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使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发展 1
二、“五经”的形成及其思想意义 11
《周易》,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哲学之源,辩证法之母,古代智慧的高度浓缩 11
《尚书》,中国第一部政治文献汇编,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基础指南,儒家学说的思想本原 14
《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重要的历史文献和儒家经典 17
《礼记》,中国第一部礼仪论文总集,约束规范中国数千年的经典 19
《春秋左传》,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儒家重要经典 20
三、“四书”的形成及其思想意义 24
《论语》,儒学的源头,修身、齐家的“圣经”,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大道理 24
《孟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元典,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与大丈夫精神 28
《中庸》,中国最早最精密的哲学著作,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人生大智慧 30
四、《大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宝典 33
《大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宝典,是修己以安百姓的大学问 33
《大学》是建筑儒家思想宫殿的蓝图和施工程序 37
《大学》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通往最高理想的必经之道 38
《大学》的“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9
五、“大学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 42
中国古代的小学学什么 42
“大学之道”,是教育的总规律、总目的、总目标、终极纲领 46
六、程朱理学,修正的儒家思想,朱熹对《大学》的阐释 50
程朱理学,修正了儒家思想 50
七、“在明明德”,是“内圣外王”之道的“内圣”之道 57
“在明明德”,是继承发扬先圣高尚的品德品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往“内圣”之道 57
八、“德”,是“知、仁、勇”,天下之三达德 67
知,是知天、知地、知命、知性、知道、知德、知教、知人、知己、知物、知进退、知取舍、知可为、知不可为 68
仁,是把自己当人也把别人当人;爱自己也爱别人,爱人也爱物;最终达到和天地万物内外的和谐 70
勇,是一种勇气、能量、能力、魄力、气势,一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77
九、“在亲民”,是“内圣外王”之道的“外王”之道 79
“亲”,是把天下被统治者当做亲人对待 81
“民”,是天下被统治最底层的劳苦大众 81
十、“三皇”、“五帝”是“亲民”的楷模 88
“在亲民”,是亲民、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外王”之道 95
十一、“在止于至善”的终极目标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96
“止”,是最终极的目标和最终的目的地 96
“至”,是最理想的居所和最美好的精神境界 97
人类活动的一切目的,是为了达到最美好的物质生活,最理想的精神境界;终极目标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在止于至善”的最理想境界 102
十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前提是实现“小康”社会 104
十三、“七证”的修养功夫,是通往“止于至善”的精神范畴 111
“知”,是知道自己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112
“止”,是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113
“定”,是量力而行后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117
“静”,是大自然中万物繁荣昌盛,万类长天竞自由的状态 117
“安”,是安稳不动如山的追求“在止于至善”的境界 119
“虑”,是谋划周密的思考,为了达到目的周密严谨的谋划 119
“得”,是在“外得于人,内得于己”过程中的行有所得 120
十四、物有本末,就是不能本末倒置 121
“物”的本义是牛,引申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总和 122
“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部,引申为事物的根源或根基 122
“末”的本义是树梢,引申为事物的末梢和终极,最终的目标和结果 123
“事”,就是人类的一切事物 123
“终”的本义是丝线缠到最后打的结,引申为结果和最终目的 123
“始”的本义是女子的初生,引申为最初的开端和原因 124
十五、格物之道,是探索运用万事万物规律的过程 131
“格物”的最好方法,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34
“博学之”,力求了解、认识、掌握宇宙间万事万物更多的知识 135
“审问之”,详尽、周密、慎重地追根求源 138
十六、慎思之道,是谨慎细心持重,力求正确无误 141
“慎思之”,对已掌握的知识要谨慎地思考,细心地推敲,力求正确无误 141
“明辨之”,明察秋毫,明辨是非对错,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 143
“笃行之”,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147
十七、致知之道,是探索、追求、接近、把握、运用真理的过程 151
人的知识是“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总和 153
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生活着的人 154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好好地活着 154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更好、更充实、更自由、更有尊严地活着 154
天,人类所处的大环境,是不可思议改变人命运的力量 154
命,左右人命运的大趋势,是不可思议左右人命运的力量 155
地利,指所居住、生存、发展空间的有利环境 157
人和,是民心所归,与民同乐,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和谐发展,荣辱与共 159
十八、要知人和人性,知天和天命 162
天命,人对之以为无可奈何的必然性命运 165
人性,指人类的本能、本性、本色、本质 169
十九、道为大路,德为行路,天道是人类共生共存共发展之路 171
天道,就是人道,人类共生、共存、共发展之道 174
德行,道为大路,德为行路。德行,是人生路上一往无前的笃行和实践精神 176
二十、诚意之道,就是不欺人,不自欺,慎独 184
“慎独”,一个人在无人监督、独处闲居时的严格自律和谨慎 189
二十一、正心之道,是不受私欲的支配,保持内心的客观公正 196
“正心”,是不受情感和私欲的支配,保持内心的客观公平公正 196
正心的标准,是以人为本;正心的目的,是亲民爱民 198
二十二、修身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 208
“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208
“修身”的程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208
“修身”是修德,是“修己以安百姓”;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造福于民的本领 209
二十三、修身的目标:由“内圣”到“外王” 218
圣人:丰功伟绩、彪炳千秋 220
二十四、争取做君子,力争做成人 226
贤人:德才兼备,丰功伟绩,万世敬仰,名垂青史 226
君子:自强不息,意志坚强,厚德载物,身体力行,修身养性,从善如流 227
成人:清廉无欲,聪明睿智,勇者不惧,多才多艺,约之以礼,和之以乐,舍生取义,穷且益坚 232
二十五、做有恒者、善人,远离真小人,慎防伪君子 234
善人:善良、怜悯、有同情之心,勤学好问,乐善好施,助人为乐 234
有恒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35
小人:巧言令色,谄媚取宠,言而无信,反复无常,忘恩负义,以怨报德 237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主要看是否见利忘义 239
真小人与伪君子的区别:真小人易被人看透,伪君子难以辨清 240
伪君子:冠冕堂皇,口蜜腹剑,包藏祸心,深藏不露 241
二十六、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243
二十七、修身需自勉、自强、自知、自信、自得、自乐 251
二十八、齐家之道,家的含义 258
什么是家?家的产生 260
《大学》中的家,应为卿大夫之家 263
二十九、齐家,以公平公正之心治家,以孝悌之道齐家 268
三十、男婚女嫁,人之大伦,家的开端 280
婚配:门当户对为佳,郎才女貌为好 282
择偶:择妻,要以德、貌、才为序;择夫,要以德、才、貌为序 283
三十一、勤俭,持家之本 289
家和万事兴;和谐,兴家之本 291
婚姻:婚,古代黄昏时分举行婚礼;姻,因婚姻结成的亲戚,称姻亲 292
三十二、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297
诗书,起家之本;教子,延家之本;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298
善教:是因材施教的兴趣激励,是润物无声的启迪规矩 299
三十三、百善孝为首,百孝顺为先 306
孝悌,是齐家之本 311
三十四、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319
治国目的:使国强民富、民主公正、文明尊严、幸福和谐安康、持续发展 319
圣人治国:不法古,不修今,当时而立功,在难而能免 320
“三皇以道治;五帝以德化;三王由仁义;五霸用权谋;后代多用法治” 322
三十五、治国之道,因时而变 328
墨家治国:提倡兼爱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从根本上富国强兵 330
三十六、王道及王道的治国思想 336
王道为政:以不扰民为安,以不取民为与,以不害民为利,以行所无事,为民兴利除弊 336
能使天下者,惟神、惟德、惟惠、惟威 337
三十七、霸道与王道的区别 346
王者之政化之,降心服志也 346
霸者之政威之,强国之政胁之 347
治国首在安民,安民首在公平公正 348
依法治国是根本 349
三十八、恩威并济,赏罚并用,群策群力,众志成城 358
恩威并济、赏罚并用是治国良策 358
以术治国,提高执政能力 360
依靠人民,群策群力,众志成城,乃治国之道 362
三十九、以势治国,公生明,廉生威 368
君主要以身作则,恩威并用,言而有信,才能威服天下 368
使人威之,不若使人愧之 371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顺民心者得天下,顺民欲者得民心 372
四十、中国传统文化的治国思想 377
重民:食为民本,民为国本,国为君本;民富国强,民安国安,国安君安 378
变革:法无常,近民为要,要与时俱进 380
四十一、法家:依法治国,赏罚分明,刑罚为主,以礼辅助 383
管子治国:以民为本,依法治国,严刑重赏,礼法并用,加强君权,寓兵于农,民富国强 385
商鞅治国:变法图强,重视农业,重刑厚赏,重视战争,统一民心制度 389
韩非治国:以法为本的法治,法、术、势的结合。法,是规矩、准绳;术,是国君驾驭群臣的手段;势,是国君的权威威势;强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 389
资本主义法治:通常包括议会制度、普选制度、两党或多党制度,提倡人权和民主等形式 391
社会主义法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其根本任务是打击敌人、保护人民,保障社会主义秩序,建设社会主义,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392
四十二、儒家治国:主张“德治仁政”,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 393
儒之始祖——周公:制定礼乐,推行仁政,礼贤下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94
孔子的思想:“仁爱”、“忠恕”、“仁政”、“君臣”、“秩序” 395
孟子的思想:是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的“王道”和“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性善论”的哲学思想 397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礼(制度),义(伦理),法(刑罚);哲学思想是“性恶论”和“人定胜天” 399
四十三、墨家“兼爱”的“人治”;道家“顺其自然”的“道治” 402
墨子思想的总纲:“兼相爱,交相利”;政治思想:“尚贤、尚同、非攻”;经济思想:“节用、节葬、非乐”;宗教思想:“天志、明鬼” 403
墨子以“三表”,即“历史经验,人民的评判,国家人民的利益”,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真假的标准 405
道家治国:“无为自化,清净自正,修身养性,无为而治”的“道治” 406
列子治国: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 408
杨朱治国:“全性葆真”,“利己,不损人”,与庄子的“遁世”相似 408
四十四、老子“无为而治”;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410
老子的“无为自化,清净自正,顺其自然”;“以弱胜强”;“无为,不争” 411
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物我两忘”,“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413
四十五、法家以法治国,儒家以礼治国,墨家以人治国,道家以道治国 421
儒家“仁政”、“礼乐”、“忠恕”、“中庸”、“圣君”、“王道”的“礼治” 421
法家“依法治国,赏罚分明,刑罚为主,以礼辅助”的法治 422
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以人为本”的“人治” 422
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道治” 426
四十六、“平天下”之道,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之道 430
平,是普天下受压迫穷人的追求和理想 430
天下,古指全中国,现指全世界;平天下,指平定天下或使天下太平 431
领导要起楷模和表率作用,才能治理好国家和处理好复杂的各种关系 432
圣人无心,以天下民心为心 433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434
天命,乃人心民意,治国要以人为本 436
当政者要以诚信立身,取信于民;“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絜矩之道”是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439
政治家要以仁德施政,治国要开源节流,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科学发展观 440
附原本(古本)《大学》原文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