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煤炭与煤炭质量检测分析 3
第一章 我国的煤炭资源与煤质特征 3
第一节 中国分大区、分省(市、区)、分煤种的储量 3
第二节 中国原煤及洗选加工产品的生产状况 8
第三节 中国不同时代煤的煤质特征 10
第四节 不同类别煤的煤质特征 23
第五节 中国煤的主要质量特征 34
第二章 煤的结构分析 40
第一节 煤的微观结构 40
第二节 煤中的低分子化合物 63
第三章 煤炭的分类 65
第一节 煤炭分类研究的发展概况 65
第二节 中国煤炭分类的完整体系 69
第三节 中国煤炭分类 70
第四节 中国煤炭编码系统 85
第五节 中国煤层煤分类 91
第六节 中国煤分类体系的工程意义 99
第七节 国际煤炭分类 104
第八节 主要产煤国家的煤炭分类 108
第四章 煤炭的基本特征分析 119
第一节 煤的矿物学和岩相学基本特征 119
第二节 煤的基本物理特征 140
第三节 煤的基本化学特征 160
第五章 煤炭的组成、性质及检测技术 175
第一节 煤的化学组成与性质 175
第二节 煤中矿物质与有害元素 199
第三节 煤的孔结构 207
第四节 煤的物理性质与工艺性质 217
第六章 各种工业用煤的质量要求 240
第一节 炼焦用煤的质量要求 240
第二节 发电用煤的质量要求 243
第三节 气化用煤的质量要求 245
第四节 液化用煤的质量要求 247
第五节 蒸汽机车用煤的质量要求 248
第六节 水泥回转窑用煤的质量要求 248
第七节 高炉喷吹用煤的质量要求 249
第八节 其他工业用煤质量要求 252
第二篇 煤炭分级评定国家技术标准 257
中国煤炭分类 257
煤质及煤分析有关术语 265
煤炭粒度分级 281
冶金焦用煤技术条件 284
蒸汽机车用煤质量 287
合成氨用煤技术条件 290
发电煤粉锅炉用煤技术条件 294
水泥回转窑用煤质量 298
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用煤质量标准 300
煤炭质量分级 煤炭灰分分级 303
煤炭质量分级 煤炭硫分分级 305
煤炭质量分级 煤炭发热量分级 307
中国煤炭编码系统 310
中国煤层煤分类 317
煤炭产品品种和等级划分 328
铸造焦用煤技术条件 335
水煤气两段炉用煤技术条件 338
煤中磷分分级 340
煤中氯含量分级 342
煤中砷含量分级 345
第三篇 煤质分级方法与等级评定判断 349
第一章 煤质等级与商品煤采样方法 349
第一节 商品煤采样原理 349
第二节 人工采样 361
第三节 商品煤采样实践 372
第四节 机械化采样 381
第二章 煤结构的研究方法与煤等级 404
第一节 物理方法 404
第二节 化学方法 439
第三节 统计结构解析法 454
第三章 煤的岩相组成与特性及其等级分类 460
第一节 煤显微组分及其分类 460
第二节 镜质组平均反射率 468
第三节 反射率分布图 471
第四节 中国煤岩相组成特点 475
第四章 煤样的制备方法 490
第一节 煤样缩制理论 490
第二节 制样室和制样设备 497
第三节 制样方法和制样程序 502
第四节 各种煤样的制备 517
第六节 煤样的接收、送检、包装和保存 521
第七节 制备煤样全过程的精密度的检验方法 523
第一节 利用元素分析结果计算和审查煤的发热量 526
第五章 煤炭发热量分析与等级评定 526
第二节 利用工业分析结果计算和审查各类煤的发热量 534
第三节 计算各种煤低位发热量(Qnet,ad)的其他公式 550
第四节 计算商品煤发热量的其他公式 558
第五节 利用工业分析计算Qnet,ad的国标公式 565
第六节 煤炭发热量的各种“位”和基准的换算 571
第六章 各项煤质指标与等级评定标准 582
第一节 煤的工业分析各指标间的关系 582
第二节 煤的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的关系 588
第三节 煤的真相对密度与其他指标的关系 592
第四节 煤的挥发分与其他指标间的关系 598
第五节 煤的各种粘结性指标间的关系 604
第六节 不同煤岩显微组分与煤质指标间的关系 619
第七节 低价煤的透光率与其他指标的关系 622
第八节 Qgr,maf与Qgr,daf的相互关系 627
第九节 褐煤苯抽取物(EB,d)与其他指标的关系 628
第十节 煤灰成分与煤灰熔融性的关系 634
第十一节 煤灰成分与煤中硫分及碳酸盐的关系 638
第十二节 浮煤工业分析与原煤工业分析的关系 643
第七章 煤质分析结果与煤等级的判断 648
第一节 工业分析结果的判断 648
第二节 元素分析结果的判断 652
第三节 不同煤类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变化范围 654
第四节 格金试验中总水分结果的判断 655
第五节 煤炭筛分、浮沉试验结果的判断 656
第二节 发展洁净煤技术的必要性 663
第一节 我国能源发展现状及展望 663
第一章 洁净煤技术的推广 663
第四篇 煤质优化技术工艺 663
第三节 国内外洁净煤技术发展现状 664
第四节 我国洁净煤技术的发展方向 673
第二章 煤的配(混)合入选技术工艺 676
第一节 配(混)合入选的定义 676
第二节 配(混)合入选的意义 677
第三节 煤的配(混)合入选国内外概况 678
第四节 配(混)合入选对精煤质量的控制 680
第五节 配(混)合入选煤质资料的综合 685
第六节 配(混)煤方式 686
第三章 跳汰选煤优化技术工艺 692
第一节 跳汰选煤技术概述 692
第二节 跳汰选煤原理 693
第三节 跳汰机 695
第四节 跳汰机分选效果的评定 714
第五节 影响跳汰机分选效果的因素 716
第四章 重介质选煤优化技术工艺 721
第一节 概述 721
第二节 立轮重介质分选机应用 722
第三节 无压给料两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应用 725
第四节 有压给料两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应用 728
第五节 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应用 732
第六节 有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应用 738
第七节 磁选机应用 740
第八节 重介质密度自动测控装置应用 742
第二节 浮游选煤原理 755
第一节 浮游选煤技术工艺概述 755
第五章 浮游选煤优化技术工艺 755
第三节 浮选药剂及其作用 758
第四节 矿浆准备器械 762
第五节 浮选机 766
第六节 浮选效果的评定 778
第七节 影响浮选效果的因素 780
第六章 其他选煤优化方法 785
第一节 摇床选煤 785
第二节 水介质旋流器选煤 788
第三节 斜槽选煤 790
第四节 螺旋槽选煤 792
第五节 复合式干法选煤 795
第一节 型煤生产工艺分类 798
第七章 型煤优化生产技术工艺 798
第二节 粉煤无粘结剂冷压成型 799
第三节 粉煤有粘结剂冷压成型 804
第四节 粉煤热压成型 809
第八章 型煤的质量指标与优化检测方法 816
第一节 型煤质量基本要求 816
第二节 型煤的质量指标及检测方法 818
第三节 影响型煤质量指标的因素 823
第九章 水煤浆优化技术工艺 831
第一节 水煤浆技术的主要内容及工业应用范围 832
第二节 国内外水煤浆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834
第三节 水煤浆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关键技术 838
第四节 国内水煤浆生产试验的示范工程情况 859
第五节 对水煤浆系统技术的初步评价 864
第十章 矿区生态环境治理 874
第一节 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874
第二节 国内外矿区治理发展概况 877
第三节 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883
第四节 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经济、社会效益及存在的问题 887
第五篇 煤质优化技术标准 895
煤矿科技术语 选煤 895
煤炭筛分试验方法 966
煤炭浮沉试验方法 971
选煤实验室单元浮选试验方法 983
煤用重选设备工艺性能评定方法 998
煤用筛分设备工艺性能评定方法 1015
煤炭可选性评定方法 1030
选煤厂用图形符号 1037
煤粉浮沉试验方法 1056
煤粉筛分试验方法 1063
煤和矸石泥化试验方法 1067
选煤实验室分步释放浮选试验方法 1079
评定煤用重选设备工艺性能的计算机算法 1087
选煤厂浮选工艺效果评定方法 1095
选煤厂煤泥水沉降试验方法 1097
煤炭可浮性评定方法 1118
选煤厂煤泥过滤性测定方法 1120
选煤厂真空过滤机用助滤剂 1131
煤芯煤样可选性试验方法 1141
煤炭脱硫工艺效果评定方法 1155
选煤厂水力分级设备工艺效果评定方法 1158
煤泥压滤性试验方法 1168
选煤厂技术检查 1177
选煤试验方法一般规定 1196
选煤厂洗水闭路循环等级 1204
煤用重选设备分选下限评定方法(Ⅰ) 1209
煤用磁选设备工艺效果评定方法 1215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1223
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1237
煤中全硫的方法 1256
煤中各种形态硫的测定方法 1264
煤中磷的测定方法 1270
煤的真相对密度测定方法 1275
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方法 1280
煤灰熔融性的测定法 1285
煤对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性的测定方法 1291
煤样的制备方法 1297
商品煤样采取方法 1307
煤的元素分析方法 1317
第六篇 煤炭等级评定国际通用标准 1331
ISO1988:1975(E)《硬爆一采样》介绍 1331
附录A 采样设备 1366
附录B 指导采样操作人员的实例 1371
附录C 核验精确度的多份采样法 1374
ASTMD2013:1994《分析煤样制备标准》介绍 1487
JISM8811:1984《煤炭采样与制样》介绍 1504
JISM8811:1984《煤炭采样与制样》编制说明 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