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 问题的缘起 1
(一)时代困境的现实追问 2
(二)学科建设的理论诉求 3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7
(一)现代性理论综述 7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与现代化理论综述 19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与现代化研究评析 21
三 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 23
(一)研究内容 23
(二)研究方法 24
(三)技术路线 26
四 研究的理论基础 26
(一)现代性理论 27
(二)社会批判理论 27
(三)马克思人性论 28
第二章 现代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理论 30
一 现代性与现代化的一般理论 30
(一)现代性的内涵 30
(二)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关系 32
二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与现代化的一般理论 36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命题解读 36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内涵的特征 39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关系 41
三 现代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50
(一)现代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50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性的能动作用 54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困境 57
一 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和兼容 58
(一)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历史审视 59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65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换的向度 67
二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全球化、本土化、西化的复杂环境 72
(一)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全球 73
(二)思想政治教育植根本土 74
(三)思想政治教育借鉴西方 74
(四)“三化”间的对立冲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75
三 经济全球化视野中的价值冲突 80
(一)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冲突 81
(二)道德价值与利益价值的冲突 83
(三)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冲突 85
(四)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的冲突 86
(五)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的冲突 88
四 风险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消解 90
(一)现代性风险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消解 90
(二)发展悖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消解 93
(三)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中面临的风险 96
五 网络传播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97
(一)互联网导致社会主体舆论导向“失真” 98
(二)互联网导致意识形态的统合力下降 99
(三)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的挑战 100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构建 104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向度 104
(一)主体性 104
(二)理性精神 105
(三)人本性 106
(四)反思性 108
(五)发展性 109
二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现代性构建 111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现代性 112
(二)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地位的现代性 115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性 117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对象的现代性 121
(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规律的现代性 123
(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现代性 128
三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代性 130
四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现代性 133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是各要素的现代性 134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是要素间的现代性 135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是整体现代性 136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超越 138
一 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隐忧 138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危机 139
(二)以工具理性观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 141
(三)思想政治教育泛化的倾向 144
二 批判: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矛盾 146
(一)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矛盾 148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矛盾 150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的矛盾 152
(四)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矛盾 154
三 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155
(一)后现代性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转换 155
(二)后现代性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转换 156
(三)后现代性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转换 157
(四)后现代性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换 159
四 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重建 161
(一)人性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念的现代性超越 161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现代性超越 162
(三)交往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角的现代性超越 163
(四)生活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模式的重建 165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167
一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动因 169
(一)社会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外部环境 170
(二)自身发展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内部动因 175
二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中的目标与范式 178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目标 178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中的范式 184
三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特征及规律 188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特征 188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规律 190
结论 199
参考文献 203
后记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