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行为法学的一般原理 1
第一章 行为法学的概念、对象和方法 1
第一节 行为法学的概念 1
一、行为的含义及行为科学的理论来源 1
二、行为科学的形成及其任务 3
三、行为法学的概念及其在中国的提出 6
第二节 行为法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9
一、西方行为主义法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研究特点 9
二、行为法学的研究对象 9
三、行为法学的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 行为法学的分类及方法 12
第一节 行为法学的分类 12
第二节 行为法学的方法 12
一、比较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12
二、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 13
三、系统论与控制论相结合的方法 13
第三章 法律行为的一般研究 14
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概述 14
一、人类的原始行为 14
二、人类行为的演变 16
三、人类社会的文明行为 18
第二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 21
一、人类行为的特点 21
二、人类行为的一般分类 22
三、社会关系中的行为场 22
第三节 法律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 23
一、法律行为与道德行为 24
二、法律行为与政治行为 26
三、法律行为与经济行为 26
四、法律行为与文化行为 28
五、法律行为与宗教行为 30
六、法律行为与军事行为 31
七、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 33
第二编 行为法学关于行为法律控制的一般理论 37
第一章 个体行为的特点及其法律控制 37
第一节 个体行为的一般特点 39
一、个体行为的类别 39
二、个体行为的特点 40
第二节 个体行为分析(一) 40
一、个体行为的制约因素 40
二、上访行为 40
三、乞丐的乞讨行为与“行乞权” 44
四、侦探行为与隐私权 58
第三节 个体行为分析(二) 60
一、公务卡划卡行为与实施面临的难题 60
二、特权行为与“隐性特权”行为 63
三、高学历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 67
第四节 个体行为分析(三) 68
一、省部级官员的贪腐行为及其特点 68
二、“三公行为”与“阳光制度” 71
三、公证行为与公证权 72
四、腐败与反腐败行为的较量 73
第二章 群体行为的法律控制 80
第一节 群体行为的一般原理 81
一、群体的定义 81
二、群体与社群等概念的区别 81
三、群体的类别 83
第二节 群体需要与群体目标 87
一、群体需要 87
二、群体目标 90
第三节 群体意识与群体行为 92
一、意识与群体意识 92
二、群体行为的分类 95
第四节 群体行为分析 97
一、“抢尸”行为与社会稳定的基础 97
二、非正式群体及其行为的分类 101
三、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103
第五节 群体行为的失控及其控制 104
一、突发性事件的动因 104
二、群体行为的程序化 105
三、群体行为法律控制的基本形式 108
四、群体行为冲突的法律导向 111
五、群体行为的引导 118
六、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行为 119
第六节 群体行为冲突的法律导向及控制的主要途径 124
一、平息天门市事件的关键 124
二、城管局的整顿 125
三、法人犯罪行为 125
四、“群蛀”现象 127
第三章 组织行为的特点及其法律控制 131
第一节 组织及组织行为的含义 131
一、组织的含义和特点 131
二、组织行为的含义和类别 132
第二节 组织行为的规范控制 132
一、组织行为的清廉 132
二、组织行为的失控 132
三、干部选拔中的破格行为与出格行为 133
第三节 组织行为的控制方式 137
一、组织行为的党规控制和法律控制 137
二、组织行为的“合力”控制 138
三、廉政建设始于顶层设计 139
第四章 国家行为的特点及其法律控制 144
第一节 国家和国家行为 144
一、国家的概念 144
二、国家行为 144
三、国家与政府、社会的区别 145
第二节 国家行为的法律控制 148
一、国家行为受控的理由 148
二、国家行为法律控制的途径 149
第三编 行为法学的基本范畴及其价值目标 157
第一章 行为法学的基本范畴(一) 157
第一节 资源论 157
一、法需要的概念 157
二、法需要与法资源 163
三、资源及法律资源 164
第二节 自由与权威 165
第三节 知情权的界限 165
一、知情权被限制的原因 165
二、新闻自由限制的度 166
第二章 行为法学的基本范畴(二) 169
第一节 规范与失范 169
一、规范的含义 169
二、规范的类型 170
三、规范与失范的关系 172
四、离规与失范 173
第二节 凝聚力与离心力 173
一、群体凝聚力的动因 173
二、群体离心力产生的原因 178
第三节 程序论 180
一、程序与目标 180
二、法律程序的类别 181
第三章 模式的建构与精神传统 183
第一节 模式与定势 183
一、群体思维模式的建构 183
二、群体思维模式存在的标志 184
三、思维定势及其作用 186
第二节 精神传统的形成 189
一、“四大精神” 189
二、转型期干部精神面貌的变化 190
三、官员行为的变异 192
第三节 规范论 194
一、规范与压力 194
二、群体规范的分类 195
三、群体压力 200
第四章 法的运行 203
第一节 法的运行与操作 203
一、法的社会行为场与运行机制 203
二、法实效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208
第二节 法规范与法的创制 217
一、立法行为的本质 217
二、立法行为的限制 219
三、立法政策及中国特色的立法政策 221
四、立法政策的完善 224
第三节 行政行为与行政环节 225
一、行政行为的本质 225
二、自由裁量权与行政原则的限制 225
三、行政环节 226
第四节 司法行为 226
一、司法概述 226
二、司法的特点 229
三、司法的原则 229
四、司法行为的目标指向 230
五、司法程序中的其他法律行为 232
第五节 法的监督 236
一、司法机关活动的法律监督和制约 236
二、法院文化和司法文化的建设 238
第四编 法律控制与法治目标 241
第一章 社会控制与法治目标 241
第一节 社会控制与法律控制 241
一、社会控制的理由及主要手段 241
二、法律控制 243
三、法治目标的实现 254
第二节 廉政行为与预防行为的关键环节 257
一、干部收入申报行为及其制度 257
二、年终考核行为及其制度 258
三、年终考核制度的完善 261
四、腐败犯罪的特征 266
五、建成我国反腐败体系 266
第二章 法治国家的建设 275
第一节 “法治”概念的内涵 275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由 279
一、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279
二、依法治国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最佳选择 280
三、依法治国是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283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 287
一、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287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目标 288
第四节 法治政府的责任 291
参考书目 293
后记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