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3
戴秉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3
汪文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9
赵可金:和平发展道路:模式的突破 14
赵磊 郭建平:构建当代中国国际战略的三大基石 19
张剑荆:战略利益应当清晰化 23
卢中原:“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 26
毛晓刚:对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当保持清醒 31
张军扩:后危机时代:国际环境五个方面值得关注 33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发展中国家 35
高祖贵:中国角色定位的内外之辨 40
第二编 45
曲星:复杂的国际形势与活跃的中国外交 45
潘光:亚欧会议的新一轮扩大和发展新机遇 50
汪光焘: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与中国的贡献 55
陈东晓:生态外交从边缘走向中心 60
李长久:不宜炒作中国已是“世界第二” 63
李东燕:中国定位国际组织新角色 67
丁原洪:正确认识中国对欧政策 71
杨洁?:十年论坛结硕果 中非关系谱新章 73
刘江永:中日关系如何重新起航 77
第三编 81
詹得雄:当前国际形势的哲学视角 81
赵可金:后危机时期的大国关系集中为话语权的竞争 85
孔根红: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96
杨成绪:透视现代国际关系的三边博弈 103
王雷:2010:年检中国周边安全 106
刘建飞:国际安全形势:传统冲突与新的风险并存 109
西安政治学院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所:综合安全与和平发展 112
高祖贵:坦然应对“中国强硬论” 117
第四编 121
国纪平:中国的机遇,世界的机遇 121
许嘉璐:做好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准备 127
胡振民:加大对外文化交流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29
吴为山:文化交流需要大国思维 134
徐宪平:以深化互信为基础 以共创繁荣为追求 136
霍建国:中国稳步走向贸易强国 140
陈德铭:努力开创援外工作新局面 144
孙家正:夯实民间友好 共谱和谐篇章 149
孙萍: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152
第五编 157
巴曙松:后危机时期亚洲经济金融发展 157
李兵 周晓松:G20机制下的国际金融安全 161
易纲: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启示 166
安世银:从国际金融危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71
刘仁营 左乐平:金融危机坐标中的资本主义新变化 175
刘志明:应该如何认识“后危机时代” 182
袁银传 李群山:美国金融危机的消费主义解读 188
王天玺:美国与金融资本主义 195
李向阳:推进复苏,要防止转嫁风险 203
第六编 207
国纪平:充满自信地迎接中美关系历史性机遇 207
胡鞍钢:中国如何追赶超越美国 212
史泽华:两面性:美国对华政策的长期战略 218
吴兴唐:中美关系风云多变曲折前行 227
刘建飞:历史性的国事访问 234
王志军 荆磊 李德中:美国谋霸:遏制中国 借力中国 238
王懿麟:美国为什么逼迫人民币升值 243
夏斌 陈道富:针对美国政府滥发货币的中国对策 247
第七编 253
张宇燕:世界经济形势的回顾与展望 253
王海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特点分析 258
李向阳:全球气候变化规则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63
刘明礼:从欧洲看全球通胀难题 268
谷源洋:2011:世界经济走向何方 270
高虎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275
刘宝莱:世界经济总体回暖走势失衡不容乐观 280
裴长洪: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挑战与机遇 282
保建云: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我国的战略机遇期 287
刘上洋:试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91
第八编 297
王莉丽:美国思想库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和功能 297
李美云:西方建设企业型政府的经验和教训 304
刘旭涛:当代西方国家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和特点 309
张锐:德国经济为何能在危机中独善其身 313
耿识博:澳大利亚文化保护管理体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316
李成仁:国外一些政党近年来怎样应对执政难题 321
张怡恬:瑞典:“福利国家橱窗”改革的启示 325
赵强:舆论失控: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328
郭纪:美国富人的慈善事业 332
沈泰原:韩国人才为何回流 342
后记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