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绪论 1
第一章 文学史上之特色 1
第二章 文学与文字 3
第三章 文学与学校 6
第四章 文学与科举 9
第五章 文学与儒释道三教 12
第六章 文学之分类 16
第七章 文学史上之时代区画 18
第二编 上古文学 21
第一章 概论 21
第二章 唐虞文学 25
第三章 三代文学 26
第四章 三代文学二 30
第五章 春秋战国文学一 34
第六章 春秋战国文学二 37
第七章 春秋战国文学三 40
第八章 秦之文学 43
第三编 中古文学 49
第一章 两汉文学总论 49
第二章 汉初文学之状况与高祖之遗谟 50
第三章 文景时代之文学 53
第四章 武帝时代之文学极盛一 55
第五章 武帝时代之文学极盛二 59
第六章 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61
第七章 郊祀歌十九首与古诗十九首 66
第八章 小说之发展 69
第九章 昭宣时代之文学 72
第十章 刘向父子与扬雄 74
第十一章 光武之中兴与文学上之遗谟 78
第十二章 班氏父子 80
第十三章 东汉之诸子者流 85
第十四章 训诂学之风行 87
第十五章 建安文学 89
第十六章 魏晋之非儒教主义 92
第十七章 八代文章之始衰 95
第十八章 正始文学 96
第十九章 太康文学 99
第二十章 东晋之诗杰 102
第二十一章 南北朝之佛教思潮 104
第二十二章 元嘉文学 106
第二十三章 永明文学 110
第二十四章 梁陈间作者 114
第二十五章 大邢小魏 118
第二十六章 六朝之乐府 119
第二十七章 文集与文史之盛兴 122
第二十八章 隋之统一与文运之更始 124
第四编 近古文学 129
第一章 唐之文化及思潮一 129
第二章 唐之文化及思潮二 131
第三章 古今体诗格之成立 135
第四章 十八学士与唐之经学 139
第五章 十八学士与唐之史学 141
第六章 初唐四杰与沈宋二家 143
第七章 陈子昂 146
第八章 开元天宝间之极盛 147
第九章 李白杜甫 150
第十章 大历十才子 154
第十一章 元和长庆之中兴 157
第十二章 晚唐之诗学 161
第十三章 韩柳以前文章三变 164
第十四章 韩愈柳宗元 167
第十五章 韩柳以外之文家 171
第十六章 佛教之势力与缁徒之文学 173
第十七章 唐代小说之盛兴 175
第十八章 词学之发展 176
第十九章 宋之学术与文学之影响 180
第二十章 宋之政治与文学之影响 184
第二十一章 西崑体 186
第二十二章 欧阳修与文运拓新 191
第二十三章 曾巩王安石 196
第二十四章 洛党与道学 199
第二十五章 川党与文学 201
第二十六章 江西诗派 204
第二十七章 南渡后之文 208
第二十八章 南渡后之诗 213
第二十九章 鹅湖之会与朱陆异同 218
第三十章 记事文之发达 220
第三十一章 词学之极盛 223
第三十二章 文史与文料 227
第三十三章 辽金文学 229
第三十四章 元之建国与文运 233
第三十五章 元代之作者 235
第三十六章 小说戏曲之勃兴 238
第三十七章 明之国势与文运 243
第三十八章 宋濂方孝孺 248
第三十九章 吴中四杰 250
第四十章 台阁体 254
第四十一章 八股文 255
第四十二章 弘治文学 257
第四十三章 王守仁 263
第四十四章 嘉靖文学一 265
第四十五章 嘉靖文学二 270
第四十六章 公安派与竟陵派 272
第四十七章 明末文学 274
第五编 近世文学 279
第一章 前清文学之概观一 279
第二章 前清文学之概观二 284
第三章 明季遗老一 288
第四章 明季遗老二 291
第五章 清初之文学 295
第六章 王渔洋朱竹垞 301
第七章 方苞刘大櫆 306
第八章 神韵派之反抗者 308
第九章 骈体文之兴盛 313
第十章 桐城派与阳湖派 316
第十一章 衷折派与曾国藩 319
第十二章 史学之昌盛 322
第十三章 词学之复兴 324
第十四章 清之戏曲小说 327
第十五章 结论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