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1
一 问题的提出 1
二 研究现状 4
第二节 概念及研究范围 6
一 概念的界定 6
二 研究范围 9
第二章 孙中山著作的神圣化 10
第一节 孙中山形象的演变 10
一 “逆首”、“孙汶”与“孙大炮” 10
二 “中山”与“国父” 13
第二节 “圣经”地位的确立 16
一 恭诵总理遗嘱 16
二 胡适与孙中山著作 27
第三节 群体化与时代化的孙中山思想 33
一 从个人思想到党义 34
二 从党义到意识形态 39
第三章 孙中山著作的学术化 42
第一节 初期的党义研究会 43
一 党义研究会的成立 43
二 党义研究会的成果 50
第二节 研究工作的全面开展 54
一 国民党的重视 54
二 学术团体的建立 60
第三节 孙中山著作的研究成果 70
一 主义学术化 70
二 主义学术化成果 80
第四章 孙中山著作的教育植入 90
第一节 从党化教育到三民主义教育 91
一 党化教育的缘起 91
二 党化教育在广东 94
三 教育方针的确立 97
第二节 课程的设置与教科书的编审 101
一 课程的设置 101
二 教科书的编纂 108
三 教科书的审查 117
第三节 课堂教学的实施 125
一 课堂教学的开展 125
二 课堂教学的效果 133
第五章 孙中山著作的宣传渠道 144
第一节 孙中山著作的传播主体 144
一 孙中山对其学说的宣传 144
二 国民党政要对孙中山学说的宣传 147
三 基层国民党党员对孙中山学说的宣传 151
四 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宣传 154
五 国际友人对三民主义的宣传 156
第二节 孙中山著作的传播方式 157
一 建立宣传机构,培养宣传人才 158
二 宣传书刊的编印 159
三 传单的散发 164
四 宣传品的审查 168
五 演讲宣传 171
六 社会教育宣传 177
七 叛变人员现身说法 186
八 艺术宣传 188
九 读书运动 190
第三节 宣传工作的弊端 193
一 宣传经费的短缺 193
二 宣传工作的缺陷 197
三 宣传技能的低劣 203
四 宣传渠道的阻塞 206
结语 211
参考文献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