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理论概述 3
第一章 比较文学学科原理 3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3
一、法国定义 4
二、美国定义 6
三、俄苏定义 9
四、中国定义 10
五、转型期的困惑 12
六、名与实矛盾的原因 15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 19
一、可比性 19
二、开放性 21
三、宏观性 23
四、理论性 24
第三节 比较文学与相关文学 25
一、国别文学 25
二、世界文学 26
三、总体文学 28
第四节 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 28
一、开阔了文学研究的视野 29
二、拓宽了文学研究的领域 30
三、加快了文化交流的步伐 30
四、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31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33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根源 33
一、古代时期 33
二、中世纪时期 34
三、文艺复兴时期 35
四、古典主义时期 36
五、启蒙运动时期 36
六、“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 38
七、先驱者史达尔夫人 38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文化基础 39
一、浪漫主义与民间文学 40
二、比较语言学和民俗学 41
三、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哲学 42
第三节 比较文学产生的标志 43
一、比较文学名称的提出 44
二、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45
三、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 46
四、比较文学课程的开设 47
五、比较文学专著和工具书的出版 47
第四节 比较文学的主要学派 48
一、法国学派 48
二、美国学派 51
三、俄苏学派 54
四、中国比较文学历程 56
五、构建中的中国学派 61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 66
第一节 影响研究 66
一、影响研究的界定 66
二、影响的内涵 67
三、影响的类型 69
四、影响研究的范畴 71
第二节 平行研究 81
一、平行研究的界定 82
二、平行研究的特点 83
三、平行研究的类别 84
四、平行研究的范畴 85
第三节 阐发研究 96
一、阐发法的提出 96
二、阐发研究的含义 97
三、阐发研究的范畴 98
第四节 接受研究 99
一、接受理论的内涵 100
二、接受研究的界定 103
三、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关系 104
中编 实践举隅 111
第四章 影响研究实践 111
第一节 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111
一、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交流 112
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122
三、文化交流的现代意义 133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对接 141
一、外传与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141
二、排拒与鄙夷:中国近代文化的危机 144
三、否弃与选择:中国新文化的曙光 147
四、开放与对接:中国文化重建的希望 150
第三节 “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 153
一、“汉唐气魄”的继承与“拿来主义”的提出 153
二、“拿来主义”的影响及其对中国新文化建设的贡献 157
三、“拿来主义”的变形和“殖民文化心理”的抬头 161
四、对“送去主义”的再认识 163
第四节 文化交流中的“误读三部曲” 167
一、误读的内涵 168
二、接收——误读的首要条件 169
三、过滤——误读的根本保障 170
四、发展——误读的最终目的 172
第五节 曹禺的创作与西方戏剧的影响 173
一、曹禺与古希腊悲剧 175
二、曹禺与易卜生 184
三、曹禺与奥尼尔 192
四、曹禺与契诃夫 201
第六节 中国对《廊桥遗梦》的误读 209
一、“桥”何以成了“梦” 210
二、从“文学热”到“文化热” 212
三、“叛逆”还是“回归”? 215
第五章 平行研究实践 218
第一节 《狂人日记》和《变形记》 218
一、两种“小人物”的相同命运 219
二、两条不同的心灵演变道路 222
三、两面不同的镜子 224
第二节 《归来》和《春桃》 230
一、尴尬——畸形家庭的独特气氛 231
二、独立——畸形家庭的超前意识 234
三、人性——畸形家庭的主旋律 236
第三节 安娜和繁漪的爱情悲剧 240
一、“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241
二、“一个女子,不能受两代的欺侮” 243
三、“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247
第四节 克洛德和章永璘的心路历程 252
一、善良的学者,强健的汉子 253
二、杀人的魔鬼,无用的废人 256
三、可恶的蜘蛛,可怜的苍蝇 260
第五节 《娜娜》和《日出》 263
一、“整个社会都向女人身上扑去” 264
二、“饥饿使妇女堕落” 267
三、“这是一个腐烂的阶级的崩溃” 270
第六节 三个叛逆女性的突围 273
一、卡杰琳娜——投向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274
二、安娜——撩开“幸福”家庭的面纱 276
三、娜拉——挣脱玩偶之家的罗网 280
下编 教学探索 289
第六章 比较文学教学 289
第一节 比较文学教学新思路 289
一、编自己的教材 290
二、讲自己的成果 293
三、创自己的模式 294
第二节 比较文学教学三题 296
一、焦点的困惑:从文学到文化 296
二、难点的思考:教学内容的分配与调整 299
三、切入点的尝试:教学模式的沿袭与更新 302
第七章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 306
第一节 构建“1+X”课程体系 306
一、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史 307
二、比较文学概论+中外文学发展史 308
三、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视角下的世界文学史 310
第二节 学科的合并与合并的学科 312
一、合并了什么? 312
二、被合并了什么? 315
三、怎样合并? 317
后记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