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闻一多诗歌语言问题的提出 1
第一节 “回到闻一多”:意义和难度 1
第二节 闻一多的诗歌成就及其研究现状 6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框架 14
第一章 闻一多的诗歌语言观念及其模式 19
第一节 闻一多的诗歌语言观念 19
一 闻一多的诗歌道路 19
二 语言变革时代的形式焦虑与个体抉择 25
三 闻一多诗歌语言观念的演变轨迹 34
第二节 诗歌空间与诗歌语言 44
一 诗歌空间问题的提出 44
二 从现实空间到诗歌空间 50
三 诗歌语言在诗歌空间中的两重性 58
四 闻一多诗中的时空体 63
第三节 闻一多诗歌语言的主要模式 70
一 闻一多诗中的再现语言:《春光》 71
二 闻一多诗中的抒情语言:《大鼓师》 75
三 闻一多诗中的象征语言:《闻一多先生的书桌》 81
四 闻一多诗中的智性语言:《奇迹》 86
第二章 闻一多诗歌语言的弹性与限度 93
第一节 视觉空间中的廓线与色彩:绘画美 94
一 闻一多的美术成就 94
二 闻一多诗中的绘画语言 102
三 东方文化的画廊:《忆菊——重阳前一日作》 108
第二节 听觉空间中的韵律语言:音乐美 113
一 听觉空间中的诗歌合流 113
二 闻一多诗中的音乐美 119
三 可歌可泣的悼亡之作:《也许——葬歌》 127
第三节 静态空间中的造型语言:建筑美 132
一 建筑美的可行性与自由度 132
二 诗歌的雕塑美问题 138
三 双重建筑的卓越尝试:《心跳》 144
第四节 动态空间中的肢体语言:舞蹈美 147
一 闻一多的“脚镣”之舞 147
二 演讲者的自由舞 154
三 激情的爆发与节制:《发现》 158
第五节 现实空间中的冲突语言:戏剧性 162
一 闻一多的叙事欲望与戏剧活动 162
二 口语叙事及其戏剧性的范例:《天安门》 168
第六节 文本空间中的智性语言:诗性批评 172
一 闻一多的诗性批评及其语言风格 172
二 激情与沉思融合的奇迹:《唐诗杂论》 178
第三章 闻一多诗歌语言的来源及其转化 184
第一节 闻一多的翻译实践与文化观念 184
一 闻一多的翻译实践 184
二 闻一多的文化观念 192
第二节 闻一多诗歌语言的中国血脉 199
一 “赋比兴”语言及其现代转化 199
二 从律诗到新格律诗 207
三 意象采集和故事新编 214
第三节 闻一多诗歌语言的外来营养 224
一 唯美语言、象征语言及其汉化尝试 224
二 商籁体的翻译与创作 232
第四节 中西合璧的典范:《死水》 239
一 《死水》的创作时间 239
二 《死水》研究述评 245
三 《死水》的美与丑 250
结论 闻一多诗歌语言的当代意义 256
第一节 诗歌形式:在格律与自由之间 257
第二节 诗歌语言:在文本与现实之间 263
第三节 诗体演变:在诗歌与非诗之间 268
附录 275
一 闻一多年谱简编 275
二 闻一多诗集 276
三 闻一多诗学文集 284
主要参考文献 288
后记 凝聚词语的力量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