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人口学的产生和发展 1
1.1.1 古代的人口思想 1
1.1.2 近代人口学的产生 3
1.1.3 马尔萨斯人口论 4
1.1.4 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 7
1.1.5 现代人口学的学科体系 8
1.2 人口学的基本范畴 9
1.2.1 人口和人口属性 9
1.2.2 人口变动 11
1.2.3 人口增长和人口发展 12
1.2.4 人口规律 13
1.2.5 人口问题 14
1.3 人口学的研究对象 16
1.3.1 人口学的科学定义 16
1.3.2 人口学的实用价值 18
1.4 人口学的研究方法 19
1.4.1 人口学的指导思想 19
1.4.2 人口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21
思考题 24
2 两种生产的原理 25
2.1 两种生产的涵义 25
2.1.1 两种生产的概念与内容 25
2.1.2 两种生产的特点 28
2.1.3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石 30
2.2 两种生产的辩证关系 31
2.2.1 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自身生产的决定作用 31
2.2.2 人类自身生产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反作用 32
2.2.3 两种生产的矛盾运动 33
2.2.4 两种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34
2.3 两种生产相适应的规律 35
2.3.1 人类自身生产一定要适应物质资料生产的规律 35
2.3.2 两种生产相适应的标志 38
思考题 40
3 人口再生产 41
3.1 人口再生产的涵义 41
3.1.1 人口再生产的概念 41
3.1.2 宏观与微观、广义与狭义人口再生产 42
3.2 生育、生育率及其决定因素 44
3.2.1 生育、生育率及出生率 45
3.2.2 影响生育率和出生率的因素 47
3.2.3 生育率模式的转变 54
3.3 死亡、死亡率及其决定因素 58
3.3.1 死亡及死亡率 58
3.3.2 影响死亡率的因素 60
3.3.3 死亡率模式的转变 68
3.4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 70
3.4.1 人口再生产类型 70
3.4.2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72
3.4.3 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及其特点 74
思考题 78
4 人口质量 79
4.1 人口质量的涵义 79
4.1.1 人口质量的涵义 79
4.1.2 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 81
4.1.3 人口质量的衡量指标 83
4.2 优生与人口质量 85
4.2.1 优生学的涵义及其体系 85
4.2.2 实行优生的意义 87
4.2.3 实行优生的措施 88
4.3 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质量 95
4.3.1 人口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95
4.3.2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质量的影响 96
4.3.3 中国人口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99
4.3.4 提高中国人口质量的主要途径 103
思考题 104
5 人口结构 105
5.1 人口结构的涵义及分类 105
5.1.1 人口结构的涵义 105
5.1.2 人口结构的分类 107
5.2 人口的自然结构 109
5.2.1 人口的性别结构 109
5.2.2 人口的年龄结构 112
5.3 人口的社会结构 118
5.3.1 人口的阶级结构 118
5.3.2 人口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 121
5.3.3 人口的文化结构 125
5.3.4 人口的民族结构 128
5.4 人口的地域结构 132
5.4.1 人口的自然地域结构 132
5.4.2 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 134
5.4.3 人口的城乡结构 137
思考题 140
6 人口分布与迁移 141
6.1 人口分布 141
6.1.1 人口分布的涵义 141
6.1.2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 142
6.1.3 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 145
6.1.4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46
6.1.5 我国人口分布 151
6.2 人口迁移流动 152
6.2.1 人口迁移流动的概念 152
6.2.2 世界人口迁移流动概况 154
6.2.3 新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 156
6.2.4 人口迁移的后果 161
6.3 人口城市化 163
6.3.1 人口城市化的涵义与条件 163
6.3.2 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历程与特点 164
6.3.3 中国的人口城市化 167
思考题 173
7 婚姻、家庭与人口再生产 174
7.1 婚姻与人口再生产 174
7.1.1 婚姻的涵义与性质 174
7.1.2 婚姻制度的演变 175
7.1.3 婚姻状况与人口再生产 178
7.1.4 婚龄与人口再生产 179
7.2 家庭与人口再生产 180
7.2.1 家庭的性质和职能 180
7.2.2 家庭规模、结构与人口再生产 182
7.2.3 家庭生命周期 184
7.2.4 家庭经济与人口再生产 185
7.3 生育观 187
7.3.1 生育观的涵义与内容 187
7.3.2 生育观的演变 188
7.3.3 影响生育观的因素 189
思考题 191
8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92
8.1 人口与自然环境的一般关系 192
8.1.1 自然环境的涵义及生态系统 192
8.1.2 自然环境对人口的意义 193
8.1.3 人口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 195
8.1.4 生态系统 195
8.2 人口与自然资源 200
8.2.1 自然资源的涵义及分类 200
8.2.2 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200
8.2.3 人口与自然资源关系上的几种观点 204
8.3 人口与环境污染 207
8.3.1 环境污染的涵义及分类 207
8.3.2 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 208
8.3.3 环境污染的防治 211
8.4 人口容量 213
8.4.1 人口容量的涵义及特征 213
8.4.2 地球人口容量 216
8.4.3 中国人口容量 218
8.4.4 研究人口容量的意义 220
8.5 可持续发展 221
8.5.1 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221
8.5.2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222
8.5.3 我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23
思考题 225
9 人口政策 226
9.1 人口政策的定义、性质与种类 226
9.1.1 人口政策的定义 226
9.1.2 人口政策的性质 227
9.1.3 人口政策的种类 228
9.2 制定人口政策的主要依据 232
9.2.1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33
9.2.2 人口与自然资源的结合状况 234
9.2.3 民族和军事的需要 235
9.2.4 政策作用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 237
9.3 中国人口政策 237
9.3.1 中国人口政策的依据 238
9.3.2 中国人口政策的发展历程 240
9.3.3 中国现行人口政策的内容与特点 248
9.3.4 中国人口政策的措施体系 250
思考题 253
10 人口统计与计划 254
10.1 人口调查方法 254
10.1.1 人口统计资料的收集 254
10.1.2 人口经常登记调查 257
10.1.3 人口抽样调查 258
10.1.4 人口普查 261
10.2 人口统计指标体系 268
10.2.1 人口静态指标 268
10.2.2 人口动态指标 273
10.3 人口预测与人口计划 278
10.3.1 人口预测 278
10.3.2 人口计划 283
思考题 285
11 世界人口的回顾与展望 286
11.1 世界人口的历史回顾 286
11.1.1 古代世界人口 287
11.1.2 近代世界人口 293
11.1.3 当代世界人口 300
11.2 发达国家的人口状况和问题 308
11.2.1 发达国家的人口状况 308
11.2.2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313
11.3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状况和问题 318
11.3.1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状况 318
11.3.2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324
11.4 世界人口的展望 327
11.4.1 世界人口发展的未来观 327
11.4.2 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 328
11.4.3 世界人口达到静止的时间 334
思考题 337
12 当代西方人口理论评述 338
12.1 现代马尔萨斯主义评述 338
12.1.1 现代马尔萨斯主义概述 338
12.1.2 福格特的“资源枯竭”论 340
12.1.3 赫茨勒的“人口危机”论和埃利奇的“人口爆炸”论 341
12.1.4 麦多斯的“增长极限”论 344
12.1.5 简评 347
12.2 适度人口论评述 348
12.2.1 适度人口论概述 348
12.2.2 早期的适度人口论 349
12.2.3 当代的适度人口论 353
12.2.4 对适度人口论的评论 355
12.3 人口转变论评述 356
12.3.1 人口转变论概述 356
12.3.2 早期的人口转变论 357
12.3.3 当代的人口转变论 358
12.3.4 对人口转变论的评论 361
思考题 362
参考文献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