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铜梁县志引言 1
第一卷 4
位置疆域(第一) 4
建置(第二) 5
(甲)城池 5
(乙)衙署 5
(丙)坛庙 6
(丁)津梁 33
乡镇概况(第三) 44
事纪(第四) 60
第二卷 89
山岳(第五) 89
地质(第六) 102
(甲)地形 102
(乙)地层 103
(丙)地质 104
土壤(第七) 105
(一)植成土(二)幼年土(三)水成土 105
河渠(第八) 109
气象(第九) 119
(一)温度(二)风(三)雨(四)云(五)雾(六)雷(七)雪(八)冰 119
第三卷 121
物产(第十) 121
第一项 动物 121
第二项 植物 138
第三项 矿物 170
第四卷 172
实业(第十一) 172
(一)农业 172
(二)工业 175
(三)商业 179
(四)蚕桑业 184
(五)畜业 184
(六)林业 185
(七)渔猎业 186
水利(第十二) 187
(一)农田水利 187
(二)工业水利 188
(三)航运水利 190
交通(第十三) 192
社会福利(第十四) 194
(一)仓储沿革 194
(二)清代仓储 195
(三)民国积谷 196
(四)铜梁县民国积谷仓廒一览表 197
(五)慈善事业 199
(六)合作事业 204
第五卷 205
县财政(第十五) 205
(甲)清代之县财政 205
(乙)民元至二十四年之县财政 206
(丙)民国二十四年至现在在之县财政 207
赋税(第十六) 211
(一)盐课 211
(二)茶课 212
(三)田赋 212
(四)契税 221
(五)屠宰税 223
(六)市场使用费 226
(七)房捐 227
(八)筵席娱乐捐 227
(九)营业牌照税 227
(十)使用牌照税 227
(十一)地价税及土地增值税 228
(十二)营业税 229
(十三)直接税 230
(十四)货物税 231
(十五)公债 232
钱币(第十七) 233
第六卷 236
县行政(第十八) 236
(甲)历代县行政机关之组织沿革 236
(乙)历代县行政长官之姓名及任事沿革表 244
(丙)县行政长官之政绩 264
司法(第十九) 274
旧日司法情形 274
民国成立后之司法情形 274
军法 278
监狱及囚犯 278
团警兵役(第二十) 279
(甲)团练 280
(乙)警察 284
(丙)工役 285
(丁)兵役 285
自治(第二十一) 287
会议 288
执行 293
党会(第二十二) 295
中国国民党 295
青年团 297
农会 298
商会 299
总工会 302
教育会 302
中医师工会 303
渔会 303
妇女会 303
在乡军官会 304
文献委员会 304
哥老会 305
青帮 306
第七卷 307
教育(第二十三) 307
第一项 学校教育 307
第二项 社会教育 320
第三项 教育行政 321
宗教祠祀(第二十四) 321
(甲)儒教 322
(乙)道教 325
(丙)佛教 326
(丁)耶教 331
(戊)回教 332
古物、古迹(第二十五) 332
古物 332
古迹 333
礼俗(第二十六) 341
第一项 冠婚 341
第二项 丧祭 343
第三项 一般习俗 346
第八卷 350
人物(第二十七之一) 350
列传(一) 350
第九卷 398
人物(第二十七之二) 398
列传(二) 398
第十卷 436
人物(第二十七之三) 436
列传(三) 436
人物(第二十七之四) 473
题名 473
第十一卷 512
艺文(第二十八) 512
方言、风谣(第二十九) 521
(甲)方言 521
(乙)风谣 526
杂记(第三十) 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