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总论 1
第一章 农村社会与农村社会经济学 2
第一节 农村社会的概念 2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的兴起 3
第三节 农村社会经济学的范围 5
第四节 中国农村社会现状 7
第二编 人口基础 11
第二章 农村人口数量与分布 15
第一节 农村与都市的区划 15
一、村庄 16
二、市镇 18
三、城市 19
第二节 全国总户口与农户口 20
一、总户口 20
二、农户口 26
第三节 各省区农村人口数量 30
第四节 各省区农村人口密度 32
一、全国人口密度 33
二、耕地人口密度 37
第五节 结论 41
第三章 农村人口组合 44
第一节 性别 44
一、性别实况 44
二、性别比较 52
三、性别差异原因 54
四、高性比例对於社会的影响 56
第二节 年龄分配 58
一、五岁分组法 59
二、十岁分组法 61
三、少壮老分组法 63
四、牛氏分组法 64
第三节 婚姻状况 65
一、婚姻概况 65
二、结婚年龄 68
三、结婚率 74
第四节 结论 77
第四章 农村人口消长 79
第一节 生育率 79
一、普通生育率 79
二、已婚女子生育率 84
三、差别生育率 95
四、出生性比例 96
第二节 死亡率 99
一、普通死亡率 100
二、精密死亡率 106
三、婴儿死亡率 110
四、差别死亡率 115
第三节 自然增加率 116
第四节 生命指数 123
第五节 结论 126
第五章 农村人口迁徙 129
第一节 迁徙数量 130
第二节 迁徙原因 135
一、迁出原因 135
二、迁入原因 137
三、家庭迁徙原因 138
第三节 迁徙质量 140
一、迁徙年龄 140
二、迁徙性别 140
三、迁徙职业 141
第四节 迁徙方向 144
第五节 迁徙年限 146
第六节 结论 147
第三编 经济基础 151
第六章 自然环境 152
第一节 地势 152
第二节 土壤 155
第三节 气侯 160
第四节 结论 165
第七章 土地面积 167
第一节 土地总面积 167
第二节 已垦土地面积 170
第三节 未垦土地面积 184
第四节 可垦未垦土地面积 189
第五节 耕地面积增减趋势 193
第六节 结论 195
第八章 土地利用 198
第一节 土地利用的意义 198
第二节 农场大小 201
第三节 农场面积用途分配 203
第四节 农场布置 207
一、农场布置现状 208
二、田地分割弊害 210
三、田地分割原因 211
四、改革方案 212
第五节 农作物 213
一、主要作物种类 213
二、作物面积 217
三、作物分布 220
四、作物季节 221
第六节 复种指数 223
第七节 土地利用的改良 226
第八节 结论 228
第九章 农佃制度 230
第一节 田产权分配概况 232
第二节 纳租制度 235
一、地租起源 235
二、租制分布 236
三、租额权衡 238
四、缴租时期地点及手续 257
第三节 租法租约与租期 258
第四节 佃农与其他农户状况比较 261
一、经济状况 262
二、社会状况 263
第五节 租佃制度存废问题 263
第六节 租佃制度的改良 265
第七节 结论 266
第四编 文化基础 269
第十章 农村家庭 270
第一节 农村家庭特质 271
一、形态特质 271
二、社会心理特质 272
三、功用特质 273
第二节 农村家庭组织 274
第三节 农村家庭大小 277
第四节 农村家庭职业 281
第五节 农村家庭问题 283
一、婚姻问题 283
二、社会问题 285
三、大家庭与小家庭 286
第六节 结论 286
第十一章 农村教育 289
第一节 农村教育的重要 289
第二节 农民知识程度 290
一、文盲数量 291
二、已受教育者的受教状况 292
第三节 农村教育现状 293
一、农村小学 295
二、私塾 297
第四节 农村教育衰落原因 299
第五节 农村教育改进 301
第六节 结论 304
第十二章 农村卫生 306
第一节 农村卫生测度方法 307
第二节 农村卫生现况 307
一、城市与农村死亡率比较 307
二、疾病纪录 308
第三节 农村卫生疏忽原因 312
第四节 农村卫生组织 313
第五节 农村卫生改进方法 318
第六节 结论 318
第十三章 农业技术 320
第一节 农业技术演进 320
一、原始农具 320
二、畜力使用 321
三、灌溉 322
四、耕作方法 323
第二节 农业技术发展停滞原因 325
第三节 农业技术与生产 327
一、生产技术与农场劳力 327
二、生产技术与作物产量 328
第四节 农业技术与人口 329
第五节 农具 330
一、农具投资 334
二、农具使用 334
三、交替农具 338
第六节 农业技术改进 339
第七节 结论 343
第十四章 农村娱乐 346
第一节 农村娱乐的重要 346
第二节 农村娱乐功能 347
第三节 农村娱乐特质 348
第四节 农村娱乐种类 349
第五节 农村娱乐缺点 351
第六节 农村娱乐改进 354
第七节 结论 356
第十五章 农村宗教 358
第一节 宗教起源 358
第二节 农村宗教之影响 359
第三节 中国农村宗教发展史 361
第四节 中国农村宗教特质 364
第五节 农村寺庙概况 365
第六节 其他农村宗教组织 371
第七节 诸教评价 373
第八节 农村宗教改进方案 376
第九节 结论 377
第五编 农民生活 379
第十六章 农民生活程度 379
第一节 生活程度之意义 379
第二节 生活用品之分类 381
第三节 生活用品之价値 383
第四节 佃权与生活程度 389
第五节 生活程度变迁概况 391
第六节 生活程度低落之原因 392
第七节 生活改进方案 394
第八节 结论 395
第十七章 食物营养 397
第一节 食物之性质与营养素 397
第二节 生理上之营养需要 399
一、营养与热量 400
二、蛋白质 400
三、碳水化合物与脂肪 401
四、无机盐类 402
五、维他命 402
第三节 我国农民食物消费概况 403
第四节 农民膳食的营养研究 410
一、总热量 410
二、蛋白质 413
三、钙磷铁 415
四、维他命 416
第五节 膳食的改进 418
第六节 结论 420
第六编 农村组织 423
第十八章 农村组织 423
第一节 农村组织的意义 423
第二节 农村组织的功能 425
第三节 我国农村组织的性质与重要 427
第四节 农村组织的种类 428
第五节 农村组织的原则 431
第六节 农村组织的单位 433
第七节 农村组织的困难 437
第八节 结论 438
第十九章 农村组织与建设 440
第一节 乡村建设运动史略 440
第二节 乡村建设运动检讨 444
第三节 乡村建设与农村组织 444
第四节 农会 447
第五节 结论 450
图表材料来源注释 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