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第一章 故乡·人文·社会·家世 1
故乡与人文 1
幼年时代的国家与社会 1
家世述略 4
第二章 留法勤工俭学 10
留法勤工俭学之风吹入武进县师 10
布里村留法预备学校 12
与周恩来同船赴法 14
圣洛公学补习法文 18
俭学·勤工 20
组织江苏旅法勤工俭学会 22
吴琪其人 23
江苏同学会接济徐悲鸿、蒋碧微夫妇 24
索米尔工学院求学及诸同学 26
CY团体及其一般活动 28
留法时期的周恩来 32
忆刘云 33
徐特立笑言组织生产党 33
其他旅法政治团体 34
旅法华人大会 37
法兰西印象 38
第三章 北伐前后 43
法国归来 43
投奔广州 45
周恩来婉拒“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一职 47
对陈延年、恽代英、肖楚女诸君之印象 48
从教导团到第六师 49
韶关至赣西 51
南昌战役 54
经闽北浙皖转进南京 56
回乡省亲 57
武汉·宜昌·仙桃镇战役 58
潜行沪上 60
再度赴粤 61
高要兵运 63
派赴海陆丰经过 65
上海·广州 68
几点感言 70
第四章 任教南京中央军校 72
初至军校 72
政治部重新成立及政治教官同仁 73
周佛海·鄷悌明争暗斗 76
教授政治经济课程 77
恋爱·结婚 80
江苏省区长训练所 84
结识史良 87
随军校战时宣传处赴武汉 89
军校招考高级班 90
图书选购委员会 92
第五章 主政奉贤 94
出任奉贤县长 94
初次从政纪实 96
与县党部之关系及县政改革 104
离职经过 105
暨大教书一学期 108
加入中华政治经济学会及留法比瑞同学会 110
南昌·牯岭 111
第六章 复回军校 115
军校实行新编制 115
政治教官分组编纂教材 117
黄埔系政治团体之设立 118
《黄埔月刊》及其他 121
滕杰执掌政训处 126
华北事变后的北平招生 130
军校政训处教务课 134
军校高教班 136
黄埔系政工主管及其派别 138
颁发“非常时期党员信约” 141
抗战军兴,从南京到武汉 143
第七章 武昌政治部时代 143
在政治部第一厅 144
赴汉口八路军办事处拜访周恩来 146
我看抗战前途 148
第八章 战干三团及南岳游干班 151
战干三团成立伊始亟需人才 151
主持战干三团政治教育 155
筹建三青团战干三团分团 156
离任 158
南岳游干班 158
与胡兰畦不期而遇 160
军事政治教官研究班 161
记抗战初期的两件大事 163
第九章 湘西武冈岁月 165
武冈上任 165
二分校人事机构情况 166
调战干三团及南岳游干班教官多人来校服务 169
政治部工作概述 171
二分校附设和平小学及洞庭中学 173
讨汪集会 174
我与《战斗日报》 175
参加中训团党政班第九期受训 178
发生在二分校的几件事 180
第十章 陪都经历 184
身兼二部设计委员 184
党政班与党政高级班 186
张群向蒋建言“慎重使用” 190
主编《复兴关训练集》 192
记忆犹新的一件往事 195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195
中国地方自治学会及其他 197
发表为江苏省政府委员以后 199
我与陈继承先生 201
鄂西印象 202
第十一章 鄂西与鄂南 202
援救杨显东兄始末 205
万耀煌主鄂 207
第十二章 战后社会部 210
关于社会部及其同仁 210
社会福利司 213
社会救济司 215
旅京同仁联谊活动 217
我做了末任南京市社会局局长 220
救济难民,禁止娼妓 225
与王东原先生谈时局 228
琐记国共和谈前后 230
第十三章 历史的转折关头 234
社会局救济物资保管委员会 234
南京撤退前的一幕 235
上海解放前一日 236
致函周恩来、肖劲光、张治中三公 240
我读《新民主主义论》 245
第十四章 学习·策反·统战 246
新的历程 246
参加留欧学生学习座谈会 249
上海留法比瑞同学联谊会 251
策反始末 254
菱湖化学厂恢复生产 258
星期聚餐会 261
与诸老友鱼雁问候 264
第十五章 鱼雁往返 难忘统一 264
为对外联络事宜致函聂荣臻 278
与海峡彼岸的三弟互通鱼雁 280
三弟之“遗言” 288
致函王东原 291
致函马树礼 294
奉准离职休养 295
展望未来 297
附录:沈沛霖(清尘)年表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