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4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
四 研究重点与研究创新 15
五 研究难点、不足与研究展望 16
第一章 劳动价值论论战的观点评析 18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论战的历史回顾 18
一 国外关于劳动价值论论战的历史回顾 19
二 国内关于劳动价值论讨论的历史回顾 23
第二节 国外劳动价值论论战的主要观点及其评析 27
一 关于劳动价值论本身的意义 27
二 关于价值创造源泉的问题 30
三 关于劳动还原的问题 31
四 关于价值转形的问题 33
第三节 国内劳动价值论讨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评析 34
一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之争 35
二 劳动是否价值创造唯一源泉 35
三 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界定 38
四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核存在偏颇 39
五 劳动价值论历史局限性的观点 40
第四节 国内外劳动价值论论争的现实启迪 41
一 坚持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42
二 理解与反思的辩证关系 42
三 整体与分篇的辩证关系 43
四 恪守与追问的辩证关系 43
第二章 劳动价值论时代化的提出 45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时代化的必然性源自马克思主义的四大品格 45
一 理论品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45
二 实践品格:直面现实改造现实 47
三 批判品格:勇于反思善于扬弃 48
四 开放品格:海纳百川永不自封 49
第二节 劳动价值论时代化的重要性源自其理论地位与实践价值 50
一 时代化与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地位 50
二 时代化与劳动价值论的实践价值 60
第三节 劳动价值论时代化的条件分析 62
一 劳动价值论本身是科学研究的成果 63
二 劳动价值论涉及的问题并没有消失 64
三 劳动价值论蕴含的精髓并没有过时 66
四 劳动价值论理论的意义并没有减弱 67
第四节 劳动价值论时代化的基本任务 68
一 尊重理论前提 68
二 回归理论真相 69
三 挖掘理论精髓 70
四 指出理论局限 70
五 丰富理论内涵 72
第三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进程 74
第一节 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 74
一 威廉·配第:劳动时间决定“自然价格” 74
二 亚当·斯密:既科学又庸俗的劳动价值论 75
三 大卫·李嘉图:资产阶级视野下劳动价值论的最高峰 77
第二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奠基与形成 79
一 恩格斯:从否定劳动价值论到肯定劳动价值论 79
二 马克思:从接近劳动价值论到科学发展劳动价值论 85
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古典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与继承 110
第三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核 115
一 学说前提的确立——商品二因素理论 115
二 理论的硬核——劳动二重性学说 116
三 价值本质的揭示——社会的生产关系 117
四 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的分析 118
五 对拜物教的批判 120
第四章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与现实挑战 123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挑战 123
一 要素价值论的挑战 123
二 效用价值论的挑战 125
三 均衡价值论的挑战 128
四 创新价值论的挑战 131
第二节 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挑战 133
一 劳动价值论在中国的演变 134
二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领域出现的新情况 141
三 社会主义社会分配领域出现的新问题 144
第五章 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内涵与启迪 15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论的新视野 154
一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划分的丰富化 154
二 科学对待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生产性与非生产性 168
三 科学理解多种劳动分工 173
四 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意义 177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论的新视野 178
一 厘清价值创造与分配的关系 178
二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82
三 正视收入分配影响因素的多元化 188
四 劳动价值论时代化与最终共富目标 194
第六章 推进劳动价值论时代化的思考 217
第一节 对劳动价值论的背景和历史贡献的思考 217
一 劳动价值论提出的背景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初期 218
二 劳动价值论为工人阶级命运的改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219
三 劳动价值论为资本主义剥削的揭示提供了利器 221
第二节 对劳动价值论理论价值分析的思考 223
一 劳动价值论发现了劳动二重性学说 223
二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224
三 劳动价值论彰显了物质劳动的基础地位 225
四 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指南 226
第三节 对推进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化分析的思考 228
一 重视研究劳动价值论所揭示的一般规律 228
二 重视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拓展和理论创新 229
三 重视研究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劳动的新特点 230
四 重视研究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分配的新动态 231
五 重视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和分配关系的优化 231
参考文献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