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2
第二节 文献探讨 6
一、《庄子》思想研究 6
(一)专著论述 6
(二)学位、期刊论文 8
二、《列子》思想研究 12
(一)专著论述 12
(二)学位、期刊论文 15
三、《庄》《列》思想研究 21
(一)专著论述 21
(二)学位、期刊论文 22
四、笔者硕士论文 23
(一)研究与成果 23
(二)检讨与改进 24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架构 25
一、研究方法 25
(一)比较法 25
(二)归纳法 26
(三)历史研究法 27
(四)诠释学研究法 28
二、研究架构 29
第二章《庄》《列》的时代背景 33
第一节政治因素 34
第二节 经济因素 36
第三节 社会因素 39
一、教育普及 41
二、士的活跃 42
三、百家争鸣 44
第三章 庄列其人其书 47
第一节 庄列其人 47
一、庄子其人 47
(一)庄子的生平事迹 47
(二)庄子的生卒年代 51
二、列子其人 53
(一)列子是虚构人物 53
(二)列子是确有其人 54
第二节《庄》《列》其书 63
一、《庄子》其书 64
(一)版本问题 64
(二)体例问题 65
(三)作者问题 67
二、《列子》其书 70
(一)成书过程 70
(二)真伪问题 72
(三)作者问题 80
第四章 自然哲学 85
第一节《庄子》自然哲学 85
一、道为本根 87
二、道为遍存 89
三、道不可言 90
四、道法自然 95
第二节《列子》自然哲学 97
一、宇宙本体 97
(一)道的意义 98
(二)道的特性 99
二、宇宙演化 101
第三节《庄》《列》自然哲学比较 107
一、道的特性 107
(一)道实存无为 107
(二)道无所不在 109
二、生化原理 110
三、宇宙时空 115
第五章 人生哲学 123
第一节 人生观 123
一、《庄子》人生观 124
(一)齐一物我 124
(二)理想人格 130
(三)体道方法 137
(四)得道者的形象 145
二、《列子》人生观 147
(一)虚静 147
(二)守柔 148
(三)齐物 152
(四)觉梦不辨 155
(五)体道方法 160
三、《庄》《列》人生观比较 173
(一)体道方法 174
(二)理想人格 188
(三)人生如梦 190
第二节 生死观 194
一、《庄子》生死观 196
(一)生死迷思 196
(二)生死物化 198
(三)生死一体 203
(四)安时处顺 209
二、《列子》生死观 213
(一)生命历程 213
(二)生死幻化 215
(三)顺任生死 216
(四)自生自化 221
三、《庄》《列》生死观比较 223
(一)生命演化 224
(二)天地委形 225
(三)死生气化 231
(四)万物皆化 237
第三节 认识论 240
一、《庄子》认识论 240
(一)是非难定 241
(二)认知有限 244
(三)语言问题 247
二、《列子》认识论 250
(一)是非无别 250
(二)言意关系 254
三、《庄》《列》认识论比较 256
(一)泯除差异 256
(二)言论平等 260
(三)名实难符 261
(四)肯定真知 267
第四节 命观 274
一、《庄子》命观 274
二、《列子》命观 281
三、《庄》《列》命观比较 289
下册 295
第六章 处世哲学 295
第一节 政治观 295
一、《庄子》政治观 296
(一)舍弃仁义圣智 296
(二)保持本性自然 300
(三)施行无为而治 304
(四)内圣外王之道 307
二、《列子》政治观 310
三、《庄》《列》政治观比较 317
(一)顺性自然 317
(二)去除仁义 321
(三)无为之治 322
第二节 处世之道 324
一、《庄子》处世之道 324
(一)顺任自然 325
(二)无用之用 326
(三)虚己游世 330
(四)若即若离 331
二、《列子》处世之道 334
(一)持后处先 334
(二)投隙抵时 336
三、《庄》《列》处世之道比较 338
第三节 理想社会 346
一、《庄子》理想社会 346
二、《列子》理想社会 350
三、《庄》《列》理想社会比较 352
第七章 艺术思想 357
第一节 神话的表现形式 357
一、《庄子》神话 359
(一)鲲鹏 359
(二)浑沌 360
(三)姑射神人 362
(四)海神河神 364
(五)黄帝玄珠 367
(六)得道之神 369
二、《列子》神话 371
(一)女娲补天 371
(二)夸父逐日 373
(三)愚公移山 377
三、《庄》《列》神话比较 378
(一)理想国度 379
(二)崑仑道境 382
(三)海外岛屿 384
第二节 寓言的表现形式 386
一、细緻传神的描写 388
二、夸张动人的笔法 390
三、批判现实的精神 393
(一)批判社会现实 393
(二)批判统治者 395
四、鲜明形象的创造 398
(一)书中的各种形象 398
(二)书中的庄列形象 401
(三)书中的孔子形象 408
五、科学思想的启发 410
(一)奥秘的天文探索 410
(二)高超的工艺技巧 412
(三)丰富的自然万象 414
六、语言运用的特色 417
第八章 《庄》《列》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423
第一节 精神意志 423
第二节 艺术创作 427
一、忘的功夫 427
二、以技进道 429
第三节 汉赋文体 432
第四节 万物平等 436
第九章 结论 441
参考书目 447
附录一《庄子》思想研究 461
附录二《庄子》与《列子》寓言互见篇章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