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的发展概况 1
上篇 经络、输穴 3
第一章 经络 3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3
一、十二经脉 4
二、奇经八脉 4
三、十五络 5
四、十二经别 5
五、十二经筋 5
六、-十二皮部 5
第二节 十四经体表循行分布概况 5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5
第四节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7
一、诊断方面 7
二、治疗方面 7
第二章 输穴 8
第一节 输穴的分类 8
一、十四经输穴 8
二、经外穴 8
三、阿是穴 8
第二节 输穴的主治作用 9
第三节 输穴的体表定位 9
一、解剖标志定位法 10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10
三、简便定位法 12
第四节 常用输穴 12
一、十二经脉和输穴 12
(一)手太阴肺经 12
1.中府 12
2.尺泽 13
3.孔最 13
4.列缺 13
5.经渠 14
6.太渊 14
7.鱼际 14
8.少商 14
(二)手厥阴心包经 15
1.天池 15
2.曲泽 16
3.郄门 16
4.间使 16
5.内关 16
6.大陵 16
7.劳宫 17
8.中冲 17
(三)手少阴心经 17
1.极泉 18
2.少海 18
3.灵道 18
4.通里 18
5.阴郄 18
6.神门 19
7.少府 19
8.少冲 19
(四)手阳明大肠经 20
1.商阳 21
2.二间 21
3.三间 21
4.合谷 21
5.阳溪 21
6.偏历 21
7.温溜 22
8.曲池 22
9.肩髃 22
10.扶突 22
11.迎香 23
(五)手少阳三焦经 24
1.关冲 25
2.液门 25
3.中渚 25
4.阳池 25
5.外关 25
6.支沟 25
7.会宗 26
8.天井 26
9.翳风 26
10.耳门 26
11.丝竹空 26
(六)手太阳小肠经 28
1.少泽 28
2.前谷 28
3.后溪 28
4.腕骨 28
5.阳谷 29
6.养老 29
7.支正 29
8.小海 29
9.肩贞 30
10.听宫 30
(七)足阳明胃经 31
1.承泣 32
2.四白 32
3.地仑 32
4.颊车 32
5.下关 32
6.头维 32
7.乳根 33
8.梁门 33
9.天枢 33
10.气冲 33
11.髀关 33
12.伏兔 33
13.梁丘 33
14.犊鼻 34
15.足三里 34
16.上巨虚 34
17.下巨虚 35
18.丰隆 35
19.解溪 35
20.冲阳 55
21.陷谷 35
22.内庭 35
23.厉兑 36
(八)足少阳胆经 37
1.瞳子髎 39
2.听会 39
3.风池 39
4.肩井 39
5.日月 40
6.京门 40
7.带脉 40
8.环跳 40
9.风市 40
10.阳陵泉 41
11.阳交 41
12.外丘 41
13.光明 41
14.阳辅 41
15.悬钟(绝骨) 42
16.丘墟 42
17.足临注 42
18.侠溪 42
19.足窍阴 42
(九)足太阳膀胱经 45
1.睛明 45
2.攒竹 45
3.天柱 46
4.大杼 46
5.风门 46
6.肺俞 46
7.厥阴俞 47
8.心俞 47
9.膈俞 47
10.肝俞 47
11.胆俞 47
12.脾俞 48
13.胃俞 48
14.三焦俞 48
15.肾俞 48
16.大肠俞 48
17.小肠俞 49
18.膀胱俞 49
19.次髎 49
20.膏肓俞 49
21.志室 49
22.秩边 49
23.殷门 50
24.委阳 50
25.委中 50
26.承山 50
27.飞扬 50
28.昆仑 50
29.申脉 51
30.金门 51
31.京骨 51
32.束骨 51
33.通谷 51
34.至阴 51
(十)足太阴脾经 54
1.隐白 55
2.大都 55
3.太白 55
4.公孙 55
5.商丘 56
6.三阴交 56
7.地机 56
8.阴陵泉 56
9.血海 56
10.大横 56
11.大包 57
(十一)足厥阴肝经 58
1.大敦 58
2.行间 58
3.太冲 58
4.中封 58
5.蠡沟 59
6.中都 59
7.曲泉 59
8.章门 59
9.期门 60
(十二)足少阴肾经 61
1.涌泉 61
2.然谷 61
3.太溪 62
4.大钟 62
5.水泉 62
6.照海 62
7.复溜 62
8.交信 62
9.筑宾 63
10.阴谷 66
11.俞府 63
二、任脉和输穴 65
1.会阴 65
2.中极 65
3.关元 66
4.石门 66
5.气海 66
6.神阙 66
7.中脘 66
8.巨阙 66
9.鸠尾 67
10.膻中 67
11.天突 67
12.廉泉 67
13.承浆 67
三、督脉和输穴 69
1.长强 69
2.腰阳关 69
3.命门 70
4.至阳 70
5.身柱 70
6.大椎 70
7.哑门 70
8.风府 71
9.百会 71
10.上星 71
11.素髎 71
12.水沟 72
四、经外奇穴和新穴 73
1.印堂 73
2.太阳 73
3.四神聪 73
4.球后 74
5.金津、玉液 74
6.强音 74
7.牵正穴 74
8.翳明 74
9.定喘 75
10.腰奇 76
11.夹脊 76
12.十宣 76
13.四缝 76
14.八邪 76
15.手背腰痛点 77
16.泽前 77
17.抬肩 77
18.百虫窝 78
19.膝眼 78
20.八风 78
21.胆囊穴 78
22.阑尾穴 78
23.落零五 78
五、特定穴及其应用 78
(一)五?穴 78
(二)原穴、络穴 80
(三)俞穴、募穴 80
(四)郄穴 80
(五)八会穴 81
(六)八脉交会穴 81
(七)下合穴 82
(八)交会穴 82
附 针灸输穴图 83
中篇 针灸法 89
第一章 毫针刺法 89
第一节 基本知识 89
一、毫针的规格 89
二、针刺练习 89
三、针刺前的准备工作 90
第二节 操作方法 91
一、进针法 91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92
三、行针与得气 93
四、针刺补泻 95
五、留针和起针 96
第三节 针刺异常情况处理及针刺注意事项 96
一、异常情况的处理 96
二、注意事项 97
第二章 灸法 98
第一节 基本知识 98
第二节 操作 99
一、方法 99
二、注意事项 101
第三节 灸法的作用及其适应症 101
第三章 其他针法 101
第一节 三棱针络刺法 101
一、针具 101
二、操作方法 101
三、注意事项 102
四、适应症 102
第二节 皮肤针刺法 102
一、针具 102
二、操作方法 103
三、注意事项 103
四、适应症 104
第三节 皮内针刺法 104
一、针具 104
二、操作方法 104
三、注意事项 104
四、适应症 105
第四节 耳针疗法 105
一、针具 105
二、耳廓表面的解剖名称 105
三、耳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106
四、耳针的穴位和分布 107
五、操作方法 108
六、注意事项 109
下篇 针灸治疗 111
第一章 治疗概述 111
第一节 针灸施治原则 111
第二节 针灸取穴基本原则 112
一、局部、邻近取穴 112
二、远隔(道)取穴 112
三、特定穴及其应用 112
四、经验取穴 112
第二章 常见病症治疗 113
第一节 内科病症 113
一、感冒 113
二、咳嗽 113
三、哮喘 114
四、心悸 115
附:怔忡 115
五、不寐 116
附:健忘 117
六、癫狂癎 117
七、中风 117
八、昏厥 18
九、休克 119
十、中暑 119
十一、脘痛 120
十二、呕吐 121
附:呃逆 121
十三、泄泻 121
十四、癃闭 122
十五、头痛 123
十六、胁肋痛 123
十七、痹证 124
十八、腰痛 125
第二节 其他各科病症 125
一、月经不调 125
二、痛经 126
三、疳积 127
四、遗尿 127
五、风疹 127
六、肠痈 128
七、急性胆道疾患 128
八、扭挫伤 129
附:落枕 129
九、耳鸣、耳聋 129
十、目赤肿痛 130
十一、鼻渊 130
十二、齿痛 131
十三、咽喉肿痛 132
附:喉蛾 132
附篇 133
第一节 针灸研究资料综述 133
一、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 133
(一)对经络现象的观察研究 133
(二)以神经系统为基础的研究 134
(三)经络与神经——体液关系的研究 136
(四)经络与生物电关系的研究 137
(五)其他的一些设想 138
二、针灸的作用及其原理 139
(一)针刺的止痛作用 139
(二)针灸的防御作用 140
(三)针灸的调整作用 141
(四)与针灸作用有关的几个问题 146
第二节 临床治疗经验摘要 148
一、针刺治疗冠心病临床观察 148
二、针刺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149
三、电针加服硫酸镁治疗胆管结石 149
四、针刺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212例的临床和初步实验观察 150
五、电针治疗胃下垂176例疗效观察 150
六、针刺治疗溃疡病急性穿孔(急性期)临床观察 151
七、脊髓腔电针对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治疗作用 151
八、针刺驱治儿童肠道蛔虫1279例疗效观察 152
九、针刺治疗宫颈糜烂 152
十、灸法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初步探讨 153
十一、针刺治疗陈旧性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403例疗效观察 153
十二、针刺抗炎 154
十三、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的研究 154
十四、艾炷直接灸百会穴治疗美尼尔氏综合症 155
第三节 针灸歌赋节选 156
一、《百症赋》① 156
二、《通玄指要赋》① 157
三、《玉龙歌》① 157
四、《行针指要歌》① 160
五、四总穴歌 160
六、回阳九针歌 160
七、千金十穴歌 160
八、马丹阳十二穴治杂病歌 161
九、孙思邈十三穴歌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