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陕西回民起义概况 1
第一节 起义前的陕西回族 1
第二节 陕西回民起义爆发起因 4
第三节 陕西回民起义军与宁、甘、青等地起义军的联合 10
一 陕西回民起义在陕行动进程 10
二 回民起义军的三次返陕高潮 12
三 十八大营在董志塬三年抗清 15
四 金积堡反围剿战 18
五 河州之战 19
六 西宁大小峡阻击战 20
七 肃州保卫战 22
八 白彦虎在新疆的战斗 23
九 《正大光明》对回民起义的真实记录 24
第二章 泾源邻县固原、平凉、华亭、隆德回民起义概况 29
第一节 固原概况 29
一 穆生华一占固原城 29
二 孙玉宝二占固原城 31
三 杨达娃子三占固原城 32
四 对固原回民的围剿及安插 33
第二节 平凉概况 34
第三节 华亭概况 37
第四节 隆德概况 39
第三章 陕西回民起义十八大营首领被安插与泾源回族源流 45
第一节 蓝明泰起义及安插 45
第二节 赫明堂起义及安插 46
第三节 禹得彦起义及安插 53
第四节 陈林起义及安插 73
第五节 于彦禄起义及安插 85
第六节 阎兴春起义及安插 92
第七节 马振刚等人的起义及安插 96
第四章 清代末期在县境对回族的“善后安置” 102
第一节 左宗棠的“善后”政策及安插原则 102
第二节 在化平的安置情况 104
第三节 设置化平直隶厅 106
一 史书对化平川直隶厅设置的记载 106
二 化平直隶厅疆域 107
三 化平直隶厅机构设置及规模 108
第四节 安插时泾源现状 109
第五节 回族安插到泾源后的村名 113
一 香水里所辖15村村名及姓氏来历 113
二 化临里所辖17村村名及姓氏来历 115
三 圣谕里所辖12村村名及姓氏来历 117
四 白面里所辖15村村名及姓氏来历 119
五 禹得彦部属十二堡各村 121
六 县境几个代表性村名的来历 123
七 县境内尚未编入四里的村子 124
第六节 县境老人对回民起义及安插的记忆 126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泾源回族 141
第一节 民国初期化平县社会经济状况 141
一 民国初年县境社会经济 141
二 1935年~1945年县境社会经济 146
三 民国年间自然灾害 149
四 民国年间教育概况 150
第二节 民国年间县境人口及村镇建制 151
一 人口 151
二 村镇建制及区划 153
三 堡寨哨所 154
第三节 民国年间县境官职称谓 154
一 通判、知事、县长 154
二 国民党化平县党部及其他机构 155
三 国民党县政府机构 156
四 国民党化平县基层组织 157
第四节 民国年间的几场战事 159
一 海固起义在化平 159
二 民国年间的匪患 160
三 老龙潭战斗 163
四 县境解放过程 164
第五节 民国年间县境有影响的事件 165
一 堡子山建八卦楼 165
二 民国十八年大年馑 166
三 《化平县志》石印出版 169
四 保甲制度 170
五 新生活运动 172
六 党团合并 173
七 信用合作社 175
八 农会活动 176
第六章 1949年以来的泾源回族 179
第一节 1949年~1966年间的县境回族 179
一 剿匪反霸 179
二 土地改革 182
三 泾源回族自治区的成立 185
四 互助合作化运动 187
五 除“四害”讲卫生运动 190
六 大炼钢铁 192
七 人民公社化与吃食堂 194
八 坊寺合并与拆寺焚经 197
九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02
十 这一时期县境社会经济 206
第二节 1966年~1976年间的县境回族 215
一 概述 215
二 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 221
三 强迫回民养猪 225
四 破“四旧” 228
五 早请示晚汇报 230
六 农业学大寨 231
七 挖战备洞 233
八 乡村更名 235
九 “文革”十大案件 236
十 评审“四类”分子 236
十一 “文革”时期县境社会经济 239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县境回族 247
一 概述 247
二 为“地富反坏右”分子摘帽 249
三 包产到户 251
四 开放清真寺 254
五 吊庄移民 255
六 培养民族人才 261
七 改革开放以来县境社会经济 263
第七章 泾源回族的民族经济 272
第一节 农业与农村经济 272
一 回族迁徙前的农业与农村经济 272
二 回族迁徙后的农业与农村经济 274
第二节 手工业与民间技艺 278
第三节 商业经济 279
一 县境回族经商回顾 279
二 县境回族经商特点 281
第四节 清真饮食业 284
一 县境回族的传统饮食 284
二 清真饮食的开发 288
第八章 泾源回族的文化教育 291
第一节 伊斯兰教经堂教育 291
一 经堂教育简况 291
二 县境经堂教育的历史及成就 292
第二节 正规教育 294
一 早期教育 294
二 当代教育 299
三 教师状况 304
四 教育经费 305
五 历届录取及毕业学生 306
六 教育管理机构及历任负责人 308
第三节 文化艺术活动 310
一 文化活动概述 311
二 当代文化活动 313
三 民间文化活动 315
四 民间传统文化技艺 321
五 历代文化著述及成果 325
六 当代文化人物 333
第四节 文学创作 335
一 回族入居前的文学创作 335
二 民国年间的文学创作 339
三 当代文学创作 342
四 当代县境作家简介 345
五 文学著作 346
第九章 泾源回族的宗教信仰 352
第一节 宗教与信仰 352
一 六大信仰 352
二 五大功修 353
第二节 教派与源流 355
一 老格迪目派 355
二 伊赫瓦尼派 357
三 哲赫忍耶门宦 359
四 虎夫耶门宦 359
第三节 遍布县境乡间的清真寺 361
一 清真寺历史及其作用 361
二 县境清真寺概况 366
三 县境早期著名清真寺 368
四 县境清真寺匾额楹联 376
第十章 泾源回族的风俗习惯 378
第一节 泾源回族姓氏及溯源 378
一 回族姓氏溯源 378
二 县境回族姓氏类别及分布 380
三 县境回族主要姓氏来源 381
第二节 县境回族主要习俗 382
一 取名习俗 382
二 待客习俗 384
三 割礼习俗 385
四 饮食习俗 385
五 婚姻习俗 386
六 丧葬习俗 388
七 居住习俗 390
八 服饰习俗 392
九 卫生习俗 393
十 禁忌习俗 393
十一 表话习俗 394
第三节 泾源回族的节庆及习俗 395
一 开斋节习俗 395
二 古尔邦节习俗 397
三 圣纪节习俗 399
四 阿舒拉节习俗 400
五 法图麦节习俗 401
六 盖德尔夜习俗 402
第十一章 泾源回族的迁徙与流动 404
第一节 清同治年间的迁徙 404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迁徙与流动 406
一 因抓兵要款而迁徙 407
二 因躲避匪乱而出逃 408
三 因逃荒要饭而流动 408
四 因商业经营而外迁 409
五 因招亲外地、家庭不睦等原因造成的迁徙流动 409
第三节 当代县境回族人口的迁徙流动 410
一 历次政治运动因家庭出身和高成分而迁徙 410
二 天灾人祸造成生活困难而迁徙 410
三 国家有组织地移民搬迁 411
四 因婚嫁招亲而迁徙 412
五 因考学、工作调动而流动 413
六 外地迁入县境者 414
第十二章 泾源回族历代杰出人物 418
第一节 政治人物 418
第二节 教育文化界人物 447
第三节 宗教人物 464
第四节 其他人物 503
附录 515
一 泾源回族历史大事记 515
二 泾源回族之最 525
三 泾源回族教育50年&马三保 530
四 回族迁居泾源130周年纪&丁明俊 535
五 20世纪50年代西北大学历史系在泾源就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的一次调查活动&拜学英 542
附记:一段值得记述的题外话&拜学英 554
六 左宗棠平回纪略 558
七 陕西回教概况&马光启 561
八 总督左宗棠奏勘明分拔化平厅辖境疏 566
九 左文襄公 归儒书院碑记 568
十 在流放的土地上——一个回族聚居县的沧桑百年&拜学英 569
十一 泾源县历任县委书记 578
泾源县历任县长 579
泾源县历任人大主任 580
泾源县历任政协主席 580
十二 曾在泾源县工作过的当地副处级人员 581
十三 县境曾在和正在外地工作的副处级以上人员 583
十四 曾在泾源县工作过的外地副处级人员 587
参阅书目 589
后记 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