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相关理论分析 1
1.1 大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回顾 2
1.1.1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逻辑演绎 2
1.1.2 城市空间含义回顾 3
1.1.3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模型 5
1.1.4 城市空间治理理论 7
1.2 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论研究 10
1.2.1 生态学派 11
1.2.2 经济区位学派 12
1.2.3 社会行为学派 13
1.2.4 政治经济学派 15
1.2.5 新空间经济学理论 17
1.3 大城市新产业区研究进展 18
1.3.1 城市工业区研究述评 18
1.3.2 城市内部CBD演变理论 20
1.3.3 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理论 21
1.3.4 世界城市理论 23
本章小结 25
第2章 大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时代背景 26
2.1 全球经济社会演化 27
2.1.1 生产方式转型化 27
2.1.2 劳动分工深入化 28
2.1.3 全球生产体系化 28
2.1.4 国际产业转移深化 29
2.1.5 国际产业结构高度化 29
2.1.6 区域空间柔性化 30
2.1.7 区域模式转型化 31
2.2 世界经济城市体系演化 32
2.2.1 全球劳动空间分工重新定位 32
2.2.2 城市新产业空间兴起 33
2.2.3 世界城市体系演变 34
2.3 中国经济社会演化 36
2.3.1 经济体制演变 36
2.3.2 政府权力重新调整 36
2.3.3 镶入全球生产体系 38
2.3.4 迈入重化工发展阶段 38
2.3.5 城市化进程加快 39
2.3.6 人口迁移活跃 41
2.3.7 区域发展战略演变 43
2.3.8 区域开放格局形成 44
2.4 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45
2.4.1 苏浙发展格局 45
2.4.2 产业分工格局 46
2.4.3 城市体系演化 46
2.4.4 空间分工网络 48
2.5 大城市未来发展态势 49
2.5.1 政府权力重构 49
2.5.2 社会阶层分化 50
2.5.3 城市社会开放 50
2.5.4 城市分工重塑 50
2.5.5 城市产业转型 51
2.5.6 政府权力让渡 51
2.5.7 城市竞争加剧 52
2.5.8 社会问题集聚 52
本章小结 53
第3章 上海城市经济社会演化过程剖析 54
3.1 城市功能定位演变轨迹 55
3.1.1 1949年前城市功能定位 55
3.1.2 1949—1990年城市功能定位 55
3.1.3 1990年后城市功能定位 56
3.2 城市建设重点演变轨迹 57
3.2.1 1949—1980年城市建设重点 57
3.2.2 1980—2000年城市建设重点 58
3.2.3 “十五”期间城市建设重点 59
3.2.4 “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重点 60
3.3 产业结构演化轨迹 62
3.3.1 1978年前产业结构发展变化 62
3.3.2 1978—2000年产业结构变化 63
3.3.3 21世纪产业发展规划 64
3.4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演进 65
3.4.1 经济增长迅速 65
3.4.2 固定资产投资加快 66
3.4.3 产业结构剧变 67
3.4.4 外商投资加快 67
3.4.5 交通设施发展 69
3.5 城市更新和土地利用演化 71
3.5.1 城市更新发展历程 71
3.5.2 土地利用格局演变 73
本章小结 76
第4章 上海城市经济空间演化宏观态势 77
4.1 工业空间格局演化 78
4.1.1 上海工业布局演化轨迹 78
4.1.2 各区县工业指标变动 84
4.1.3 各工业园区经济指标变动 85
4.1.4 工业布局圈层模型 87
4.2 第三产业空间演化态势 88
4.2.1 第三产业空间变动态势 88
4.2.2 现代服务业空间格局 90
4.2.3 商务服务业空间格局 93
4.2.4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 95
4.3 经济空间发展模式 97
4.3.1 圈层模式 98
4.3.2 轴环模式 100
4.3.3 扇形模式 101
4.3.4 多中心模式 103
4.3.5 综合模式 103
本章小结 106
第5章 上海城市经济空间演化微观剖析 107
5.1 中心城区——卢湾区案例 108
5.1.1 卢湾区概况 108
5.1.2 卢湾区经济演进 109
5.1.3 卢湾区“十一五”规划 110
5.1.4 卢湾区经济空间内涵 111
5.1.5 中心城区经济空间演化规律 115
5.2 新建城区——浦东新区案例 116
5.2.1 开发开放目标定位 116
5.2.2 开发开放规划步骤 117
5.2.3 城市建设快速推进 117
5.2.4 经济社会演进 121
5.2.5 经济空间演变态势 123
5.2.6 新建城区经济空间演变规律 126
5.3 重点行业空间格局剖析 128
5.3.1 金融业 128
5.3.2 商业 131
5.3.3 房地产业 135
5.3.4 物流产业 138
5.3.5 创意产业 142
5.3.6 信息产业 145
本章小结 147
第6章 大城市经济空间演化动力机制 148
6.1 体制转型与经济空间演化 149
6.1.1 政府分权化改革 149
6.1.2 土地市场化改革 149
6.1.3 户籍制度改革 150
6.1.4 要素市场化改革 151
6.1.5 住宅市场化改革 151
6.1.6 体制转型与空间演变综合模式 153
6.2 全球化与经济空间演化 154
6.2.1 城市功能重新定位 154
6.2.2 城市管理理念转变 155
6.2.3 城市微观区位重构 156
6.2.4 全球化与空间演变综合模式 160
6.3 城市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演化 161
6.3.1 发展战略调整 161
6.3.2 空间规划引导 162
6.3.3 地域大事件营销 163
6.3.4 郊区大型开发区建设 164
6.3.5 区域城市间竞合影响 166
6.4 经济空间演化微观机理 167
6.4.1 自然基质约束 167
6.4.2 发展路径依赖 169
6.4.3 级差地租作用 171
6.4.4 集聚扩散作用 173
6.4.5 信息技术驱动 175
6.4.6 产业升级驱动 176
6.5 大城市经济空间演变综合动力模型 176
本章小结 179
第7章 大城市空间演化趋势及中外比较 180
7.1 上海城市社会空间演变态势 181
7.1.1 人口空间演变 181
7.1.2 就业空间演变 183
7.1.3 居住空间演变 186
7.2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态势 190
7.2.1 空间总体发展战略 191
7.2.2 城镇空间体系演变 192
7.2.3 中心城区CBD演变 192
7.2.4 金融产业空间格局 194
7.2.5 创意产业空间格局 194
7.2.6 商业结构发展态势 195
7.2.7 社会空间分异格局 196
7.3 中国大城市空间演变趋势 197
7.3.1 城郊功能分区明显化 197
7.3.2 空间竞争规律显现化 198
7.3.3 城市空间演变螺旋化 199
7.3.4 城市空间郊区化 199
7.3.5 中心城区“绅士化” 200
7.3.6 城市组织多中心化 200
7.3.7 城镇体系层级化 201
7.3.8 城市空间中空化 201
7.3.9 城市空间两极化 202
7.3.10 城市空间“摊大饼”化 203
7.4 中外城市空间演化比较 203
7.4.1 中外城市发展历程比较 203
7.4.2 中外城市郊区化比较 204
7.4.3 中外城市更新比较 207
7.4.4 中外城市空间结构特点比较 208
7.4.5 中外城市空间冲突比较 211
本章小结 214
第8章 大城市空间问题思考与治理策略 215
8.1 大城市经济空间演变负外部性 216
8.1.1 负外部性机理 216
8.1.2 负环境外部性 217
8.1.3 负空间外部性 220
8.1.4 负社会外部性 225
8.2 大城市治理目标思考 229
8.3 新型治理模式理论思考 231
8.3.1 政府职能重新定位 231
8.3.2 政府权限重新界定 231
8.3.3 制度架构重新设计 232
8.3.4 城市规划公共利益职能归位 233
8.3.5 政府、企业和居民利益平衡 234
8.3.6 市民利益维护机制推进 235
8.3.7 制定合理人口容量战略 235
8.4 大城市空间组织策略 236
8.4.1 协调城市PRED结构 236
8.4.2 合理规划城市空间 237
8.4.3 完善城镇规模等级 237
8.4.4 明确城市功能分区 238
8.4.5 加强生态型城区建设 239
8.4.6 加大空间资源整合 239
本章小结 240
第9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242
9.1 主要结论 243
9.2 研究展望 248
参考文献 250
专题研究:大城市宜居性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261
后记 272
表1.1.1 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经典模型 6
表1.2.1 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理论的研究进展 11
表1.3.1 跨国公司的区位系统表 22
表1.3.2 投资者关注的开发区投资环境因素调查表 23
表2.1.1 新范式与传统范式的比较 27
表2.1.2 传统规模生产区域与学习区域的比较 31
表2.3.1 中国历次五年计划/规划中关于城市及城市群建设的阐述 39
表2.3.2 中国未来将要构建的城市群 40
表2.3.3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及其重心演变 43
表2.4.1 长三角主要产业群及空间分布 47
表3.2.1 《上海1958年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总图》中的工业布局 58
表3.2.2 1984年上海市总体规划工业发展的基地规划 59
表3.3.1 上海市产业发展阶段特点 64
表3.4.1 上海市主要年份直接吸收外资情况 68
表3.5.1 上海市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 72
表3.5.2 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旧城改造的发展过程和特征 72
表4.1.1 上海市工业卫星城列表 80
表4.1.2 1984—1990年上海市圈层地域的工业总产值变化 81
表4.1.3 上海市国家级开发区的主导产业 81
表4.1.4 上海市9个市级工业区的规划面积 82
表4.1.5 上海市郊区工业园区主导产业比较 84
表4.1.6 上海市各区县工业变动态势 84
表4.1.7 上海市“1+3+9”工业集聚区的工业产值及占全市的比重 87
表4.2.1 1996—2001年上海市区分圈层第三产业劳动空间分工格局变化 89
表4.2.2 1996—2001年上海市六个行业分圈层时空格局 90
表4.2.3 上海市中心城区主要商务区特点 91
表4.2.4 上海市区办公建筑面积时空变化(1993—2005年) 95
表5.1.1 卢湾区白天工作人口与常住在业人口的学历构成 112
表5.1.2 卢湾区按居住地分的白天工作人口的学历构成 112
表5.1.3 卢湾区及各街道两种普查从业人员的行业结构 113
表5.1.4 卢湾区2005年经济普查与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从业人员行业构成对比 113
表5.2.1 浦东新区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金额及占上海市比重的变化 122
表5.3.1 上海市商圈购物者构成比例 133
表5.3.2 上海市特色商业街一览表 134
表5.3.3 上海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重点发展行业 144
表6.1.1 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相关法规条例的变迁 150
表6.2.1 国内外关于城市营销定义的学术理论流派 156
表6.2.2 2007年上海市利用外资特点 157
表6.2.3 上海市中心城区生产服务业外资企业总部空间分布(2002年) 160
表7.1.1 1990—2000年上海市各区域人口变动状况 182
表7.1.2 2000—2005年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状况 183
表7.1.3 上海市各区县社会阶层结构对照 190
表7.4.1 美国城市发展历史年表 204
表7.4.2 中国近代历史与城市发展的时间表 205
表7.4.3 郊区化的作用和功能 205
表7.4.4 中西方郊区化比较 206
表7.4.5 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的发展 207
表7.4.6 上海新天地更新改造的目标及市场定位的阶段性演变 208
表8.1.1 浦东新区现代化居住与国际型社区发展规划布局 225
图1.2.1 卡斯特尔的城市结构分析框架 16
图1.2.2 住房市场的政治制度背景与主要行为因子 17
图2.1.1 区域空间的柔性化 30
图2.2.1 多尺度劳动空间分工主导的全球城市一区域格局 32
图2.2.2 世界城市网络化模式 33
图2.2.3 世界城市——东京的多重网络化 34
图2.2.4 GaWC的世界城市目录 35
图2.3.1 1995—2000年中国省际迁移的主要流量流向 42
图2.3.2 长江三角洲人口迁移流量、流向图 43
图2.3.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梯次开发模式 45
图2.4.1 以上海为核心的城市—区域城际网络 49
图3.2.1 上海市城镇体系“十一五”期间旧城改造重点区域 61
图3.4.1 上海市生产总值增长率历年变化(1978—2006年) 66
图3.4.2 上海市主要年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66
图3.4.3 上海市生产总值结构(1978—2006年) 67
图3.4.4 上海市按国家或地区截至2006年底外商直接投资签订合同金额和实际吸收外资金额 68
图3.4.5 上海市交通干线地图 69
图3.4.6 上海市城市近期轨道交通规划 70
图3.4.7 1996年上海市常规公交站点分布 70
图3.4.8 2005年上海市常规公交站点分布 70
图3.4.9 1995年与2004年上海市城市交通流量 71
图3.5.1 上海市不同时期城市空间扩展图 73
图3.5.2 2000年上海市土地利用状况 75
图4.1.1 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市形成的三个工业集聚区 78
图4.1.2 上海市老城区工业集聚区空间布局(1987年) 79
图4.1.3 上海市“1+3+9”重点经济开发区 82
图4.1.4 上海市域产业布局图 83
图4.1.5 2006年与1978年上海市各区县比较图 86
图4.2.1 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综合模型 93
图4.2.2 上海市十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96
图4.3.1 上海市产业布局圈层模式 99
图4.3.2 上海市产业布局轴环模式 101
图4.3.3 上海市产业扇区规划示意图 102
图4.3.4 上海市经济空间综合模式 104
图5.1.1 卢湾区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口比重分布(区属单位) 114
图5.1.2 卢湾区工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布(区属单位) 115
图5.1.3 中心城区生态演替与空间演化 116
图5.2.1 2000年浦东新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118
图5.2.2 浦东新区近期交通规划图 119
图5.2.3 浦东新区近期绿地规划图 120
图5.2.4 2004年浦东新区居住空间分布态势 120
图5.2.5 1990—2008年浦东新区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及占上海市比重 121
图5.2.6 1990—2006年浦东新区GDP及占上海市比重 122
图5.2.7 浦东新区就业人口的空间分布图 125
图5.2.8 浦东新区“十一五”产业布局规划 127
图5.2.9 浦东新区经济空间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态势 127
图5.3.1 外滩金融集聚带规划图 129
图5.3.2 陆家嘴金融城规划图 130
图5.3.3 2002年上海市各区县零售业、餐饮业单位密度 132
图5.3.4 1998—2002年上海市各区县零售业、餐饮业网点密度变化 132
图5.3.5 上海市各等级商业中心空间分布图 133
图5.3.6 上海市商业中心结构——空间结构 135
图5.3.7 上海市历年住宅投资状况 136
图5.3.8 上海市各区县办公建筑、商场店铺面积(2005年) 138
图5.3.9 上海市房地产空间发展态势 138
图5.3.10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现代物流业规划 140
图5.3.11 物流产业空间结构模式 142
图5.3.12 上海市第一批和第二批创意产业区空间布局示意图 145
图5.3.13 上海市微电子制造业基地的网络型空间组织模式 146
图6.1.1 上海市土地市场发展的历程 150
图6.1.2 旧城改造模式示意图 152
图6.1.3 体制转型与城市经济空间演变综合模式 154
图6.2.1 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空间分布图 158
图6.2.2 上海市外商第二产业投资区位分布图 159
图6.2.3 上海市外商第三产业投资区位分布图 159
图6.2.4 经济全球化与大城市经济空间演化 161
图6.3.1 上海市城市空间发展方向 163
图6.3.2 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164
图6.3.3 中国城市新产业空间的区位类型示意图 165
图6.4.1 上海市自然景观格局 168
图6.4.2 上海市自然环境与经济空间耦合图 169
图6.4.3 城市发展路径依赖与经济空间演化 170
图6.4.4 近代上海市行政区示意图 171
图6.4.5 上海市经济空间与历史惯性耦合图 172
图6.4.6 城市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利用分化 172
图6.4.7 上海市产业布局空间模式 173
图6.4.8 大城市经济空间集聚与扩散示意图 175
图6.5.1 大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综合动力模式 178
图7.1.1 上海市人口分布密度模式及其变化过程示意图 182
图7.1.2 上海市三次普查中就业人口数量分布状况 184
图7.1.3 2005年上海市就业人口绝对数量 185
图7.1.4 2004年上海市就业人口密度 185
图7.1.5 1996—2001年上海市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密度变化 186
图7.1.6 1996年与2004年上海市从业人口密度差值 187
图7.1.7 上海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 188
图7.1.8 2000年上海市社会空间结构理想化模型 189
图7.2.1 北京市“两轴—两带—多中心”空间格局 191
图7.2.2 北京市域城镇体系布局图 193
图7.2.3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空间分布示意图 195
图7.2.4 北京市棚户区和别墅区分布图 196
图7.2.5 2004年北京市商品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布趋势 197
图7.3.1 2004年上海市商品住宅价格的三维图 199
图7.3.2 上海市五星级酒店主要区位分布图 199
图7.4.1 美国郊区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模型 209
图7.4.2 英国城市模型 209
图7.4.3 21世纪城市模型 210
图7.4.4 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模型 211
图8.1.1 大城市极化开发的社会经济响应机制 217
图8.1.2 异化区域:弱势循环及其空间内涵 222
图8.1.3 上海市100万平方米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基地图 223
图8.1.4 上海市300万平方米配套商品房及土地储备基地图 223
图8.1.5 上海市各区县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区位商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