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第一编 宗教改革的前夜 5
第一章 教皇制度 7
第一节 它对普世最高权力的觊觎 7
第二节 世俗的最高权力 11
第三节 宗教的最高权力 13
第二章 政治形势 24
第一节 基督教世界的缩小 24
第二节 统一 25
第三节 英国 26
第四节 法国 28
第五节 西班牙 32
第六节 德国和意大利 35
第七节 意大利 37
第八节 德国 39
第三章 文艺复兴 46
第一节 由中世纪向近代世界过渡 46
第二节 文学艺术的复兴 49
第三节 文艺复兴与基督教的早期关系 51
第四节 共同命运兄弟会 54
第五节 德国的大学、学校及学术概况 56
第六节 德国早期的人文主义者 61
第七节 城市中的人文主义者团体 64
第八节 大学里的人文主义 66
第九节 罗伊希林 72
第十节 《鄙人书翰》 77
第十一节 乌尔里希·冯·胡滕 79
第四章 社会状况 84
第一节 城镇与贸易 84
第二节 地理发现和世界贸易的兴起 88
第三节 财富猛增和奢侈生活 90
第四节 农民的状况 93
第五节 早期的社会起义 98
第六节 汉斯·贝姆的宗教社会主义 103
第七节 “鞋会”起义 107
第八节 连续爆发起义的原因 110
第五章 宗教改革前数十年间家庭和公众的宗教生活 117
第一节 德国忠于罗马教会 117
第二节 传道 119
第三节 教会的节庆 121
第四节 家庭宗教生活 124
第五节 基于恐惧心理的宗教迷信 128
第六节 非教会宗教信仰 140
第七节 “兄弟会” 151
第六章 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 157
第一节 萨沃纳罗拉 157
第二节 约翰·柯列特 163
第三节 伊拉斯谟 171
第二编 宗教改革运动 191
第一章 赎罪券论战之初的路德 193
第一节 为什么路德是宗教改革运动的成功领袖 193
第二节 路德的青年时代和教育 196
第三节 爱尔福特修道院时期的路德 202
第四节 路德在维滕贝格的早年生活 208
第五节 路德早年教授的神学课 211
第六节 赎罪券贩子 216
第二章 从赎罪券论战到沃姆斯帝国议会 219
第一节 16世纪时赎罪券的理论与实践 219
第二节 路德的论纲 229
第三节 莱比锡辩论 236
第四节 三篇论纲 240
第五节 教皇诏书 249
第六节 路德是德国的代表 253
第三章 沃姆斯帝国议会 262
第一节 罗马教皇使节阿莱安德 262
第二节 德皇查理五世 265
第三节 在沃姆斯城 268
第四节 路德在沃姆斯 275
第五节 路德首次出席沃姆斯帝国议会 279
第六节 路德第二次出席帝国议会 285
第七节 议会会议 295
第八节 沃姆斯禁令 299
第九节 大众文学 302
第十节 路德教义的传播 307
第十一节 卡尔施塔特的安德烈·博登施泰因 312
第十二节 路德返回维滕贝格 317
第四章 从沃姆斯帝国议会到农民战争的结束 321
第一节 路德学说的继续传播 321
第二节 德国分裂的开始 326
第三节 农民战争 328
第四节 十二条款 332
第五节 起义被镇压 334
第六节 路德和农民战争 336
第七节 德国分裂成两个独立的阵营 338
第五章 从1526年的施拜耶尔帝国议会到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340
第一节 1526年的施拜耶尔帝国议会 340
第二节 抗议 345
第三节 路德和慈温利 347
第四节 马堡会谈 351
第五节 德皇在德国 358
第六节 1530年的奥格斯堡帝国议会 361
第七节 奥格斯堡告白 363
第八节 宗教改革运动被镇压 366
第九节 施马尔卡尔登同盟 371
第十节 黑森菲利普的重婚 378
第十一节 萨克森的莫里斯 381
第十二节 路德的逝世 382
第十三节 宗教战争 386
第十四节 奥格斯堡宗教妥协 387
第十五节 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392
第六章 路德派教会的组织 397
第七章 德国境外的路德派宗教改革 412
第八章 激励宗教改革的宗教原则 419
第一节 宗教改革并非产生于对基督教教义的批判 419
第二节 众信徒皆教士 429
第三节 因信称义 438
第四节 圣经 447
第五节 基督的位格 462
第六节 教会 475
大事年表 484
原著参考书目 512
索引 528
上卷译后记 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