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言 1
第一章 范围与定义 1
一、聲诗名目由来 1
二、聲诗舆歌诗、乐诗、诵诗、吟诗 7
三、聲有三级 23
四、聲诗与燕乐 26
五、聲诗极盛时期 33
六、二百三十调 39
七、一百五十四调 42
八、聲诗定义 45
第二章 构成条件 61
一、十项条件 62
二、格调综查 65
三、调名 74
四、唐辞 78
五、音调 81
六、和聲 82
七、叠句 90
八、歌舞纪载 92
九、其他条件 94
十、六言 97
第三章 形式 103
一、两种误解 104
二、章解 123
三、片段 139
四、聊章 143
五、字句 146
六、叶韵 154
七、平仄 157
第四章 歌唱 161
一、唐诗歌法未亡 162
二、现存乐谱概况 165
三、调同聲异与聲同辞异 170
四、唐人歌诗分精粗 174
五、聲辞结合 177
六、唐人之说 195
七、叠句唱法 205
八、宋以後之诗聲七说 211
甲、和聲说——配合诗之主聲外,另缀相和之聲 213
乙、泛聲说——辞少聲多、剩余许多泛聲 222
丙、虚聲说——郎和聲或泛聲 237
丁、襯声说——先有襯字,附带襯聲 243
戊、缠聲说——不外和、泛、襯三种聲 249
己、散聲说——多指叠句之聲 251
庚、穿插附庸说——诗与乐不符,仅为乐之穿插 256
九、鄰邦学者之说 266
十一、唐诗歌唱感人之深 268
十、节拍 281
第五章 舞蹈 301
一、合乐与合舞 301
二、舞谱 306
三、踏歌 307
四、软舞 310
五、健舞 314
六、大乐之舞 316
七、抛打 318
一、小曲、次曲与大曲 323
第六章 与大曲关系 323
二、雜曲与大曲 325
三、有关大曲之聲诗 326
四、大曲借用聲诗之辞 330
五、聲诗摘取大曲之调 334
六、聲诗聊章者非大曲 336
七、纪事诗非聲诗亦非大曲 337
八、聲诗与大曲同时并举 339
第七章 与长短句辞关系 341
一、重要枢钮 341
二、四派见解 346
三、九项原则 348
四、齐雜言同时并举 349
五、盛唐长短句 352
六、雜言歌辞调与绝诗关系 356
七、填实和、泛聲十五例 361
八、诗词同调名之关系 367
九、诗人乐工均倚聲 374
十、刘、王史说商榷 379
十一、青木氏词格发逹说商榷 388
十二、聲曲异型说 396
第八章 雜歌与聲诗 405
一、歌谣 407
二、挽歌 419
三、附见唐以後之歌诗 431
第九章 雜吟与聲诗 449
一、佛曲辞 449
二、讲唱范围 462
三、俗讲 468
四、转变 478
五、讲史 481
六、附见「唐诗开篇」、诗篇与「滚唱」 484
七、印度翻译文体问题 488
第十章 待订资料 495
一、初唐八条 497
二、盛唐十三条 500
三、中唐二十四条 505
四、晚唐及其他三十条 512
第十一章 纪事 521
一、歌唱三十五事 523
二、合乐二十六事 531
三、合舞九事 536
四、歌者四十六人 538
五、民间十六事 543
六、宫廷二十一事 545
七、规讽十七事 548
八、俳谑四事 550
第十二章 平议 551
一、宋金元七条 552
二、明十五条 558
三、清三十二条 566
四、近代二十六条 585
五、结说 614
附存 617
第一、聲诗集凡例 617
第二、聲诗集编馀札记 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