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壹、「宗教的庶民儒学」:儒学研究中尚待开发的新领域 1
一、「以教解经」的儒家经典诠释 5
二、儒家思想在民间的发展与转化 14
贰、「民间儒教」概念的确立 20
参、「性即理」的人性论:民间儒教对理学的认识与转化 25
肆、良知准则的修心观:民间儒教对心学的理解与转化 29
伍、气的流行:民间儒教对气学的认识与转化 36
一、贯穿宇宙与个体之本的先天之气 38
二、作为物质材料的后天之气:兼论其与实学的关系 42
陆、小结 46
第二章 光月老人之《四书说约》及其对气学的吸收与转化 49
壹、光月老人与《四书说约》的流传 49
贰、《四书说约》诠释《四书》之方式及其内容 53
一、光月老人撰述《四书说约》之因由及其命题所在 53
二、光月老人诠释《四书》思想的方式 57
(一)、同条共贯、通体合看 58
(二)、不拘章旨、得意忘言 60
参、光月老人《四书说约》之内容安排所呈现的意义 61
一、〈太极统说〉置於全书首篇的意义 62
二、〈总结性命不二心法〉置於全书之末的意义 65
肆、光月老人对《孟子》思想的诠释:「气」的观点 70
一、「养气」:孟子道破天机之处 71
(一)、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 72
(二)、养气的步骤与方法 78
1、「心」的活动与存养 78
2、直养无害、集义所生 81
二、理在气中、非气之外,别有一理 85
三、养气与践形 86
伍、光月老人以「养气」思想解读《孟子》所呈现的宗教意义 89
陆、小结 92
第三章 王觉一之《大学解》及其对理学与心学的吸收与转化 95
壹、王觉一与《大学解》 95
贰、王觉一对「大学」的解释及其范畴 98
一、「大学——学天」的思维:「性即理」思想下的解释 100
二、「大人之学」的内容 110
参、「学天」思维下的人性问题:「理、气、象」三界结构的人性论 116
肆、「学天」思维下的知行论:王觉一对「格物致知」的诠释 126
一、由心法之传,论王觉一对朱、陆二人「格物致知」说的反省 127
二、修持「格物致知」的步骤 130
(一)、明理、气、象之宇宙循环,以回归理天为要 131
(二)、尊德性、道问学二说之融合 133
三、「格物致知」的终极目标 135
(一)、救劫观:明天地生灭之始末,拯救世人免於劫火之灾 135
(二)、渡世观:明德、新民、至善及於人人的终极理想 137
伍、小结 139
第四章 观礼堂之《孔教真理》及其对朱学与王学的吸收与转化 141
壹、观礼堂与《孔教真理》的写作背景 141
一、观礼堂与《孔教真理》的流传 141
二、《孔教真理》撰述之主因:息邪说、复圣学 146
贰、《孔教真理》之本《大学》解《论语》的思维 150
一、朱子学的影响:笃敬与毋自欺 152
二、阳明学的影响:事上磨练与知行合一 158
三、「天理」思想的传衍 163
参、《孔教真理》对「忠恕」的解释 169
一、以「不欺」解释「忠恕」 173
二、以「修己」、「责己」阐释「忠恕」的践行 177
肆、小结 183
第五章 救世新教《大学证释》之《大学》改本及其对实学的回应 187
壹、救世新教与《大学证释》的写作背景 187
一、救世新教与《大学证释》 187
二、神圣他者的厘订 190
贰、《大学证释》对《大学》之改写与段落安排 193
参、《大学证释》之《大学》改本及其结构分析 201
一、从纲领——「亲亲新民」谈起 201
二、从「全书纲领」与「总结纲领」的结构谈论 209
三、就纲目标题与其内容谈论 211
肆、实学思想的契入(一):「明明德」与「止至善」之用/体、外/内之说 217
一、明明德为用:外在事功之行 218
二、止至善为体:内在本体之修 221
伍、实学思想的契入(二):以「明物顺情」诠释「格物致知」 225
陆、小结 231
第六章 结论 233
壹、主流儒学注疏与宗教注疏的比较 235
贰、辟异端:民间儒教对朱熹与三教末流的批判 242
一、共同批判的对象——朱熹 243
二、对三教末流的批判 247
参、民间儒教「修」之功能性概念研究的开展:修心、修炼、修道的宗教观点 251
肆、救劫讯息与感时忧国 261
参考书目 273
人名索引 293
名词索引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