“度”的测定 218
二、发挥产业政策与布局政策的协同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结构优化的有机耦合 231
第七章 90年代中国生产力布局框架的构造 240
一、以沿海为主轴 240
二、促长江干流腾飞 262
三、深化黄河上中游优势资源的开发 272
四、加快西南重化工业带的建设 275
五、以沿边开放为突破口,启动南北边疆地带的发展 278
第八章 中国经济区域的划分 297
一、现有代表性的经济区域划分评析 297
二、经济区域划分的原则和指标体系 302
三、区划步骤和方法 310
四、区划方案及说明 313
第三篇 区域战略篇 315
第九章 东北地区发展战略 315
一、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与评价 315
二、经济发展的特征和问题 331
三、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343
第十章 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战略 356
一、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356
二、区域发展特征 365
三、区域发展方向 378
第十一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战略 394
一、区域发展条件的综合分析 395
二、区域特征分析 407
三、今后的发展方向 420
第十二章 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战略 436
一、经济发展条件的综合分析 436
二、区域发展特点分析 446
三、今后的发展方向 459
第十三章 西南地区发展战略 478
一、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与评价 478
二、经济发展的特征和问题 490
三、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501
第十四章 西北地区发展战略 516
一、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与评价 516
二、经济发展的特征与问题 527
三、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539
第四篇 产业布局篇 556
第十五章 农业的发展与布局 556
一、农业的总体发展与布局 556
二、种植业的发展与布局 579
三、林业的发展与布局 589
四、畜牧业的发展与布局 593
五、水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597
六、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布局 601
一、工业的总体发展与布局 608
第十六章 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608
二、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627
三、食品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643
四、能源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659
五、化学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681
六、钢铁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698
七、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720
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739
第十七章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752
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布局 752
二、邮电通信业的发展与布局 764
三、商业的发展与布局 774
四、旅游业的发展与布局 784
一、塑造生产力布局机制的角度和任务 793
第五篇 对策措施篇 793
第十八章 中国生产力布局机制的塑造 793
二、政府职能转换与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及完善 797
三、布局主体的转变与完善 800
四、区域市场的发育与统一市场的形成 803
五、生产力布局政策合理化、科学化 808
第十九章 重大政策措施 812
一、产业政策区域化 812
二、资金平衡与对策 819
三、对外开放政策 831
四、区域联合政策 840
五、乡镇企业西进政策 844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