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西方德性思想的审视与反思 1
一、西方德性思想的界定 2
(一)德性现象、德性问题与德性思想 2
(二)概念辨析:德性思想、德性伦理学、德性论 5
(三)西方德性思想的内涵及其涵盖范围 7
二、西方德性思想的历史演进和基本特征 11
(一)西方德性思想与西方历史文化 12
(二)西方德性思想的源起 15
(三)西方德性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 17
(四)西方德性思想的基本特征 21
三、西方思想家聚焦的主要德性问题 24
(一)幸福的含义及其实现途径问题 24
(二)“好生活”及其与幸福的关系问题 25
(三)实践智慧及其与好生活(幸福)的关系问题 27
(四)德性的内涵、类型及其统一性问题 27
(五)德性的目的问题,特别是德性与幸福或好生活的关系问题 28
(六)德性与知识及智慧的关系问题 28
(七)德性与理性(理智)、情感、意志的关系问题 28
(八)德性与行为正当性的关系问题 29
(九)道德规范的合理性问题 29
(十)德性的可教性问题 30
(十一)德性与社会及其公正的关系问题 30
(十二)德性的性别差异问题 31
(十三)“好社会”或理想社会问题 31
(十四)政治制度或政府形式问题 32
(十五)法律与权力的关系问题 33
四、西方思想家关注的重要德目及其基本含义 33
(一)智慧/明慎 34
(二)勇敢/刚毅 35
(三)节制 36
(四)公正 36
(五)友爱/关爱/关怀 38
(六)信仰 39
(七)希望 39
(八)爱/仁爱 40
(九)仁慈/慈善 40
(十)宽容 42
(十一)同情/同感/共感 42
(十二)博爱 43
(十三)知识/科技 44
(十四)市场 44
(十五)自由 45
(十六)平等 46
(十七)民主 48
(十八)法治 49
五、西方德性思想的评价及本书的主要特点 50
(一)西方德性思想的学术贡献和实践意义 51
(二)西方德性思想的经验和局限 56
(三)西方德性思想的启示 59
(四)本书的主旨及结构安排 64
第一章 西方古代德性传统及其哲学反思 66
一、西方古代德性传统的三源泉及其交汇 66
(一)古希腊德性传统 66
(二)古罗马德性传统 72
(三)古希伯来德性传统 76
(四)基督教及其教会德性传统 80
二、西方古代思想家对德性问题的探索 87
(一)古希腊罗马哲学家对德性问题的反思及其成就 87
(二)教父哲学家对神学德性的阐释 91
(三)经院哲学家对德性问题的神学阐释 94
三、西方古典德性思想传统与西方古代德性传统 102
(一)西方古典德性思想传统的形成演进过程 102
(二)西方古典德性思想传统的主要特点 105
(三)西方古代德性状况与西方古典德性思想的互动关系 110
四、西方古典德性思想的价值和影响 113
(一)西方古典德性思想的地位和遗产 113
(二)西方古典德性思想的后世影响 116
(三)西方古典德性思想的当代启示 118
第二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普罗提诺的德性论 122
一、从对幸福的关注到对德性的探索 123
(一)寻求万物的终极原因:善 124
(二)“好生活”的理想 127
(三)幸福与德性同一 132
二、德性在于智慧 135
(一)智慧与“认识你自己” 135
(二)德性是智慧 138
(三)“德性是知识”而非“德性即知识” 141
(四)“作恶由于无知”与“无人自愿作恶” 144
三、德性的构成及其普遍性和统一性 146
(一)勇敢、节制、友爱、虔敬 146
(二)爱 151
(三)“四主德” 158
(四)“诸德为一” 162
四、德性何以可能 165
(一)“线喻”“洞喻”与“日喻” 165
(二)德性的可教性问题 168
(三)“接生术”与“回忆说”“哲学王” 170
五、理想国 174
(一)理想国家的总体特征 175
(二)政治制度 180
(三)法律与法治 185
(四)教育:理想国实现的主要途径 188
六、走向超凡脱俗的灵魂净化 190
(一)普罗提诺对柏拉图的改造 191
(二)“太一”与“满溢” 194
(三)“像神”即幸福 197
(四)有德性才能“像神” 202
(五)净化德性的两个层次 204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 209
一、德性伦理学的形成、结构及其地位 210
(一)对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扬弃与超越 210
(二)幸福、德性、实践智慧范畴与德性伦理学 215
(三)德性伦理学的学科定位 217
二、幸福主义目的论 221
(一)善、至善与幸福 221
(二)幸福与德性 225
(三)完善幸福与思辨活动 229
(四)快乐及其与幸福、德性的关系 232
三、对德性的自然主义阐释 237
(一)灵魂的结构与德性的划分 237
(二)人的功能与道德德性 240
(三)中庸原则 242
(四)道德德性与自愿、选择及行为 246
四、道德德性的德目 249
(一)勇敢、节制及其他具体德性 250
(二)公正 253
五、实践智慧 258
(一)灵魂的五种能力:技术、科学、实践智慧、智慧和理智 258
(二)实践智慧与道德德性的关系 263
(三)自制与不自制 265
六、友爱 268
(一)友爱的意义 268
(二)基于平等的三种友爱 270
(三)从属关系的友爱 272
(四)友爱的实质 273
(五)友爱的其他问题 275
七、公民与国家 277
(一)人是不平等的政治动物 277
(二)城邦与公民 281
(三)政体类型 284
(四)理想的城邦 290
八、做德性之人与过幸福生活 296
(一)做德性之人 296
(二)在践行德性中获得德性 300
第四章 伊壁鸠鲁派与斯多亚派的德性论 305
一、伊壁鸠鲁的灵魂快乐主义德性论 307
(一)幸福即快乐 307
(二)欲望的类型及其与快乐的关系 312
(三)德性:实现快乐的工具 315
(四)公正和友谊 318
二、芝诺、克律西波的极端理性主义德性论 320
(一)与昔尼克派的关系 321
(二)自然、理性与激情 324
(三)合乎自然地生活 327
(四)只有德性才是善 330
(五)“智慧之人”与“世界城邦” 334
三、西塞罗的德性思想 337
(一)对伊壁鸠鲁派和早期斯多亚派的批评 338
(二)道德善、德性与幸福生活 343
(三)自然法 349
(四)基于德性的责任 352
(五)友谊 357
四、塞涅卡的德性论 362
(一)幸福在于心灵宁静与精神昂扬 362
(二)德性的完满性 366
(三)“好人”理想人格 370
(四)智慧之人的坚强 373
(五)仁慈与恩惠 378
五、爱比克泰德的德性论 382
(一)追求与自然和谐一致 383
(二)善恶取决于意愿 386
(三)做权能内的事情 389
(四)通往自由之路 393
(五)承担世界公民的责任 398
六、马可·奥勒留的德性伦理思想 400
(一)寻求心灵安宁 401
(二)遵从理性本性 407
(三)履行做人职责 410
(四)陶冶德性品质 414
第五章 斐洛、奥古斯丁的德性论 419
一、斐洛对希伯来《圣经》德性思想的阐发 419
(一)对希伯来《圣经》人物品质的阐释 421
(二)律法与公正 427
(三)勇敢、仁爱、悔改与高贵 434
(四)自由与奴役 439
二、奥古斯丁对基督教德性思想的系统构建 443
(一)“三位一体”的上帝观 445
(二)意志自由与犯罪 452
(三)上帝的恩典 460
(四)善、恶、德性 470
(五)神学德性:信仰、希望、爱 481
(六)幸福生活 491
(七)走向上帝之城 498
第六章 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德性伦理学 507
一、基督教神学德性伦理学的建构 510
(一)与奥古斯丁和亚里士多德 510
(二)神学德性伦理学的结构 516
二、上帝与人 518
(一)上帝的存在、性质、形象和位格 518
(二)创造物及人的本性 529
(三)目的与善恶 536
三、人生目的、行为与激情 543
(一)幸福:人的最后目的 543
(二)人性行为 551
(三)激情 555
四、德性 561
(一)习惯与德性的本质 561
(二)德性的类型 566
(三)德性的原因和性质 574
(四)德性与圣礼、至福和圣果 582
(五)恶的习惯:恶性与罪 588
五、神学德性 593
(一)信仰 594
(二)希望 600
(三)仁爱 602
六、主要德性(主德) 611
(一)明慎 612
(二)公正 616
(三)刚毅 626
(四)节制 630
七、法 633
(一)法的本质、类型与效果 633
(二)永恒法 635
(三)本性法(自然法) 637
(四)人类法 639
(五)上帝法 643
八、恩典与生活状态 646
(一)恩典 647
(二)生活状态 651
九、君主政治 656
(一)政治统治的必要性及其类型 656
(二)作为理想政体的君主政治 659
(三)君主的责任与报偿 663
(四)王权与教权 668
参考文献 670
人名术语索引 679
后记 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