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丽霞主编
  • 出 版 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
  • 页数:26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基本内容与任务 1

一、基本内容 1

(一)诊法 1

(二)辨证 1

(三)诊断与病案 2

二、学科范围与任务 2

三、学习要求与方法 2

(一)学习要求 2

(二)学习方法 2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特点与原则 2

一、特点 3

(一)诊察与思维并用 3

(二)局部与整体兼顾 3

二、基本原则 4

(一)审察内外,观外揣内 4

(二)四诊并用,整体观察 4

(三)辨证辨病,综合分析 5

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概况 5

一、渊源 5

二、发展 6

(一)秦汉时期 6

(二)晋隋唐时期 6

(三)宋金元时期 7

(四)明清时期 8

(五)近代发展简介 9

三、展望 9

复习思考题 9

第二章 诊法 10

第一节 概述 10

一、诊法的概念 10

二、诊法的内容 10

三、诊法的原理 11

(一)内外相互感应认识论 11

(二)局部与整体特定关系论 11

第二节 病史采集 12

一、病史采集的目的与意义 12

二、病史采集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12

三、病史采集的内容 13

(一)一般项目 13

(二)主诉 14

(三)现病史 14

(四)既往史 15

(五)个人史 16

(六)家族史 16

复习思考题 16

第三节 诊寒热与汗 16

一、诊寒热 16

(一)恶寒发热 17

(二)但寒不热 18

(三)但热不寒 18

(四)寒热往来 19

二、诊汗 19

(一)汗之有无 19

(二)汗出时间 19

(三)汗出部位 20

(四)汗出过多 20

(五)战汗 21

复习思考题 21

第三节 诊神与形态 21

一、诊神 21

(一)得神 22

(二)少神 22

(三)失神 22

(四)假神 23

(五)神志异常 23

(六)睡眠异常 24

(七)健忘 25

二、诊形体 25

(一)形体与体质 25

(二)发育与营养 26

(三)常见体型及其临床意义 26

三、诊动态 27

(一)体位姿态 27

(二)异常动态 28

复习思考题 29

第四节 诊头面 29

一、诊头部 29

(一)头颅 29

(二)头发 32

二、诊面部 32

(一)色泽变化 32

(二)外形变化 37

(三)面部疼痛 38

(四)面部抽搐 38

复习思考题 38

第五节 诊五官 39

一、诊目 39

(一)目神 39

(二)目色 39

(三)目形 40

(四)目态 40

(五)视觉 41

(六)其它 41

二、诊耳 41

(一)形色变化 42

(二)耳道分泌物 42

(三)感觉异常 43

(四)听力变化 43

三、诊口唇与咽喉 44

(一)诊口与唇 44

(二)诊齿与龈 45

(三)诊咽喉 46

四、诊鼻 47

(一)五色主病 47

(二)形态变化 47

(三)分泌物与鼻衄 47

(四)嗅觉异常 48

(五)鼻塞 48

(六)鼻干 48

复习思考题 48

第六节 诊颈项、躯干与四肢 48

一、察颈项 48

(一)外形变化 49

(二)动态变化 50

二、诊胸胁 50

(一)诊胸部 50

(二)诊虚里 51

(三)察乳房 51

(四)诊胸胁疼痛 52

三、诊腹部 52

(一)感觉异常 53

(二)形态异常 54

四、诊腰背 55

(一)诊背部 55

(二)诊腰部 56

五、诊二阴 57

(一)前阴 57

(二)后阴 59

六、诊四肢 59

(一)感觉异常 59

(二)形态变化 60

(三)活动异常 61

(四)诊爪甲 61

(五)诊络脉 61

复习思考题 62

第七节 诊皮肤 63

一、色泽变化 63

(一)皮肤发赤 63

(二)皮肤发黄 63

(三)皮肤发黑 64

(四)润与燥 64

二、感觉异常 64

(一)疼痛 64

(二)冷热 64

(三)麻木 64

(四)瘙痒 65

三、斑疹痘? 65

(一)斑 65

(二)疹 66

(三)痘 66

(四)白? 66

四、痈疽疗疖 67

(一)痈 67

(二)疽 67

(三)疗 67

(四)疖 67

复习思考题 67

第八节 舌诊 68

一、舌的结构与舌诊原理 68

(一)舌的结构及生理功能 68

(二)舌诊原理一舌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70

二、舌诊的方法与正常舌象 70

(一)舌诊的方法 70

(二)正常舌象 71

三、望舌质 72

(一)舌神 72

(二)舌色 72

(三)舌形 73

(四)舌态 74

四、望舌苔 74

(一)苔质 75

(二)苔色 75

五、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 76

(一)淡白舌类 77

(二)红舌类 77

(三)绛舌类 78

(四)青紫舌类 78

六、舌诊的临床意义 78

复习思考题 79

第九节脉诊 80

一、脉象的生理病理 80

(一)脉象的形成 80

(二)脉象的病理 81

二、诊脉的部位 81

(一)遍诊法(三部九候) 81

(二)三部诊法 81

(三)寸口诊法 83

三、诊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85

(一)诊脉的方法 85

(二)注意事项 85

四、正常脉象 86

(一)平脉形象 86

(二)正常脉象特点 86

(三)脉象的生理性变异 86

五、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 87

(一)六个纲领性脉象 87

(二)常见脉象 89

(三)其他脉象 92

(四)二十八脉鉴别 95

六、相兼脉及其主病 96

(一)含义 96

(二)主病 96

七、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97

(一)诊妇人脉 97

(二)诊小儿脉 98

八、诊怪脉 98

九、脉症的顺逆从舍 99

(一)脉症的顺逆 99

(二)脉症的从舍 99

十、脉诊的临床意义 100

(一)辨病位与病性 100

(二)辨邪正的盛衰 100

(三)辨预后的吉凶 100

复习思考题 100

第十节 诊声音与气味 101

一、诊声音 101

(一)诊声音的原理 101

(二)正常声音 101

(三)病态声音 102

二、诊气味 104

(一)诊气味的原理 104

(二)正常气味 104

(三)病态气味 104

复习思考题 105

第十一节 诊饮食口味与渴饮 105

一、诊饮食 105

(一)食欲 105

(二)饮食喜恶偏嗜 106

(三)吞咽情况 106

二、诊口味 106

(一)五味相应五脏 106

(二)各种口味 106

三、诊渴饮 107

(一)口不渴 107

(二)口渴 107

复习思考题 108

第十二节 诊分泌物与排泄物 108

一、诊痰涎 108

(一)吐涎 108

(二)咯痰 108

二、诊呕吐物 109

(一)呕血 109

(二)呕吐物 109

(三)吐蛔 109

三、诊二便 109

(一)小便 109

(二)大便 110

四、诊经带 111

(一)诊月经 111

(二)诊带下 112

复习思考题 112

第三章辨证 113

第一节 概述 113

一、辨证的概念 113

二、辨证与辨病 114

三、辨证的沿革 114

四、各种辨证归类法的特点及关系 115

五、辨证思维的方法 115

复习思考题 116

第二节 八纲辨证 116

一、八纲基本证候 117

(一)表里辨证 117

(二)寒热辨证 119

(三)虚实辨证 120

(四)阴阳辨证 121

二、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25

(一)证候相兼 125

(二)证候错杂 128

(三)证候真假 131

(四)证候转化 134

三、八纲辨证的指导意义 136

复习思考题 137

第二节 病因辨证 138

(一)六淫、疫病辨证 138

(二)七情证候 141

(三)饮食劳伤 141

(四)外伤 142

复习思考题 143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144

一、气病辨证 144

(一)气虚 144

(二)气陷 144

(三)气滞 145

(四)气逆 145

二、血病辨证 145

(一)血虚 145

(二)血瘀 146

(三)血热 146

(四)血寒 146

三、气血同病辨证 147

(一)气滞血 147

(二)气虚血瘀 147

(三)气血两虚 147

(四)气不摄血 148

(五)气随血脱 148

四、津液病辨证 148

(一)津液不足 148

(二)水液停聚 149

复习思考题 150

第四节 脏腑辨证 150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51

(一)心气虚 152

(二)心阳虚与心阳暴脱 152

(三)心血虚 152

(四)心阴虚 153

(五)心火亢盛 153

(六)心脉痹阻 153

(七)痰迷心窍 153

(八)痰火扰心 154

(九)小肠实热 154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54

(一)肺气虚 155

(二)肺阴虚 156

(三)风寒束肺 156

(四)风热犯肺 156

(五)肺热壅盛 156

(六)燥邪犯肺 157

(七)痰饮停肺 157

(八)大肠湿热 157

(九)大肠液亏 158

三、脾与胃病辨证 159

(一)脾气虚 159

(二)脾阳虚 159

(三)中气下陷 159

(四)脾不统血 160

(五)寒湿困脾 160

(六)湿热蕴脾 160

(七)胃阴虚 161

(八)食滞胃脘 162

(九)胃实寒 162

(十)胃虚寒 162

(十一)胃火(热) 162

四、肝与胆病辨证 163

(一)肝气郁结 164

(二)肝火上炎 164

(三)肝血虚 164

(四)肝阴虚 165

(五)肝阳上亢 165

(六)肝风内动 165

(七)寒滞肝脉 166

(八)肝胆湿热 166

(九)胆郁痰扰 166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68

(一)肾阳虚 168

(二)肾阴虚 168

(三 )肾精不足 169

(四)肾气不固 169

(五)肾不纳气 169

(六)膀胱湿热 170

六、脏腑兼病辨证 171

(一)心肾不交 171

(二)心肾阳虚 171

(三)心肺气虚 171

(四)心脾两虚 172

(五)心肝血虚 172

(六)肝火犯肺 172

(七)肝脾不调 173

(八)肝胃不和 173

(九)肝肾阴虚 173

(十)脾肾阳虚 173

(十一)脾肺气虚 175

(十二)脾肾阴虚 175

复习思考题 175

第五节 经络辨证 176

一、十二经脉病证 176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 176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177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 177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 177

(五)手少阴心经病证 177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 178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178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 178

(九)手厥阴心包经病证 178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 179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 179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 179

二、奇经八脉病证 179

(一)督脉病证 180

(二)任脉病证 180

(三)冲脉病证 180

(四)带脉病证 180

(五)阳维阴维病证 181

(六)阳?阴?病证 181

复习思考题 181

第六节 六经辨证 181

一、太阳病证 182

(一)太阳伤寒证 182

(二)太阳中风证 182

(三)太阳蓄水证 183

(四)太阳蓄血证 183

二、阳明病证 183

(一)阳明经证 183

(二)阳明腑证 183

三、少阳病证 184

四、太阴病证 184

五、少阴病证 184

(一)少阴寒化证 184

(二)少阴热化证 185

六、厥阴病证 185

复习思考题 185

第七节 卫气营血辨证 185

一、卫分证 186

二、气分证 186

三、营分证 187

四、血分证 187

复习思考题 187

第八节 三焦辨证 188

一、上焦病证 188

(一)温邪犯肺 188

(二)热闭心包 188

二、中焦病证 189

(一)胃燥阴伤 189

(二)脾经湿热 189

三、下焦病证 189

(一)肾阴欲竭 189

(二)肝虚风动 190

复习思考题 190

第四章 诊断与病案 191

第一节 诊断 191

一、诊病 191

(一)病的概念 191

(二)病的沿革 191

(三)病的命名 192

(四)病的分类 193

(五)病的定义举例 194

二、证与病的关系 195

三、诊断的确立 195

(一)诊法是基础 196

(二)辨证是关键 196

(三)辨证与辨病综合运用 198

复习思考题 202

第二节 病案 203

一、病案记录的意义 203

二、中医病历的内容 203

(一)住院病历 203

(二)门诊病历 207

三、病历书写要求 208

四、中医病历格式 209

(一)中医完整住院病历书写格式 209

(二)中医门诊初诊病历书写格式 210

(三)中医门诊复诊病历格式 210

[附一]住院病历书写举例 211

[附二]门诊病历举例 213

复习思考题 214

附篇一 症状鉴别诊断 215

第一节 发热 215

(一)恶寒发热 215

(二)寒热往来 216

(三)壮热 216

(四)潮热 217

(五)低热 218

第二节 出汗 219

(一)全身性出汗 219

(二)局部出汗 220

第三节 头痛 222

第四节 胸胁痛 224

第五节 胃脘痛 224

第六节 腹痛 225

第七节 腰痛 227

第八节 关节痛 227

第九节 喘促 228

第十节 心悸 229

第十一节 嗜睡 230

第十二节 不寐 231

第十三节 黄疸 232

第十四节 晕厥 232

第十五节 昏迷 233

第十六节 眩晕 234

第十七节 呕吐 236

第十八节泄泻 237

第十九节 咳嗽 238

第二十节 半身不遂 239

第二十一节抽搐 239

第二十二节 鼻衄 240

第二十三节 咳血 241

第二十四节 吐血 242

第二十五节 尿血 243

第二十六节 便血 243

第二十七节 小便不利 244

第二十八节 小便清长 245

附篇二 文献选录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