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学敏等著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
  • 页数:397 页
图书介绍:

第1章“首都区”——全新的区域发展思路 1

1.1现有各种思路和规划的局限性 1

1.1.1“环渤海”——地理上的错觉 1

1.1.2“大北京”思路的局限 4

1.1.3 既有城市规划的缺憾 7

1.2京津冀与晋陕蒙的经济和生态联系 11

1.2.1晋陕蒙是京津冀发展的经济腹地 11

1.2.2晋陕蒙是京津冀发展的能源保障 13

1.2.3晋陕蒙是京津冀发展的生态屏障 17

1.3“首都区”建设的基础 21

1.3.1“首都区”的基本含义 21

1.3.2“首都区”的功能分区 22

1.3.3构建“首都区”的基础 26

参考文献 27

第2章“首都区”产业空间再造 29

2.1“首都区”发展的区域经济背景和产业合作的基础 29

2.1.1“首都区”发展的区域经济背景 29

2.1.2“首都区”产业合作的基础 31

2.2“首都区”产业合作发展状况 38

2.2.1京津冀与晋陕蒙资源要素流转的经济合作 39

2.2.2“首都区”京津冀地区空间范围的产业转移 41

2.2.3“首都区”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程度不断提高 43

2.2.4“首都区”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共享 44

2.3“首都区”产业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45

2.3.1晋陕蒙与京津冀产业合作单一 45

2.3.2京津冀产业同构依然严重 45

2.3.3区域研发能力不足产业创新带动作用有限 47

2.3.4产业集群发展滞后产业融合能力较弱 49

2.3.5区域空间产业融合重点地区选择缺失 51

2.4“首都区”产业空间再造机理分析 51

2.4.1产业空间再造机理 52

2.4.2产业空间再造基础 53

2.4.3产业空间再造的方式 54

2.5促进“首都区”产业空间再造的举措 55

2.5.1把握“首都区”产业集群发展所处的阶段 55

2.5.2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促进产业空间调整 56

2.5.3产业空间再造的突破口 57

2.5.4按照共享资源提供递进的逻辑发挥地方政府作用 58

2.5.5从整体区域出发谋划首都区未来产业空间布局 60

参考文献 61

第3章“首都区”聚集与扩散效应分析 63

3.1现有贫困城市和贫困带问题 63

3.1.1京津冀的聚集与扩散 63

3.1.2环京津贫困带的特点 64

3.1.3环京津贫困城市及贫困问题原因 66

3.1.4贫困带对京津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2

3.2京津发展与生态保障问题 74

3.2.1生态环境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自然物质基础 74

3.2.2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 75

3.2.3生态安全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76

3.2.4京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障 78

3.3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关系的协调 79

3.3.1简要的理论回顾 79

3.3.2京津的聚集效应分析 80

3.3.3京津地区的扩散效应分析 84

3.3.4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协调发展 86

3.4生态补偿问题 88

3.4.1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89

3.4.2生态补偿与其影响因素 90

3.4.3生态补偿的可行性措施 93

3.5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的问题 96

3.5.1生态建设对产业发展的要求 96

3.5.2京津及其周边地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布局 98

3.6产业发展对贫困带的带动作用 102

3.6.1京津地区产业发展的特点 103

3.6.2京津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规划与策略 105

参考文献 106

第4章“首都区”城市群结构特点与功能定位 109

4.1“首都区”城市群发展概况 109

4.1.1国内三大城市群比较 109

4.1.2“首都区”城市群现状与动态变化 111

4.1.3“首都区”各城市概况 114

4.2“首都区”城市群空间格局 121

4.2.1“首都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 121

4.2.2“首都区”城市群空间格局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127

4.3“首都区”城市群功能定位 130

4.3.1“首都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展望 130

4.3.2“首都区”城市群功能定位 132

参考文献 137

第5章“首都区”内各区域交通和物质流分析 139

5.1“首都区”综合交通格局 139

5.1.1“首都区”各类交通基础 139

5.1.2首都区交通联系现状 148

5.2“首都区”交通承载力分析 150

5.2.1“首都区”的产业基础 150

5.2.2“首都区”交通流分析 152

5.3“首都区”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 154

5.3.1物质流分析理论基础 154

5.3.2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156

5.3.3“首都区”物质流现状分析 161

参考文献 164

第6章“首都区”能源流动分析 166

6.1“首都区”石油流动分析 166

6.1.1京津冀地区石油需求分析 166

6.1.2京津冀地区石油供给分析 174

6.1.3主要油源地——陕西省的石油供给能力分析 180

6.2“首都区”煤炭流动分析 184

6.2.1京津冀地区煤炭需求分析 184

6.2.2京津冀地区煤炭供给分析 189

6.2.3主要煤炭来源地——晋蒙两地供给能力分析 192

6.3“首都区”天然气流动分析 197

6.3.1京津冀地区天然气需求 197

6.3.2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给 200

6.3.3主要气源地——长庆气区供给能力分析 201

6.4优化“首都区”能源供求平衡的对策 202

6.4.1“首都区”石油供求平衡分析 203

6.4.2“首都区”煤炭供求平衡分析 204

6.4.3“首都区”天然气供求平衡分析 204

6.4.4优化“首都区”能源平衡的对策 205

参考文献 207

第7章“首都区”生态环境分析 208

7.1“首都区”的生态背景 208

7.1.1地形地貌特征 208

7.1.2气候特征 208

7.1.3植被和土壤分布 209

7.2“首都区”的水资源 209

7.2.1海河水系与“首都区”水资源格局 209

7.2.2“首都区”水环境问题 217

7.3“京津风沙源”治理 220

7.3.1“首都区”的沙尘暴 220

7.3.2京津风沙源区 220

7.3.3“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生态效益 223

7.4“首都区”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228

参考文献 229

第8章 晋陕蒙宁能源开发对“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31

8.1晋陕蒙宁能矿资源特征 231

8.1.1研究区域界定 231

8.1.2晋陕蒙宁能源资源分布地理地质特征 232

8.1.3晋陕蒙宁能源资源自然属性 233

8.1.4能源资源产业属性 234

8.1.5晋陕蒙宁能源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特征 235

8.2晋陕蒙宁能源资源开发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 236

8.2.1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资源基础 236

8.2.2煤炭基地建设 239

8.2.3油气田开发和建设 242

8.2.4能源化工基地建设 243

8.2.5能源资源开发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45

8.3晋陕蒙宁能源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案例分析 246

8.3.1资源开发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246

8.3.2资源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以榆林市为例 253

8.4能源开发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254

8.4.1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和化工原料基地 254

8.4.2京津冀可持续发展强有力的能源支撑 255

8.5能源开发对“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261

8.5.1能源资源开发的负面影响 261

8.5.2能矿资源开发中的主要矛盾分析 262

8.5.3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263

8.6高效科学开发能源资源,实现“首都区”可持续发展 265

8.6.1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65

8.6.2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266

参考文献 268

第9章 中关村科技园区对“首都区”发展的带动 270

9.1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70

9.1.1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 270

9.1.2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274

9.2中关村科技园区对“首都区”城市空间扩展的带动作用 278

9.2.1促进了北京的星状扩展 278

9.2.2加速了北京产业发展轴线的战略转移 279

9.2.3促进了“首都区”向多中心格局发展 279

9.2.4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280

9.3中关村科技园区对“首都区”的技术扩散 281

9.3.1技术交易 281

9.3.2信息流动 283

9.3.3人员流动 284

9.4中关村科技园区对“首都区”的产业扩散 285

9.4.1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扩散的原因 286

9.4.2产业扩散分析 287

9.4.3总部经济战略 288

9.4.4创新战略联盟 289

9.5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问题与未来 290

9.5.1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经验 290

9.5.2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291

9.5.3中关村科技园区未来发展探讨 294

参考文献 298

第10章 滨海新区对“首都区”发展的带动 300

10.1滨海新区在“首都区”中的定位 300

10.1.1滨海新区发展现状 300

10.1.2滨海新区发展优势 302

10.1.3滨海新区功能定位 304

10.2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效应 310

10.2.1金融改革和创新 311

10.2.2企业改革和科技改革创新 313

10.2.3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315

10.2.4土地管理改革和农村体制改革 317

10.3滨海新区在“首都区”中的联动效应 319

10.3.1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促进“首都区”经济增长 319

10.3.2功能区互补,协调发展 321

10.3.3滨海新区产业互动分析 324

10.3.4滨海新区的资源整合作用 326

10.4滨海新区发展的前景展望 327

10.4.1生态滨海新区 327

10.4.2滨海新区新城展望 327

10.4.3滨海新区产业结构调整预测 328

10.4.4 滨海新区成“首都区”经济增长极 330

参考文献 332

第11章 国外“首都区”建设的经验与借鉴 334

11.1国际视野下的“首都区”建设 334

11.1.1世界主要“首都区”都市圈 334

11.1.2国外“首都区”规划体系建设特点 335

11.1.3国外“首都区”建设和发展的共同特点 336

11.2伦敦“首都区”的建设与借鉴 337

11.2.1地理位置与地域结构 337

11.2.2大伦敦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339

11.2.3经验借鉴与启示 341

11.3大巴黎区的建设与借鉴 342

11.3.1地理位置与地域结构 342

11.3.2巴黎大区规划 342

11.3.3经验与启示 347

11.4东京都市圈的建设与借鉴 349

11.4.1东京都市圈的地域组成 349

11.4.2大东京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 350

11.4.3日本首都圈建设的基本经验 352

11.4.4日本首都圈建设的经验对“首都区”建设的启示 353

11.5柏林-勃兰登堡大都市区规划及借鉴 354

11.5.1柏林—勃兰登堡大都市区规划的基本内容 354

11.5.2柏林—勃兰登堡大都市区规划的经验与启示 356

11.6美国大都市区规划发展及借鉴 357

11.6.1美国纽约大都市地区概况 357

11.6.2纽约大都市区规划发展 359

11.6.3美国纽约大都市区的拓展——Bos- Wash大都市带 362

11.6.4美国纽约大都市区发展经验和对“首都区”建设的启示 365

11.7国际“首都区”及大都市区规划发展的综合分析与借鉴 367

11.7.1大都市区规划发展的综合特点 367

11.7.2对我国“首都区”规划和建设的借鉴 369

参考文献 370

第12章“首都区”建设:历程、思路和政策 372

12.1“首都区”区域合作的历程分析 372

12.1.1“首都区”合作发展的简要历程 372

12.1.2“首都区”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375

12.1.3“首都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78

12.2 国内外经验和“首都区”发展思路 380

12.2.1国内外区域合作发展的启示 380

12.2.2“首都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382

12.2.3“首都区”建设的重点和步骤 383

12.3促进“首都区”发展的主要政策 385

12.3.1加快制度对接的政策 385

12.3.2制订“首都区”发展的规划 387

12.3.3缓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的政策 389

12.3.4促进产业分工和集群发展的政策 392

12.5促进环境生态保护一体化的政策 395

参考文献 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