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色彩性质 1
1.1 光与色 2
1.2 眼睛与色 6
1.3 色彩属性 8
1.3.1 明度 8
1.3.2 色相 13
1.3.3 纯度 15
第二章 色彩标示体系 18
2.1 牛顿色环 19
2.2 蒙塞尔色立体 20
2.2.1 外部形态 20
2.2.2 色相标示 21
2.2.3 明度标示 21
2.2.4 纯度标示 21
2.2.5 色标标示法 22
2.3 奥斯瓦尔德色立体 22
2.3.1 外部形态 23
2.3.2 色相标示 23
2.3.3 明度标示 24
2.3.4 纯度标示 24
2.4 日本色研色立体 25
2.4.1 外部形态 25
2.4.2 色相标示 25
2.4.3 明度标示 26
2.4.4 纯度标示 26
2.4.5 色标标示法 26
第三章 色彩混合 28
3.1 色彩混合概念 29
3.1.1 原色 29
3.1.2 间色 29
3.1.3 复色 29
3.2 色彩加光混合 30
3.2.1 加光混合概念 30
3.2.2 加光混合规律 31
3.3 色彩减光混合 32
3.3.1 色料直接混合 32
3.3.2 透叠 33
3.3.3 减光混合规律 34
3.4 色彩中性混合 36
3.4.1 空间混合 36
3.4.2 机械力混合 41
第四章 色彩视觉规律 42
4.1 色彩感知特点 43
4.1.1 色彩的适应性 43
4.1.2 色彩的恒常性 44
4.1.3 色彩的胀缩感 46
4.1.4 色彩的进退感 47
4.1.5 色彩的轻重感 48
4.1.6 色彩的软硬感 49
4.1.7 色彩的华丽朴素感 49
4.1.8 色彩的同化感 49
4.1.9 色彩的可变性 49
4.2 色彩对比 53
4.2.1 色彩同时对比 53
4.2.2 色彩先后对比 54
第五章 色彩调子 59
5.1 色调构成依据 60
5.2 明度调子 63
5.2.1 明度调子概念 63
5.2.2 明度调式构成 67
5.3 色相调子 68
5.3.1 色相调子概念 68
5.3.2 色相调式构成 69
5.4 纯度调子 75
5.4.1 纯度调子概念 75
5.4.2 纯度调式构成 76
5.5 冷暖调子 82
5.5.1 冷暖调子概念 82
5.5.2 冷暖调式构成 82
第六章 色彩心理 85
6.1 色彩与心理 86
6.1.1 色彩与心理的关系 86
6.1.2 红色 91
6.1.3 橙色 92
6.1.4 黄色 92
6.1.5 绿色 93
6.1.6 蓝色 94
6.1.7 紫色 95
6.1.8 黑色 95
6.1.9 白色 96
6.1.10灰色 97
6.1.11色彩影响的多样化 99
6.2 色彩的主观性 99
6.3 色彩的象征性 102
6.4 色彩联觉 105
第七章 色彩和谐 112
7.1 色彩和谐概念 113
7.2 同一和谐 114
7.2.1 同一和谐原理 114
7.2.2 同一和谐技法 115
7.3 习惯性和谐 120
7.3.1 习惯性和谐原理 120
7.3.2 习惯性构成元素 122
7.3.3 习惯性和谐技法 127
第八章 设计色彩 129
8.1 设计与设计色彩 130
8.1.1 设计的领域 130
8.1.2 色彩设计的特点 130
8.2 产品色彩 132
8.2.1 产品色彩依据 132
8.2.2 提示产品性质的色彩 132
8.2.3 提供便利的色彩 133
8.2.4 展示材料的色彩 134
8.2.5 突出个性的色彩 135
8.3 服装色彩 135
8.3.1 服装色彩依据 135
8.3.2 适应实用性的色彩 137
8.3.3 适应精神性的色彩 138
8.4 视觉传达色彩 139
8.4.1 视觉传达色彩依据 139
8.4.2 注目性 139
8.4.3 象征性 141
8.4.4 合理性 142
8.5 环境色彩 145
8.5.1 环境色彩依据 145
8.5.2 系统性 146
8.5.3 公共性 149
第九章 色彩创新与流行 154
9.1 流行色 155
9.1.1 流行色的概念 155
9.1.2 流行色的形成 155
9.1.3 流行色的功能 158
9.2 色彩推陈出新 160
9.2.1 推陈出新原理 160
9.2.2 推陈出新技法 161
推荐阅读书目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