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菱窠,怎样的一个“巢”? 4
穿过浮华,一片川西式园林尽收眼底 4
这里暄嚣全无,俨然可以随意忘却的一个隐者 7
走近“菱窠”,走进李劼人笔下的人物内心 13
隐居“菱窠”,李劼人为何要“躲进小楼” 18
“家”字辈的李劼人,大半生没有一个真正的家 23
“劼人暂藏于菱窠”,一枚闲章的闲与不闲 31
第二章 成都,李劼人一生手不释卷的《圣经》 40
李劼人举手投足,其骨子里都是成都的味道 40
《大波》似一座高峰,切断了李劼人的攀登路线 43
李劼人一生的文学梦都与清贫相依相偎 53
“文学梦”和“孔方兄”无情地透支着李劼人的青春 56
好友舒新城成了李劼人生命中的“救世主” 64
“大河三部曲”成就了壮年时期的李劼人 69
第三章 文学路上,李劼人多种角色负重前行 78
廉颇老矣,发出“最便宜产品是文章”之叹 78
生命倒计时,画出一个巨大的“!” 82
作家与市长,是耶非耶? 85
《大波》憾为中国文学“断臂的维纳斯” 88
市长与作家,祸兮福兮? 93
世界,何时破解“李劼人难题”? 96
第四章 如椽巨笔下的川菜活色生香 104
李劼人的文字,就是“菜谱中的菜谱” 104
成都人的味觉,多半寄托在各种小吃身上 112
成都人吃的精髓就在“苍蝇馆子” 117
“回锅肉”是四川人灵魂与味觉的原乡 120
“麻婆豆腐”的舞台就是川菜的舞台 127
第五章 特殊年代“李劼人式”的美食哲学 132
“小雅轩”堪称李劼人生命中的重要驿站 132
烹饪美厨和烹饪文字都讲究“本味主义” 138
困难年月,文人雅聚之经典趣闻 147
李劼人对“猪”和“猪肉”的“研究”入木三分 154
第六章 一幅浩渺的“成都清明上河图” 168
油画般的老成都就这样『活起来了』 168
学者般考究推出『成都信史』 173
李劼人就是用平民视角讲述历史的『荷马』 178
茶馆是外地人看成都的一个绝佳窗口 184
麻将文化是成都人精神面貌的一个载体 190
李劼人,将自己融进成都的骨子里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