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与农民发展概述 30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内涵 30
一 农村集体经济的多元内涵 30
二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概念 50
第二节 农民发展的内涵 54
一 农民发展的理论依据 55
二 农民发展的概念界定 59
三 农民发展的主要内容 70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与农民发展的关系 72
一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是实现农民发展的重要形式 73
二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是规制农民发展的要素载体 74
三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是决定农民发展方向的现实依据 75
第二章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初建时期的农民发展 77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初建 77
一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初建的社会历史条件 78
二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83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初建前的农民发展 92
一 土地改革前的农民发展 92
二 土地改革后的农民发展 94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初建时期的农民发展 98
一 农业合作化对农民发展的正面提升 98
二 农业合作化对农民发展的负面影响 101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初建时期的农民发展评析 103
一 集体化道路突破了个体小农的历史局限 104
二 农业合作社提供了农民发展的坚实平台 105
三 梯级组织化夯实了农民发展的物质基础 106
四 优先工业化弱化了农民发展的主体地位 106
五 “赶超”冒进超越了农民发展的实际需求 107
第三章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固化时期的农民发展 110
第一节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集体经济的演变 110
一 人民公社体制的形成背景 111
二 人民公社体制的主要特点 113
三 人民公社体制的基本调整 114
第二节 人民公社体制蕴含着促进农民发展的价值诉求 117
一 农业工业化开辟农民发展的新途径 117
二 “以粮为纲”、综合经营强化农民发展的物质基础 118
三 社内供销、信用合作构建农民发展的服务保障 118
四 多层次教育普及承载农民发展的智力支持 119
五 集体福利普遍推行惠及农民发展的基本需求 120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固化时期的农民发展 121
一 人民公社体制促进农民发展的现实性 122
二 人民公社体制阻碍农民发展的局限性 125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固化时期的农民发展评析 132
一 人民公社体制促进农民发展的合理性 132
二 人民公社形式超越农民需求的阶段性 135
三 忽视经济规律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36
四 提高生产关系制约农民发展的能动性 137
第四章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农民发展 141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改革 141
一 “包产到户”的实践探索 141
二 “双层经营体制”的宏观设计 145
三 “家庭承包制”的稳固发展 151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农民发展 154
一 “双层经营体制”对农民发展的正负影响 154
二 家庭承包制对农民发展的重要影响 160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农民发展评析 163
一 变革集体所有制结构,打破农民发展体制束缚 163
二 尊重农民发展意愿,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164
三 增强经济自主性,实现农民社会地位理性复归 165
四 兼业经营的多种形式,鼓励农民的多样化发展 166
五 良性互动体制创新,形成农民发展的激励机制 167
第五章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创新时期的农民发展 169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创新发展 169
一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创新的历史必然 169
二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多样化创新 172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创新时期的农民发展 179
一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利农民发展的促进因素 179
二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农民发展的现实困境 182
三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影响农民发展的制约因素 190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创新时期的农民发展评析 196
一 “人的独立性”不断增强 196
二 社会理性追求日趋鲜明 198
三 多元深度分层持续加速 199
四 社会心理交融推进变迁 201
第六章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变迁中农民发展的现实反思 203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变迁中农民发展的深度反思 203
一 农村集体经济地位不容置疑,其具体体制需不断完善 204
二 农民发展是“三农”问题靶心,其理性追求需不断实现 209
三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需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212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变迁中农民发展的重要启示 218
一 必须深化理解农村集体经济,坚持农民发展的正确方向 218
二 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夯实农民发展的物质基础 219
三 必须重视经济发展中人的因素,确保农民发展的核心地位 219
四 必须依托灵活多样的实现形式,构筑农民发展的重要舞台 220
五 必须正视发展中的集体经济问题,保障农民发展的基本权益 221
第三节 调整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促进农民发展的现实路径 222
一 满足经济利益,奠定农民发展的物质根基 223
二 维护政治权利,保证农民发展的共富方向 230
三 增进社会福利,提供农民发展的制度保障 233
四 丰富文化需求,孕育农民发展的价值认同 237
参考文献 241
后记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