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
一、中医学及其学科属性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6
一、整体观念 6
二、辨证论治 9
第三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11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11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 12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4
第一节 气的学说 14
一、气的基本概念 15
二、气的基本内容 15
三、气的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6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8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9
二、阴阳的基本特性 19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0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3
第三节 五行学说 25
一、五行的概念、特征、归类 26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8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1
第二章 藏象 38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38
第二节 五脏 40
一、心 40
二、肺 43
三、脾 45
四、肝 48
五、肾 52
第三节 六腑 58
一、胆 58
二、胃 58
三、小肠 59
四、大肠 59
五、膀胱 60
六、三焦 60
第四节 奇恒之腑 61
一、脑 61
二、女子胞 62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63
一、脏与脏的关系 63
二、脏与腑的关系 68
三、腑与腑的关系 69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73
第一节 精 73
一、精的基本概念 73
二、精的生成 73
三、精的功能 74
第二节 气 75
一、气的概念 75
二、气的生成 75
三、气的功能 75
四、气的运动变化 76
五、气的分类 77
第三节 血 79
一、血的概念 79
二、血的生成 79
三、血的运行 80
四、血的功能 81
第四节 津液 81
一、津液的概念 81
二、津液的代谢 82
三、津液的功能 83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84
一、气与血的关系 84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85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86
四、气与精的关系 87
五、血与精的关系 87
第四章 经络 90
第一节 经络概述 90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90
二、经络的起源和形成 91
三、经络学说的发展 92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 93
第二节 十二经脉 94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95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特点 95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98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09
一、奇经八脉的命名 109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特点 110
三、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110
四、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16
第四节 经别 117
一、十二经别循行分布特点 117
二、十二经别循行部位 117
三、十二经别生理功能 118
第五节 络脉 119
一、络脉的组成 119
二、络脉的循行分布特点 121
三、十五别络循行部位 121
四、十五别络的生理功能 123
第六节 经筋、皮部 123
一、经筋 123
二、皮部 125
第七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125
一、沟通联系作用 125
二、运输渗灌作用 126
三、感应传导作用 127
四、调节作用 127
第五章 体质 130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和构成 130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130
二、体质的构成 131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和相关影响因素 132
一、先天因素 132
二、后天因素 132
三、其他因素 133
第三节 体质的特点 135
一、个体差异性 135
二、群体趋同性 135
三、相对稳定性 135
四、动态可变性 136
五、连续可测性 136
六、形神一体性 136
第四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136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36
二、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37
第五节 体质的分型 138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138
二、常见的体质类型及特征 139
第六节 气质 141
一、气质的概念 141
二、气质的特点 141
三、气质的分类 142
第六章 病因 144
第一节 外感病因 145
一、六淫 145
二、疠气 151
第二节 内伤病因 152
一、七情内伤 152
二、饮食失宜 153
三、劳逸过度 155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155
一、痰饮 156
二、瘀血 157
三、毒邪 159
四、结石 160
第四节 其他病因 161
一、外伤 161
二、寄生虫 163
三、药邪 164
四、先天因素 164
第七章 病机 168
第一节 发病原理 169
一、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169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70
三、邪正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170
四、影响发病的其他因素 171
五、发病的类型 172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73
一、邪正盛衰 173
二、阴阳失调 176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 180
第三节 脏腑病机 187
一、五脏病机 188
二、六腑病机 196
三、奇恒之腑病机 198
第四节 经络病机 200
一、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 200
二、经络的气血逆乱 200
三、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 201
四、经络的气血衰竭 201
第五节 内生五邪 201
一、风气内动 201
二、寒从中生 202
三、湿浊内生 203
四、津伤化燥 204
五、火热内生 204
第六节 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205
一、疾病传变与转归的含义 205
二、影响疾病传变与转归的因素 205
三、疾病传变与转归的形式 207
第八章 防治原则 213
第一节 预防 213
一、未病先防 213
二、既病防变 215
第二节 治则 216
一、正治反治 217
二、标本缓急 218
三、扶正祛邪 219
四、调整阴阳 221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222
六、调理脏腑 223
七、三因治宜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