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3
第1章 民法学基础 3
1.1 民法的概念 3
1.1.1 民法之含义 3
1.1.2 民事权利 6
1.1.3 民事义务 7
1.2 民法的私法性 10
1.2.1 私法和公法 10
1.2.2 民法是私法 12
1.2.3 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15
1.3 民法基本原则 18
1.3.1 民法基本原则:一般概述 18
1.3.2 我国民法基本原则 21
1.3.3 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25
1.4 民法适用范围 26
1.4.1 民法对主体的效力 27
1.4.2 民法在空间上的效力 27
1.4.3 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 27
第2章 民法学方法论 29
2.1 民法法律渊源:解释与适用 29
2.1.1 民法法律渊源 29
2.1.2 民法法典化:民法典制定 34
2.1.3 民法适用与解释 35
2.2 民法学学习和研究方法 45
2.2.1 民法学习方法 45
2.2.2 民法学研究方法 47
第一编 民事主体制度第3章 自然人 53
3.1 民事主体制度基础 53
3.1.1 民事主体概述 53
3.1.2 民事主体资格:人格与权利能力 54
3.1.3 民事主体的行为能力 55
3.1.4 民法上的人:自然人在民法中的地位 56
3.2 自然人:权利能力 57
3.2.1 自然人及其权利能力 57
3.2.2 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取得和终止:出生和死亡 59
3.3 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 60
3.3.1 自然人行为能力概说 60
3.3.2 自然人行为能力:现行法律规定 61
3.3.3 公民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律宣告 64
3.3.4 自然人行为能力的补救:监护制度或法定代理人制度 64
3.4 自然人:宣告失踪和死亡 64
3.4.1 宣告失踪 64
3.4.2 宣告死亡 67
3.5 自然人:身份信息 69
3.5.1 自然人身份识别:身份信息概述 69
3.5.2 姓名 70
3.5.3 住所 72
3.5.4 身份证明文件 73
3.6 自然人从事商事活动:自然人商事主体概述 74
3.6.1 自然人特殊形式:自然人从事商事活动 74
3.6.2 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 75
第4章 自然人人格权 79
4.1 人格权和身份权概述 79
4.1.1 人身权 79
4.1.2 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 83
4.1.3 人格权保护的法律框架 86
4.2 具体人格权 89
4.2.1 生命健康权 89
4.2.2 姓名权 90
4.2.3 肖像权 90
4.2.4 名誉权和荣誉权 91
4.2.5 隐私权 92
4.3 法人人格权 96
4.3.1 法人名称权 96
4.3.2 法人名誉权和荣誉权 96
4.3.3 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问题 97
第5章 自然人身份关系:监护和亲属制度 98
5.1 自然人行为能力的补救:监护 98
5.1.1 监护 98
5.1.2 监护人设定 100
5.1.3 未成年人监护人 101
5.1.4 精神病人的监护人 103
5.1.5 单位监护和监护主管机关 103
5.1.6 监护人的职责和责任 104
5.1.7 监护的撤销 105
5.2 自然人身份关系:亲属制度导论 106
5.2.1 婚姻、家庭和亲属:身份关系 106
5.2.2 亲属的分类 107
5.2.3 亲属关系:亲属权 107
5.3 夫妻关系:配偶权 109
5.3.1 夫妻关系的缔结 109
5.3.2 夫妻关系的内容:配偶权 110
5.3.3 夫妻关系的解除:配偶权的终止 112
5.4 父母子女关系:亲权 113
5.4.1 父母子女关系成立 113
5.4.2 父母子女关系:亲权 115
第6章 法人 116
6.1 法人制度概述 116
6.1.1 法人制度的产生 116
6.1.2 法人独立性 118
6.1.3 法人类型 121
6.2 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125
6.2.1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125
6.2.2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127
6.2.3 法人的责任能力 128
6.2.4 法人住所 128
6.3 法人机关、法人责任及其承担 129
6.3.1 法人机关 129
6.3.2 法人责任及其承担 131
6.4 法人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134
6.4.1 法人设立概述 134
6.4.2 法人成立的条件 135
6.4.3 法人变更 139
6.4.4 法人的终止 140
6.5 法人分支机构 141
6.5.1 法人分支机构的基本概念 141
6.5.2 分支机构的法律地位 142
6.5.3 分支机构的法律规范 142
第7章 非法人社团 144
7.1 非法人团体概述 144
7.1.1 非法人团体 144
7.1.2 第三类民事主体 145
7.2 个人独资企业 147
7.2.1 个人独资企业的主体地位 147
7.2.2 个人独资企业的资产和经营 148
7.2.3 个人独资企业的责任承担 149
7.3 合伙一般原理 149
7.3.1 合伙的含义 149
7.3.2 合伙企业的主体地位 151
7.4 合伙企业:具体规则 152
7.4.1 合伙企业的成立 152
7.4.2 合伙企业的经营:合伙事务执行 154
7.4.3 合伙企业财产、盈余分配和责任承担 156
7.4.4 合伙人变更:入伙和退伙 157
7.4.5 合伙企业的终止和清算 159
7.5 合伙企业的特殊形式 160
7.5.1 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 160
7.5.2 有限合伙企业 161
7.5.3 隐名合伙 162
第二编 民事权利体系:发生根据和保护第8章 民事权利体系 165
8.1 民事权利体系概说 165
8.1.1 民事权利构成:民事权利法律分析 165
8.1.2 民事权利基本分类 167
8.2 财产权:物权 168
8.2.1 物权总论 168
8.2.2 所有权 169
8.2.3 限制物权 170
8.2.4 特殊物权 171
8.3 财产权:知识产权、股权和债权 171
8.3.1 知识产权 171
8.3.2 股权 172
8.3.3 债权 173
8.4 非财产权 174
8.4.1 人格权 174
8.4.2 身份权(亲属权) 174
8.4.3 社员权 174
8.5 民事权利的类型化:民事权利的法律分析工具 175
8.5.1 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和抗辩权 176
8.5.2 绝对权与相对权 180
8.5.3 主权利与从权利 180
8.5.4 基础权与救济权 181
8.5.5 既得权与期待权 181
第9章 民事权利变动的根据:法律事实 182
9.1 民事权利变动与民事法律事实 182
9.1.1 民事权利变动 182
9.1.2 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特征 183
9.1.3 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184
9.1.4 民事法律事实构成 186
9.2 法律行为概述 186
9.2.1 法律行为的含义和制度意义 186
9.2.2 法律行为的类型 188
9.3 法律行为的核心:意思表示 193
9.3.1 意思表示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193
9.3.2 意思表示的发出与生效 196
9.3.3 意思表示内容的确认 197
9.4 法律行为要件和解释 201
9.4.1 法律行为的要件 201
9.4.2 法律行为的解释 205
9.5 法律行为效力 206
9.5.1 无效法律行为 206
9.5.2 可撤销或可变更的法律行为 211
9.5.3 效力待定的法律行为 213
9.6 条件和期限 215
9.6.1 法律行为效力的附款 215
9.6.2 条件 215
9.6.3 期限 218
9.6.4 法律行为附条件或附期限的限制 219
9.6.5 条件、期限与负担 220
第10章 代理 222
10.1 代理制度概述 222
10.1.1 代理基本概念和理论 222
10.1.2 代理:适用范围、要件和种类 225
10.1.3 代理权 228
10.2 代理具体制度 231
10.2.1 法定代理基本规则 231
10.2.2 委托代理(意定代理)基本规则 231
10.2.3 复代理 233
10.2.4 无权代理 235
第11章 民事权利行使:限制和保护 239
11.1 民事权利行使的内容限制 239
11.1.1 权利行使的原则和界限 239
11.1.2 权利不得滥用原则 240
11.1.3 民事权利内容和行使的具体限制性规范 242
11.2 权利保护或救济 243
11.2.1 权利维护:自力救济和公力救济 243
11.2.2 自助行为 244
11.2.3 正当防卫 245
11.2.4 紧急避险 246
11.3 民法上的时间:期日和期间 248
11.3.1 民法上的时间的意义和类型 248
11.3.2 期日 249
11.3.3 期间 249
11.4 诉讼时效制度 251
11.4.1 时效和诉讼时效 251
11.4.2 诉讼时效成就的要件和后果 252
11.4.3 诉讼时效的期间概述 254
11.4.4 诉讼时效期间的始点 255
11.4.5 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256
11.4.6 权利保护的最长期限 258
11.4.7 除斥期间 259
第三编 物权 263
第12章 民法上的物 263
12.1 民法上的物:概念和分类 263
12.1.1 民法上的物:公有物和私有物 263
12.1.2 民法上的物:有形物和无形物 264
12.1.3 民法上的有形物:成为所有权客体的条件 266
12.1.4 民法上的物的基本分类 268
12.1.5 有形物的分类:普通有形物和特殊有形物 269
12.2 物的基本分类:动产和不动产 270
12.2.1 动产和不动产概述 270
12.2.2 不动产 271
12.2.3 动产 273
12.2.4 动产和不动产划分的意义 274
12.3 物的法律分类 275
12.3.1 主物和从物 275
12.3.2 单独物和集合物 276
12.3.3 可替代物和不可替代物(种类物和特定物) 277
12.3.4 消耗物或非消耗物 278
12.3.5 原物与孳息 279
第13章 物权与物权法 280
13.1 占有和物权 280
13.1.1 占有和物权的基本概念 280
13.1.2 法律对占有的保护 282
13.1.3 占有的分类及其意义 284
13.2 物权 287
13.2.1 物权的特征:兼与债权比较 287
13.2.2 物权是一个体系:物权种类 290
13.2.3 物权效力 292
13.3 物权法 294
13.3.1 物权法调整财产的归属和利用 294
13.3.2 物权法的宪法基础 295
13.3.3 物权法的特征 296
第14章 物权保护性权利和物权公示 297
14.1 物权保护性权利概述 297
14.1.1 物权保护性权利:物上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 297
14.1.2 物上请求权的内容 299
14.1.3 物上请求权与消灭时效 300
14.2 物上请求权行使要件 301
14.2.1 确认物权请求权 301
14.2.2 排除妨害请求权 301
14.2.3 原物返还请求权 303
14.2.4 恢复原状请求权 304
14.2.5 相关问题 305
14.3 物权的公示 306
14.3.1 物权公示:对抗效力的来源 306
14.3.2 占有的公示效力 307
14.3.3 登记簿的公示效力 308
14.4 物权公示的公信力 309
14.4.1 公示的公信力的法理基础 309
14.4.2 动产占有公信力及其适用 309
14.4.3 物权登记公示的公信力原则及其适用 311
14.4.4 公示和公信原理在物权领域的适用 312
14.5 物权证明 313
14.5.1 物权证明:公示手段公信力绝对效力的否认 313
14.5.2 举证责任 314
第15章 所有权及我国财产归属制度 316
15.1 所有权的一般分析 316
15.1.1 所有权的法律意义 316
15.1.2 所有权的内容:所有权的权能 317
15.1.3 所有权的特征及修正 319
15.2 所有权的实现:对所有权的动态考察 321
15.2.1 所有权实现的含义及方式 321
15.2.2 所有权实现方式的转变对物权法的影响 322
15.3 我国财产的归属:现行规范和民法调整问题 324
15.3.1 所有制与三种财产所有权形式 324
15.3.2 全民所有和国家所有 325
15.3.3 集体所有 328
15.3.4 个人所有 331
15.4 物权法上的平等保护原则 332
15.4.1 平等保护的含义 332
15.4.2 国有财产与物权法上的平等保护 333
第16章 我国的不动产物权 335
16.1 我国土地归属和利用体制:土地使用权制度 335
16.1.1 我国土地归属和利用体制 335
16.1.2 可流转的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创立及特征 336
16.1.3 物权法对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的规范概述 337
16.1.4 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性质和特征 339
16.1.5 多种土地使用权并存及其归并问题 341
16.1.6 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取得 342
16.2 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关系 344
16.2.1 房屋和房屋所有权形态 344
16.2.2 房屋与土地产权结构安排:一般分析 345
16.2.3 我国现行制度安排及存在的问题 346
16.2.4 土地使用权终止与房屋所有权之关系 348
16.3 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 350
16.3.1 不动产登记基本制度规范 350
16.3.2 我国现行不动产登记制度 352
16.3.3 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 355
第17章 所有权的特殊形态 356
17.1 共同所有 356
17.1.1 共有概述 356
17.1.2 共有人内部关系: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 357
17.1.3 共有制度的具体规则 360
17.1.4 共有物的分割以及共有关系的终止 363
17.1.5 共有规则的适用:准共有 365
17.2 建筑物区分所有 366
17.2.1 区分所有和共同所有 366
17.2.2 区分所有的复合性特征 367
17.2.3 专有部分和专有权 368
17.2.4 共用部分和共有权 369
17.2.5 共用部分共有权的内容和行使 371
17.2.6 物业管理基本法律制度 372
第18章 物权的原始取得 377
18.1 物权取得概述 377
18.1.1 物权的取得 377
18.1.2 物权变动及其规则 379
18.2 生产、孳息和建筑 380
18.2.1 生产:劳动和投资 380
18.2.2 孳息 381
18.2.3 建筑 382
18.3 先占、发现和拾得 383
18.3.1 先占 383
18.3.2 发现 384
18.3.3 拾得 385
18.4 添附 388
18.4.1 附合 388
18.4.2 混合 389
18.4.3 加工 390
18.4.4 添附小结 391
18.5 善意取得 391
18.5.1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 391
18.5.2 善意取得的共同要件 394
18.5.3 善意取得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397
18.5.4 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398
18.6 时效取得 399
18.6.1 概念和意义 399
18.6.2 取得时效的法律规范问题 400
第19章 物权的继受取得:物权移转规则 402
19.1 我国物权移转的基本规则 402
19.1.1 物权法之前的物权变动规则 402
19.1.2 物权法规定的物权变动规则概述 403
19.1.3 动产物权变动规则 403
19.1.4 登记效力规则 405
19.2 物权变动的基础行为:物权行为理论和移植 407
19.2.1 物权行为理论 407
19.2.2 物权行为影响下的我国物权变动规则 410
19.3 不动产所有权移转特殊问题 413
19.3.1 不动产物权变动规则应用问题 413
19.3.2 权利移转时间和风险责任的承担 414
19.3.3 转让人与受让人在所有权正式移转前的权利和义务 415
19.3.4 一物二卖情形的处理规则 415
第20章 家庭财产和遗产继承 417
20.1 家庭财产和夫妻财产 417
20.1.1 家庭财产和夫妻财产概述 417
20.1.2 约定财产体制 418
20.1.3 法定财产体制 420
20.1.4 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 422
20.2 遗产和继承方式 425
20.2.1 遗产及其继承方式 425
20.2.2 法定继承 427
20.2.3 遗嘱继承 430
20.2.4 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 435
20.3 遗产分割和财产权利取得 438
20.3.1 继承开始 438
20.3.2 继承权的行使 439
20.3.3 继承权的丧失 440
20.3.4 遗产分割 441
第21章 我国的用益物权制度 444
21.1 用益物权制度概述 444
21.1.1 用益物权概述 444
21.1.2 地役权 447
21.1.3 人役权 449
21.1.4 永佃权和地上权 452
21.2 我国的用益物权制度 454
21.2.1 我国物权法规定的用益物权体系 454
21.2.2 关于我国的用益物权体系问题 457
21.3 土地承包经营权 459
21.3.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459
21.3.2 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问题 463
21.4 地役权 464
21.4.1 地役权的定义与特征 465
21.4.2 地役权的设定 465
21.4.3 地役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466
21.4.4 所有权人与土地使用权人之间地役权继承和限制 466
21.4.5 地役权的转移 467
21.4.6 地役权的消灭 468
21.5 地役权类似制度:相邻关系 468
21.5.1 相邻关系 468
21.5.2 相邻关系基本内容 469
21.5.3 相邻关系的法律调整 474
21.6 特殊物权:资源性土地及其权利设置 475
21.6.1 资源性土地和资源 475
21.6.2 资源性土地使用权和资源利用权 476
21.6.3 资源利用权性质:特殊物权 478
第22章 担保物权 480
22.1 担保物权总论 480
22.1.1 债的担保 480
22.1.2 担保物权 482
22.1.3 担保物权制度的一些共性制度 484
22.1.4 担保物权的种类 486
22.1.5 主合同、担保合同和担保物权 487
22.1.6 担保物权之间的优先规则 488
22.1.7 物的担保与人的担保 489
22.2 抵押权 490
22.2.1 抵押权的概念 490
22.2.2 抵押权客体——抵押物范围 490
22.2.3 抵押权的设定 492
22.2.4 抵押人和抵押权人的权利 494
22.2.5 抵押权的顺位和实现顺序 497
22.2.6 共同抵押 498
22.2.7 最高额抵押 499
22.3 质权 500
22.3.1 基本概念 500
22.3.2 动产质权 501
22.3.3 出质人和质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503
22.3.4 权利质权 505
22.3.5 小结:权利质权与动产质权之比较 509
22.4 留置权 510
22.4.1 留置权的含义和特征 510
22.4.2 留置权取得或产生的要件 510
22.4.3 留置权的实现 511
22.4.4 留置权与质权:异同比较 512
22.5 法定优先权 513
22.5.1 法定优先权 513
22.5.2 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 513
22.6 非典型担保 515
22.6.1 让与担保 515
22.6.2 所有权保留 516
第四编 债权 521
第23章 债法导论 521
23.1 债 521
23.1.1 债的概念 521
23.1.2 债的主体 521
23.1.3 债的客体 522
23.1.4 债的实现 522
23.1.5 债的担保 523
23.2 债的发生原因和债的基本类型 523
23.2.1 债的发生原因 523
23.2.2 债的基本类型 524
23.3 债的法律分类 526
23.3.1 给与债务和行为债务 526
23.3.2 简单之债和选择之债 526
23.3.3 可分之债和不可分之债 526
23.3.4 一时之债和持续之债 527
23.3.5 多数人之债:按份之债和连带之债 527
23.3.6 主债和从债 528
23.3.7 主给付义务和从给付义务 529
23.3.8 完全债务和不完全债务 529
23.4 债法的意义 529
第五编 第一分编 合同法总论第24章 合同概述 533
24.1 合同的含义 533
24.1.1 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533
24.1.2 合同的相对性 534
24.2 合同自由 536
24.2.1 合同自由原则的具体内容 536
24.2.2 合同自由原则的限制 536
24.3 合同分类 538
24.3.1 合同分类概述 538
24.3.2 多数主体的合同分类 539
24.3.3 义务视角下的合同分类 547
24.3.4 涉他合同分类 550
24.3.5 合同的其他分类 552
第25章 合同的订立和合同效力 557
25.1 合同订立的程序 557
25.1.1 要约 557
25.1.2 承诺 563
25.2 几种特殊的订约方式 566
25.2.1 交叉要约 566
25.2.2 同时表示 566
25.2.3 以招标方式签约 566
25.2.4 以拍卖方式签约 568
25.2.5 以格式条款的方式签约 570
25.2.6 以悬赏广告的方式缔约 572
25.3 合同的形式与内容 576
25.3.1 合同的形式 576
25.3.2 合同的内容 578
25.4 缔约中的义务 582
25.4.1 先合同义务 582
25.4.2 缔约上的过失 583
25.4.3 缔约过失责任 586
25.4.4 缔约过失责任的成立条件 587
25.4.5 缔约过失责任的内容 588
25.5 合同的成立与生效 590
25.5.1 合同成立的条件 591
25.5.2 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 592
25.5.3 合同的生效条件 593
25.6 合同的效力 593
25.6.1 合同有效与无效 593
25.6.2 合同效力待定 594
25.6.3 合同的可变更和可撤销 594
第26章 合同的履行 596
26.1 合同履行概述 596
26.1.1 合同履行的概念 596
26.1.2 合同履行的规则 597
26.1.3 合同附随义务 601
26.2 合同履行中的抗辩 603
26.2.1 合同抗辩概述 603
26.2.2 同时履行抗辩 605
26.2.3 先履行抗辩 606
26.2.4 不安抗辩 607
26.3 合同的保全 608
26.3.1 债权人的代位权 609
26.3.2 债权人的撤销权 612
26.4 债权人受领迟延 613
26.4.1 债权人受领迟延的含义 613
26.4.2 债权人受领迟延的成立条件 614
26.4.3 债权人受领迟延的后果 614
26.4.4 债权人受领迟延的终止 615
第27章 合同的担保 616
27.1 合同担保的概述 616
27.1.1 担保的概念与特征 616
27.1.2 担保的种类 617
27.1.3 担保的意义 618
27.2 保证 620
27.2.1 保证的概念 620
27.2.2 保证合同的成立 621
27.2.3 保证的效力 621
27.3 定金 627
27.3.1 定金的概述 627
27.3.2 定金的种类 628
27.3.3 违约定金的效力 629
第28章 合同的变更、转让和终止 630
28.1 合同的变更 630
28.1.1 合同变更的概念 630
28.1.2 合同变更的事由 630
28.1.3 合同变更的后果 631
28.2 合同权利的让与和合同义务的承担 631
28.2.1 债权的让与 631
28.2.2 债务的承担 633
28.2.3 债的概括移转 636
28.3 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 636
28.3.1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概念 636
28.3.2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原因 637
28.3.3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后果 637
28.4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具体原因 638
28.4.1 履行 638
28.4.2 解除 638
28.4.3 抵销 641
28.4.4 提存 642
28.4.5 免除 643
28.4.6 混同 643
第29章 违约责任 644
29.1 违约责任的概述 644
29.1.1 违约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644
29.1.2 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645
29.1.3 违约责任的免责事由 646
29.2 违约行为的形态 648
29.2.1 预期违约 648
29.2.2 拒绝履行 649
29.2.3 履行不能 650
29.2.4 履行迟延 651
29.2.5 履行不适当 651
29.3 违约的后果 652
29.3.1 解除合同 652
29.3.2 继续履行合同义务 653
29.3.3 采取补救措施 655
29.3.4 赔偿损失 655
29.3.5 违约金 659
29.3.6 定金 662
第五编 第二分编 合同法分论第30章 买卖合同 665
30.1 买卖合同概述 665
30.1.1 买卖合同的特征 665
30.1.2 买卖合同的当事人 666
30.1.3 买卖合同的标的物 666
30.2 买卖合同的效力 667
30.2.1 出卖人的合同义务 667
30.2.2 买受人的合同义务 675
30.2.3 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 676
30.3 特种买卖合同 679
30.3.1 分期付款买卖 679
30.3.2 样品买卖 680
30.3.3 试验买卖 681
30.3.4 拍卖 682
30.3.5 招投标买卖 684
30.3.6 买回 685
30.4 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686
30.4.1 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概述 686
30.4.2 供用电合同 687
第31章 赠与合同 689
31.1 一般赠与合同 689
31.1.1 赠与合同概述 689
31.1.2 赠与义务及其履行 690
31.1.3 赠与合同的撤销 690
31.1.4 拒绝赠与履行 691
31.2 特别赠与 691
31.2.1 附负担的赠与 691
31.2.2 赠与的其他类型 692
第32章 借贷合同 693
32.1 使用借贷合同 693
32.1.1 使用借贷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693
32.1.2 使用借贷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693
32.2 消费借贷合同 694
32.2.1 消费借贷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694
32.2.2 消费借贷合同当事人的主要义务 695
32.3 借款合同 696
32.3.1 借款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696
32.3.2 借款合同的成立 696
32.3.3 借款合同的效力 697
第33章 租赁合同 699
33.1 财产租赁合同 699
33.1.1 财产租赁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699
33.1.2 租赁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700
33.1.3 租赁的期限 703
33.1.4 租赁合同的终止和解除 704
33.2 不动产租赁合同 705
33.2.1 房屋租赁合同 705
33.2.2 国有土地租赁 707
33.3 融资租赁合同 708
33.3.1 融资租赁合同的概述 708
33.3.2 融资租赁合同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709
第34章 承揽合同和建设工程合同 712
34.1 承揽合同 712
34.1.1 承揽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712
34.1.2 承揽合同与类似合同的区别 713
34.1.3 承揽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713
34.1.4 承揽合同中的风险负担 715
34.2 建设工程合同 716
34.2.1 建设工程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716
34.2.2 建设工程合同的种类 716
34.2.3 建设工程合同的订立 716
34.2.4 建设工程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718
34.2.5 小结:合同法中的瑕疵担保责任 719
第35章 运输合同 721
35.1 运输合同概述 721
35.1.1 运输合同的概念 721
35.1.2 运输合同的特征 721
35.2 客运合同 722
35.2.1 客运合同概述 722
35.2.2 客运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722
35.2.3 客运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723
35.3 货物运输合同 724
35.3.1 货物运输合同概述 724
35.3.2 货物运输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724
35.4 多式联运合同 727
35.4.1 多式联运合同概述 727
35.4.2 多式联运合同的主要内容 728
第36章 技术合同 730
36.1 技术合同总论 730
36.1.1 技术合同的条款 730
36.1.2 技术合同的支付标准 730
36.1.3 技术进步与技术垄断 731
36.2 技术开发合同 731
36.2.1 技术开发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731
36.2.2 技术开发合同的种类 732
36.2.3 技术开发合同的技术成果的归属 733
36.2.4 技术开发合同的风险负担 734
36.3 技术转让合同 735
36.3.1 技术转让合同的概念 735
36.3.2 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 735
36.3.3 专利权转让合同 736
36.3.4 技术秘密转让合同 736
36.3.5 技术实施许可合同 737
36.4 技术咨询合同 739
36.4.1 技术咨询合同的概念 739
36.4.2 技术咨询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739
36.5 技术服务合同 740
36.5.1 技术服务合同的概念 740
36.5.2 技术服务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740
第37章 保管合同和仓储合同 742
37.1 保管合同 742
37.1.1 保管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742
37.1.2 保管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743
37.2 仓储合同 744
37.2.1 仓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744
37.2.2 仓储合同的主要条款 745
37.2.3 仓储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745
第38章 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 747
38.1 委托合同 747
38.1.1 委托合同概述 747
38.1.2 委托合同 748
38.1.3 受托行为履行方式:委托人与第三人关系问题 751
38.2 行纪合同 752
38.2.1 行纪合同概述 752
38.2.2 行纪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753
38.3 居间合同 755
38.3.1 居间合同概述 755
38.3.2 居间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755
第五编 第三分编 准合同第39章 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759
39.1 不当得利 759
39.1.1 不当得利概述 759
39.1.2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760
39.1.3 不当得利的类型 762
39.1.4 不当得利的效力 763
39.2 无因管理 765
39.2.1 无因管理概述 765
39.2.2 无因管理的一般构成要件 766
39.2.3 无因管理的类型化分析 768
39.2.4 适法无因管理及其效力 769
39.2.5 不适法之无因管理及效力 770
39.2.6 不真正无因管理(准无因管理) 771
第六编 侵权行为 775
第40章 侵权行为法概述 775
40.1 侵权行为法概述 775
40.1.1 侵权行为法的概念和特征 775
40.1.2 侵权行为法的功能 776
40.2 侵权行为法的基本框架 777
40.2.1 侵权行为法的结构 777
40.2.2 侵权行为法的规范模式 777
40.3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780
40.3.1 侵权归责原则概述 780
40.3.2 过错责任原则 782
40.3.3 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782
40.3.4 无过错责任原则 783
40.3.5 公平责任原则 783
40.4 侵权行为法在民法体系中的地位 784
40.4.1 侵权责任与物上请求权和准物上请求权的关系 784
40.4.2 侵权行为法立法例 785
第41章 一般侵权行为的成立要件 787
41.1 行为 787
41.1.1 概述 787
41.1.2 行为与意识 788
41.1.3 作为与不作为 788
41.2 损害 789
41.2.1 概述 789
41.2.2 损害与侵害 790
41.2.3 客观的财产损害与主观的财产损害 790
41.2.4 客观的精神损害和主观的精神损害 791
41.2.5 纯粹经济损失 792
41.3 因果关系 793
41.3.1 概述 793
41.3.2 相当因果关系说 794
41.3.3 条件关系与相当因果关系说 795
41.3.4 法规目的说与折衷的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关系 796
41.4 过错 797
41.4.1 过错:注意义务的违反 797
41.4.2 过错的两种形式:故意和过失 798
41.4.3 过错与违法性的关系 798
41.5 责任能力与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801
41.5.1 责任能力与行为 801
41.5.2 责任能力与过错 802
41.5.3 责任能力不是承担侵权责任的必然前提 802
41.6 责任抗辩事由 803
41.6.1 概述 803
41.6.2 正当理由 803
41.6.3 外来原因:不可抗力和意外事故 807
第42章 特殊侵权行为 808
42.1 特殊侵权行为概述 808
42.1.1 特殊侵权行为的类型 808
42.1.2 特殊侵权行为的归责基础 809
42.1.3 特殊侵权行为成立要件的特点 810
42.2 无过错责任的侵权行为 811
42.2.1 产品致人损害 811
42.2.2 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 814
42.2.3 环境污染致人损害 819
42.2.4 地面施工致人损害 820
42.2.5 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 821
42.2.6 雇员致人损害 822
42.2.7 帮工人致人损害 824
42.2.8 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致人损害 826
42.2.9 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 829
42.2.10 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雇员以及帮工人自身遭受人身损害的责任承担 831
42.3 实行过错推定责任的侵权行为 832
42.3.1 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致人损害 832
42.3.2 医疗事故致人损害 833
42.3.3 证券市场上的虚假陈述致人损害 835
42.4 共同侵权行为 837
42.4.1 共同侵权行为概述 837
42.4.2 教唆、帮助的共同侵权行为 838
42.4.3 共同故意或共同过失的共同侵权行为 838
42.4.4 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共同侵权行为 839
42.4.5 共同危险行为 840
第43章 侵权损害赔偿 841
43.1 侵权损害赔偿的一般原理 841
43.1.1 损害赔偿的概念和性质 841
43.1.2 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 841
43.1.3 损害赔偿之方法与范围 842
43.1.4 损害赔偿之计算 844
43.1.5 损益相抵 847
43.2 精神损害赔偿 848
43.2.1 精神损害赔偿之性质 848
43.2.2 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849
43.2.3 精神损害赔偿之计算 849
附录一 民法学主要规范性文件及其缩略语索引 850
附录二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索引 852
后记 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