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教育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守忠编;沁源县教育局组织编印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
  • 页数:59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编 概述 1

第二编 学、塾、书院 9

第一章 儒学 10

第一节 创设、沿革 10

第二节 规模、营建 11

第三节 官师、役夫 14

第四节 入泮、学额 15

第五节 课业、考课、出贡 16

第六节 教条、学规 18

第七节 藏书 19

第二章 义学、社学 19

第一节 义学 19

第二节 社学 21

第二章 私塾 22

第一节 学馆 22

一 门馆 22

二 团馆 24

三 东馆 24

第二节 教材、教学 25

第三节 改良 27

第四章 书院 28

第一节 创设、沿革 28

第二节 官师、杂勤 29

第三节 入学、考课 31

第四节 学银、学田 32

第三编 学前教育 33

第一章 幼儿园发展经历 33

一 清末、中华民国时期 33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33

第二章 学制、课程、教学 40

一 学制、课程 40

二 教学、教法 40

第三章 重点幼儿园 42

第一节 县直机关幼儿园 42

附录 马森光明社“五好十满意”幼儿园 44

第四编 小学教育 48

第一章 学校发展经历 48

一 清末 48

二 中华民国时期 50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68

第二章 学制、课程、教学 83

第一节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课程、教学 83

一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83

二 课程、教学 85

第二节 《壬子学制》、《癸丑学制》、课程、教学 87

一 《壬子学制》、《癸丑学制》 87

二 课程、教学 87

第三节 《壬戌学制》、课程、教学 91

一 壬戌学制 91

二 课程、教学 91

第四节 《戊辰学制》、课程、教学 94

一、戊辰学制 94

二、课程、教学 96

第五节 五年一贯制、六年一贯制、课程、教学 106

一 五年一贯制、六年一贯制 106

二 课程、教学 107

第六节 教科书来源 111

附录一 抗日战争期间的学校校歌 114

附录二 《抗日三字经》 115

第三章 县立学(堂)校 117

第一节 学堂 117

沁源县高等小学堂 117

第二节 国民小学校 119

一 沁源县第一高级小学校 119

二 郭道第二高级小学校 122

三 王陶第三高级小学校 123

四 “灵五”高级小学校 124

五 女子两级小学 125

六 模范初级小学校 126

附录三 现代小学校 127

附录四 平庸小学校 129

第三节 抗日民族革命高级小学 130

一 城关第一高级小学校 130

二 官军高级小学校 132

三 下兴居高级小学校 133

四 王壁高级小学校 135

五 实会湾高级小学校 136

六 南沟高级小学校 137

七 王陶高级小学校 138

附录五 燕家坪民办小学 139

附录六 县境内的其它高级小学 140

一 灵石县石台高级小学校 140

二 介休县花马池高级小学校 140

三 沁县第三高级小学校 141

第四节 县直重点小学 141

一 城关第二完全小学 141

二 实验小学 142

附录七 老君头民办小学 144

第五编 中学教育 147

第一章 学校发展经历 147

一 清末、中华民国时期 147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47

第二章 学制、课程、教学 156

一 学制 156

二 课程、教学 156

第三章 区、县、乡(镇)立中学 165

第一节 区立中学 165

太岳中学 165

第二节 县直中学 178

一 沁源中学 178

二 郭道中学 191

三 王陶中学 199

第三节 乡(镇)中学、九年制学校 199

一 柏子中学 199

二 王和中学 200

三 官滩中学 200

四 城关中学 200

五 闫寨中学 201

六 河西中学 201

七 李元中学 202

八 韩洪中学 202

九 杭村八年制学校 202

十 中峪中学 203

十一 法中中学 203

十二 交口中学 203

十三 聪子峪中学 204

十四 赤石桥中学 204

十五 郭道镇中学 204

十六 古寨八年制学校 205

十七 绵上九年制学校 205

第六编 师范教育 206

第一章 学校发展经历 206

一 清末、中华民国时期 206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207

第二章 各类学校 208

第一节 传习所 208

一 师范传习所 208

二 注音字母传习所 209

第二节 学校 209

一 国民师范 209

二 下兴居第一简易师范 210

三 榆坪第二简易师范 213

四 郭道师范 214

附录 郭道师范学校学生名录 220

第三节 其它学校设置师范班 226

太岳中学专设师范队 226

第七编 职业教育 227

第一章 事业发展经历 227

一 清末、中华民国时期 227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228

第二章 各类学校 229

第一节 农业学校 229

一 县立乙种农业学校 229

二 县立蚕桑学校 230

三 农业中学 231

四 普通中学附设专业班 234

五 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沁源分校 234

第二节 卫生学校 236

一 沁源县人民医院附属卫生学校 236

二 郭道人民医院附设卫生学校 237

三 乡村卫生院附设中医学校 237

四 中医精典著作传授班 238

第三节 林业学校 239

华北区森林专科学校 239

第四节 商业学校 239

一 县立商业传习所 239

二 太岳区职工学校 240

三 供销职工学校 241

第五节 文化补习学校 242

一 干部文化补习学校 242

二 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郭道分校 245

三 职工业余文化技术双补学校 245

第六节 综合性学校 247

职业技术学校 247

第八编 农民教育 249

第一章 事业发展经历 249

一 中华民国时期 249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249

第二章 各类学校 250

第一节 会、所、室、冬学 250

一 读书会 250

二 农民讲习所 251

三 民族革命宣传室 253

四 冬学 254

附记一 与群众需要相结合的下兴居冬学 257

附记二 纺花织布和睦家庭的李元妇女纺织学校 261

附记三 冬学政治教材 264

第二节 夜校 271

一 扫盲夜校 271

二 业余红专夜校 273

三 贫下中农讲习所 275

四 农民政治夜校 276

五 农民业余文化技术学校 277

附记四 记工记事识字扫盲的乌木民校 279

第九编 考试 281

第一章 科举取士 281

选举表 明、清两代选举人名录 282

附 科举制度述录 293

第二章 高等院校录取 299

录取表一 清末中华民国时期大学与专门和中学与实业学校录取人名录 299

录取表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大学专科学校录取人名录 322

第十编 教师 338

第一章 队伍发展经历 338

一 明、清时期 338

二 中华民国时期 339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341

第二章 任用 345

第一节 公荐、聘请 345

第二节 检定、聘用 346

附录一 沁源县中小学教师系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名单 350

第三节 任命、分配 364

第三章 集训 366

第一节 训练班 366

一 “统一战线”大辩论 366

二 抗日民族革命训练班 368

三 反顽抗日训练班 369

四 恢复与重建学校训练班 371

五 民主抗战训练班 371

六 正规化小学训练班 372

七 整风与大生产训练班 372

八 围困日军训练班 372

九 新教育方针训练班 373

附录二 新旧教育制度对照表 373

十 反内战训练班 375

十一 “三查”训练班 375

十二 纠偏训练班 376

第二节 学习班、会议 376

一 整风与反右学习班 376

二 支援农业第一线会议 377

三 清理阶级队伍学习班 378

四 贯彻《纪要》学习班 379

五 批修整风路线教育会议 379

六 批林批孔学习班 380

七 思想建设会议 380

八 落实中央(74)5号文件学习班 381

九 教育革命大辩论暨农田基本建设会议 382

十 “清查”学习班 383

十一 试行教师聘请制和责任制会议 384

第三章 待遇 385

第一节 修脯银、节礼银 385

第二节 薪水、薪米 386

第三节 工资、福利 388

附录三 教师节述录 391

附录四 在职或离(退)休教师满25年教龄者人名录 392

第四章 进修 404

第一节 学校 404

教师进修学校 404

第二节 普通中学附设师资培训班 409

一 沁源中学附设师资培训班 409

二 郭道中学附设外语培训班 410

第十一编 教育管理 411

第一章 机构沿革 411

一 汉、唐、宋、明、清诸代 411

二 中华民国时期 414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415

第二章 各类机构 416

第一节 教育社团 416

一 教育会 416

二 宗圣会 416

三 洗心社 416

四 教育协会 416

五 教师联络会 417

六 沁源县文化界抗日救国会 417

七 绵上县文化界抗日救国会 417

八 教育工会 418

第二节 行政机构 418

一 儒学署 418

附表1 元、明、清代历任学官人名录 419

二 劝学所 422

附表2 中华民国(1918—1933)历任视学人名录 423

三 教育科(局、室) 423

附表3 沁源民主政府历任教育科长名录 425

附表4 抗日战争期间绵上县历任教育科长名录 425

附表5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历任教育科(局、室)领导名录 426

第三节 隶属机构 427

一 教育视导室 427

二 教育革命办公室 427

三 内务办公室 428

四 人事科 428

五 计财科 429

六 学校教育科 429

七 教学研究室 429

八 成人教育办公室 430

九 督导办公室 430

十 政教科 430

十一 招生办公室 431

十二 教学仪器站 431

十三 电教馆 431

第三章 领导体制 431

第一节 县级领导体制 431

第二节 区、社、乡(镇)领导体制 433

第三节 学校领导体制 436

第四章 教育经费 437

第一节 俸银、学银 437

第二节 常年基本经费 438

第三节 国拨教育经费 440

附表6 历年教育经费决算 440

附表7 历年小学经费 441

附表8 历年中学经费 442

附表9 历年教师进修与幼儿教育经费 442

附表10 历年职业教育经费 443

附表11 历年业余教育经费、民办教师补助费 443

附表12 历年其它教育经费 444

附表13 历年基建投资经费 444

第十二编 教育名人 445

第一章 名人传记 445

第一节 传略 445

一 邝孟珏 445

二 李荣 445

三 李时佑 446

四 郭润 446

五 贾德润 446

六 张廷槐 446

七 王纯 446

八 孙梦麟 446

九 李志仁 446

十 冯纪 446

十一 靳科 447

十二 熊衣 447

十三 高杲 447

十四 李馨 447

十五 郝济 447

十六 孙希贤 447

十七 徐秉心 447

十八 葛性醇 447

十九 王鼎基 448

廿 刘鲲 448

廿一 王定远 448

廿二 董余三 448

廿三 徐嘉言 448

第二节 传记 449

一 阴功 449

二 李升龄 449

三 崔琳 450

四 张震 452

五 武佑庭 454

六 宋乃德 455

七 史国森 457

八 郭润丑 459

九 胡奋之 460

十 阴明之 461

十一 吴清化 464

十二 史殿雄 469

十三 段光庭 470

十四 王正一 471

十五 杨文 472

十六 宋廷玺 472

十七 史国华 473

十八 来世雄 474

十九 卫世孝 474

廿 田效霖 475

廿一 裴乐山 475

廿二 任明显 475

廿三 王克仁 476

廿四 郭卞和 477

廿五 贺成久 477

第二章 人物介绍 478

一 任之恭 478

二 关汉文 481

三 郭弓宏 482

四 任平 486

五 马进 487

六 崔之春 488

七 李琳 489

八 张健 490

九 郭万山 491

十 郭景和 492

第十三编 大事记 493

后记 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