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入门的几个基本问题 1
一、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2
二、教育社会学对于不同学习者有何价值? 5
三、教育社会学家关心什么?他们研究什么? 9
四、教育社会学家怎样开展研究? 14
五、结语 17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 21
引言 21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1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属性 25
三、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 29
第三章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 36
引言 36
一、定量研究的逻辑与方法 36
二、质性研究方法 46
三、混合方法研究 55
四、小结 57
第四章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 60
引言 60
一、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初期形成的两条途径 61
二、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化及其发展阶段 65
三、“新兴”教育社会学的确立与多元化取向 67
四、教育危机时代的教育社会学 70
五、社会学微观革命与新教育社会学的崛起 74
六、当代社会学趋势与教育社会学的综合 78
第五章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取向 84
引言 84
一、教育社会学的功能取向 86
二、教育社会学的冲突取向 92
三、教育社会学的解释学取向 96
四、对教育社会学三种理论取向的判读 102
五、结语: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最近趋势 107
第六章 教育社会学理论与现代性 113
引言 113
一、现代性:教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与核心主题 114
二、后现代性:教育社会学核心主题的延伸与反思 117
三、全球性:教育社会学核心主题的扩展与强化 122
四、结语:寻找全球性话语 127
第七章 现代性反思与教育社会学研究 131
引言 131
一、“现代性”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与逻辑起点 132
二、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源于对现代性的反思与重构 137
三、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转向与“反”事实研究的兴起 142
四、教育社会学研究并不能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146
五、结论与思考 149
第八章 从研究问题看教育社会学的话语实践与解说体系 154
引言 154
一、社会学的问题 154
二、社会学中的教育问题 158
三、教育中的社会学问题 162
四、结语 167
第九章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171
引言 171
一、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论 172
二、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地位与功能问题 175
三、中层理论对教育与社会变迁关系的分析框架 179
四、结语:教育的作用是有条件的 183
第十章 教育与社会分层 187
引言 187
一、为什么会产生社会分层? 188
二、教育获得与教育分层 192
三、家庭环境与教育不平等 196
四、“择校”与“学区房” 204
五、社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 207
六、小结 212
第十一章 人口流动与教育 215
引言 215
一、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216
二、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220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25
第十二章 学校教育制度的社会学分析——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学的取向 232
引言 232
一、学校教育制度:民主神话的背后 234
二、学校教育功能:文化和社会再生产 237
三、反学校文化现象:冲突中的平衡 240
四、仪式与神话的双向建构:平衡中的冲突 243
五、结语:殊途同归——制度分析 246
第十三章 从现代性的视角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兼论“多元文化教育意识三态说” 250
引言 250
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 252
二、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实践的局限与困境 256
三、从意识三态观中把握多元文化教育 260
四、代结论:关于“多元文化教育意识三态说”之说明 271
第十四章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275
引言 275
一、历史文献及历程回顾 276
二、体制改革为何总是处在两难之中 279
三、只有解决两难困境,才能再谈改革 282
四、结语 284
第十五章 政府、市场、大学三角关系研究 290
引言 290
一、大学与政府:线性关系下的运作逻辑 291
二、政府、市场、大学:三角协调还是线性推拉? 294
三、政府与市场:谁在决定着大学教育的主流话语 297
四、小结 301
第十六章 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变革动因分析 304
引言 304
一、社会学范式与教育变革动因分析的理论建构 305
二、社会学范式与教育变革内在动因的分析层次 309
三、社会学范式与教育变革外在动因的分析层次 313
四、结语:多元化的人文取向 317
第十七章 教育知识社会学:本土化的思考与建构 319
引言 319
一、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教育现代化运动 320
二、黄炎培与职业教育思潮 328
三、晏阳初与乡村教育运动 334
四、梁漱溟与乡村教育运动 346
2000年以来教育社会学主要出版物 359
后记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