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警惕社会之霾 维护社会安全 1
一 何为社会风险? 4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洞见和应对 8
三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风险社会 10
四 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实证调查 13
五 形形色色的社会风险外壳 14
六 社会风险如何化解 18
第一章 社会风险的理论构想 21
第一节 社会风险的概念界定 23
一 社会风险的定义 23
二 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的联系与区别 26
第二节 社会风险的概念构成 28
一 社会风险源:社会矛盾 28
二 社会风险外壳:风险的征兆 34
三 社会风险熵:风险程度 37
四 社会风险结果:社会稳定或社会危机 40
第三节 社会风险的基本特征和反应机理 44
一 客观不确定性 44
二 复合累积性 45
三 社会风险的动态反应机理 47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矛盾及其风险的洞察 5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矛盾的剖析 53
一 社会矛盾与人类实践相伴而生 53
二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 57
三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60
四 “三大差别”是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 63
五 苏联的社会矛盾 6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风险的洞见 70
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背后的风险逻辑 70
二 资本隐藏的社会风险 72
三 异化带来的社会风险 74
四 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风险与苏联解体 8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化解矛盾和风险的预见 85
一 化解社会矛盾和风险的路径和方法 85
二 社会矛盾和风险解决的终极向往 88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风险的思考与应对 93
第一节 两类矛盾与以阶级斗争为纲 95
一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95
二 以阶级斗争为纲,错估社会风险 98
第二节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 100
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是死路一条 100
二 改革开放有风险,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101
三 准备好对策,即使出现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 103
第三节 拒腐防变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7
一 苏东剧变与西方“和平演变”战略诱发国内政治风波 108
二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历史性课题 111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抵御风险的思想武器 113
第四节 改革发展中的风险与科学发展观 115
一 改革发展面临的风险世所罕见 116
二 面对“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居安思危,不惧任何风险 118
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化解发展风险 119
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沉着应对社会风险 120
第五节 底线思维与战略定力 121
一 底线思维的本质 122
二 战略定力的理论内涵 125
三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守住的四条底线 126
四 国家治理中底线思维的实践运用 132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风险社会 135
第一节 西方风险理论批判 137
一 西方风险理论的主要流派 137
二 西方风险理论的内在局限 147
三 西方风险理论的局限源于历史唯物主义缺场 151
第二节 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153
一 风险的普遍性与风险社会的特殊性 154
二 科技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风险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是风险社会的根源 156
三 风险社会是成熟资本主义的特有表现 160
四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全球化时代是风险社会存在的历史条件 162
五 阶级斗争及其利益分裂是风险社会的社会动因 163
六 风险社会何时消退? 165
第五章 中国社会矛盾与社会风险的实证调查 169
第一节 社会矛盾的社会认知 171
一 当前的社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但总体可控 171
二 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是当前主要社会矛盾 172
三 社会矛盾多点呈现,腐败问题最受关注 173
四 利益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是社会矛盾的最主要原因 175
五 社会成员对社会矛盾的治理有更高期望 176
第二节 社会风险的社会认知 177
一 政府公信力下降和权力缺少有效监督或是最大社会风险 178
二 社会风险熵呈放大趋势 179
三 应对社会矛盾与社会风险当多策并举 187
第三节 分类视阈中的社会风险评价 188
一 社会风险的认知与政治面目的相关性分析 189
二 社会风险的认知与收入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190
三 社会风险的认知与教育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191
四 社会风险的认知与阶层群体的相关性分析 192
五 社会风险的认知与(城乡)区域的相关性分析 194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社会风险源探析 196
一 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根源 196
二 全球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影响 198
三 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利益调整与贫富差距 201
四 工业社会的风险转移 205
五 经济独眼中的维稳误区 207
第六章 社会风险的社会外壳 211
第一节 社会断裂与社会冲撞 213
一 社会断裂 213
二 社会冲撞 216
第二节 社会堰塞湖与“奴族”的暴戾之气 220
一 社会堰塞湖 220
二 “奴族”的暴戾之气 222
第三节 改革“内轮差”与公共服务的短腿 224
一 改革“内轮差” 224
二 公共服务的短腿 227
第四节 “数字鸿沟”背后的社会排斥 229
一 “数字鸿沟” 229
二 社会排斥 231
第七章 社会风险的政治外壳 235
第一节 “缟色腐败” 237
一 “缟色腐败”的内涵 237
二 “缟色腐败”的表现 240
三 “缟色腐败”的危害 243
第二节 民主法治的形式化 243
一 民主的形式主义倾向 244
二 法制完备,法治不足 252
第三节 政绩考核的两难 260
一 “GDP崇拜”与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 261
二 破解GDP崇拜的隐忧与出路 266
第四节 暴力恐怖的阴影 268
一 暴力恐怖主义的基本特征 268
二 暴力恐怖事件蔓延的复杂原因 270
第八章 社会风险的经济外壳 273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陷阱 275
一 新自由主义的风险实质 275
二 新自由主义的风险后果 277
三 世界工厂 282
四 “莞式发展” 283
第二节 城市化的隐痛 285
一 “迈达斯灾祸” 285
二 “伪”城市化 290
三 城乡差距 293
第九章 社会风险的文化外壳 295
第一节 价值共识缺失 297
一 信仰真空 297
二 道德滑坡 299
三 “普世价值”风险 300
四 意识形态淡化论 302
第二节 诚信缺失 305
一 “老不信”现象 305
二 “老不信”现象的症结 309
三 “塔西佗陷阱” 311
四 警惕“谣翻中国” 315
第三节 社会焦虑症 316
一 社会焦虑症的病源 317
二 社会焦虑症的具体诱因 320
三 社会焦虑的四种类型 322
四 知识分子的深层焦虑 325
第四节 指尖上的话语权革命 327
一 话语权革命的内在逻辑 327
二 话语权革命中的舆论斗争 330
第十章 化解社会风险的形而上思考 333
第一节 认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安全观 335
一 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安全观的根本宗旨 335
二 社会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安全观的价值内核 337
三 动态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安全观的基本特征 341
四 民主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安全观的重要内容 343
第二节 方法论:辩证法 347
一 “五位一体”的辩证法 348
二 “做蛋糕”和“分蛋糕”的辩证法 354
三 “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辩证法 357
四 “鱼”和“水”的辩证法 359
五 预防与治理的辩证法 361
六 风险与机遇的辩证法 362
第三节 价值论:共识、共享、共富 363
一 共识——化解社会风险的价值前提 363
二 共享——化解社会风险的价值方式 367
三 共富——化解社会风险的价值原则 369
第十一章 化解社会风险的形而下策略 373
第一节 化解社会风险的三根战略支柱 375
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风险社会说“不” 375
二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 378
三 打造温暖型改革,提升人民福祉 380
第二节 完善四大机制,化解社会风险 382
一 建立系统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 383
二 培育开放畅通的社会流动机制 384
三 构建完善有效的社会安全阀机制 387
四 探索大数据时代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 392
参考文献 397
后记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