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4
第一章 政治学基本常识 4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与国体 4
国家的起源 4
国体与国体的两种形式 6
民主制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6
第二节 政体——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 7
政体及政体的特征 7
共和制政体的四种政权组织形式 9
立宪君主政体的两种政权组织形式 12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4
第三节 国家结构形式及其类型 17
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 17
国家结构形式的两种类型 17
中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19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
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制度 22
第四节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23
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四种类型 2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5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伟大成果 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5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 36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36
列宁主义——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38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和第一次历史成果 43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 49
邓小平理论——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51
科学发展观——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54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6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6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6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61
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基本规律 68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 7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85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85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87
商品经济是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9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 96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现共同富裕 99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104
两大理论基石 104
“两个必然”的判断 107
“两个决不会” 110
两种方案 111
三个阶段 114
一个科学预测 116
第四章 社会主义理论经典文献 120
第一节 阐明新世界观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 120
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的呐喊 120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120
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锐利的思想武器 121
第二节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22
唯物史观创立者的最初思考 122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23
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文献 124
第三节 阐明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区别的标志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25
马克思主义需要阐明自己与旧哲学的关系 12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26
阐明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区别的标志性著作 127
第四节 唯物辩证法运用于指导无产阶级运动——《哥达纲领批判》 128
马克思主义与机会主义斗争的产物 128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 129
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130
第五节 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代表性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3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必须掌握群众 132
社会主义必须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132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论基础 136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全面阐述和深刻发挥——《国家与革命》 136
列宁主义与社会沙文主义斗争的产物 136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37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依据 138
第七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反对本本主义》 139
《反对本本主义》是对与教条主义斗争经验的理论总结 139
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 139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生动概括 140
第八节 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实践论》 141
揭露和批判教条主义的错误,清算其对中国革命的恶劣影响的著作 141
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过程 14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高度 145
第九节 系统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著作——《矛盾论》 145
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145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46
中国革命实践中独创性经验的理论概括 146
第十节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标志——《新民主主义论》 148
表明立场和主张、统一全党思想的需要 148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148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完整理论和蓝图 149
第十一节 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尝试——《论十大关系》 14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149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51
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 152
第十二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理论依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53
巩固新制度,建设新国家需要新的理论指导 153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到解决 153
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理论依据 154
第十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宣言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55
历史转折处的探索 155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156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重建与丰富 157
第十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构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8
新时期拨乱反正,理清思想的产物 158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15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蓝图 160
第十五节 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前进号角——《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61
改革实践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 161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61
南巡讲话赋予发展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162
第十六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64
新时期完善和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 164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16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166
第十七节 新时期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总结——《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68
新考验下的战略思考 168
发展必须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 169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 170
第五章 政治热点问题解读 175
第一节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17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含义 175
重要战略举措与思想理论保证 176
重要使命 176
第二节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的选择 178
历史证明,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178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80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选择了新道路 180
第三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81
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82
改革开放使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快速提升 183
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 184
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185
改革开放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186
第四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87
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187
正确应对严峻挑战、完成肩负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 188
苏联、东欧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和历史启示 189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 190
第五节 民主社会主义不能救中国 191
民主社会主义提倡社会主义思想构成和来源的多样性 193
民主社会主义声称生产资料主体结构不是衡量社会性质的标准 193
民主社会主义以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取代消灭私有制 195
民主社会主义抛弃共产主义奋斗目标 196
第六节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97
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198
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以贯之的自我追求 200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着力点 202
第七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04
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20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205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06
着力解决党在执政能力方面存在的不适应问题 207
第八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9
抓住战略机遇期和实现发展任务的必然要求 209
把握与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必然要求 210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10
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212
第九节 加强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13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 213
社会管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2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基本框架 215
第十节 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217
我们党是一个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217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218
全面学习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备的知识,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219
必须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 221
真正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222
第十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23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24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25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26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27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228
第十二节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 2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之路 2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强基固本之路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以人为本之路 2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 234
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235
下篇 240
第一章 经济学基本常识 240
第一节 现代经济的基本概念 240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40
中国经济政策中的重要概念 248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术语 260
第二节 生活中常用的经济学定律 268
二八定律——世界上神秘的不平衡 268
内卷化效应——你为什么总是原地踏步 269
凹地效应——努力成为聚势的凹地,海纳百川 269
蘑菇效应——要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 270
木桶原理——别让“短板”葬送前程 271
沉睡效应——人们往往都能记住那些自己爱听的信息 272
马太效应——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272
羊群效应——提升自己的判断力,不要盲目跟风 273
凡勃伦效应——打好营销这张牌,商品的价格定得越高反而越畅销 274
破窗效应——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274
灯塔效应——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午餐” 275
七二法则——爱因斯坦所谓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复利” 275
手表定律——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 276
蝴蝶效应——小失误可能导致大失败 276
零和游戏——在竞争与合作中达到双赢 277
酒与污水定律——要及时剔除具有破坏力的“污水” 278
彼得原理——晋升未必是最好的激励措施 278
第三节 世界主要经济组织 27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279
世界贸易组织(WTO) 280
世界银行(WB) 281
欧洲联盟(EU) 282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282
国际能源机构(IEA) 283
世界能源理事会(WEC) 283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285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28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 285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286
博鳌亚洲论坛(BFA) 286
20国集团(G20) 286
金砖国家(BRICS) 287
泛美开发银行(IADB) 287
非洲开发银行(ADB) 288
亚洲开发银行(ADB) 288
第二章 经济学基本原理 292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292
成本理论 292
效用理论 296
弹性理论 298
价格理论 300
消费者剩余理论 303
规模经济理论 303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理论 30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05
信息不对称理论 306
博弈理论 308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 310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311
宏观经济学常用指标 320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28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的历程 328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改革思想 328
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2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330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设计 330
多种所有制结构 33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思路 33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3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3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 334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33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337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成果 34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 340
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345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349
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351
第四章 经济学经典文献 354
第一节 经济学的“圣经”——《国富论》 354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354
“看不见的手” 354
《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358
第二节 自由贸易促进国家财富的增长——《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358
从成功的股票经济人演变出来的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358
比较优势与自由贸易 359
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再看比较优势论 362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资本论》 364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 364
资本的奥秘 364
《资本论》的永久理论力量 366
第四节 用均衡思想分析经济问题——《经济学原理》 367
现代经济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367
自然界没有飞跃 368
经济学领域一个时代的开拓者 373
第五节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发展理论》 374
最早提出创新思想的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 374
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发展的智力基础 374
社会发展需要创新 375
第六节 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宝典——《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376
大萧条时期的“救世主”——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376
国家干预理论 377
西方国家都成为了“凯恩斯主义者” 381
第七节 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作——《通向奴役之路》 382
反对一切政府干预的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 382
通过竞争制度以达到权力分散 382
理想社会要通过法治来实现 384
第八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消除短缺——《短缺经济学》 384
揭示计划经济缺陷的独立思考者——亚诺什·科尔奈 384
短缺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特有的痼疾 385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387
第九节 货币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消费函数理论》 387
催生里根执政时期美国经济政策的首要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 387
控制通货膨胀的关键在于控制货币发行量 388
货币政策是稳定经济的主要工具 389
第十节 制度决定了经济增长——《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390
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思 390
历史演进的源泉在于产权结构的变革和制度的变迁 390
经济增长取决于有效率的产权制度 392
第十一节 为发展中国家量体裁衣的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 393
志在引导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的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 393
后起国家走向繁荣的道路 393
全面论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宏观经济问题 395
第十二节 经久不衰的经济学教科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396
影响了数代人的经济学泰斗——保罗·萨缪尔森 396
对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学派最全面的综合 397
萨缪尔森事实上重写了经济学理论的许多领域 398
第十三节 对萨缪尔森《经济学》的改写——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 399
当代百科全书式的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399
信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起着关键作用 399
它拓宽了经济学家研究和分析现实世界的模式 400
第十四节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期诞生的经济理论——《流行国际主义》 401
亚洲金融危机的预言者——保罗·克鲁格曼 401
美国经济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和其他国家的贸易 401
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建者 402
第十五节 当代获奖经济学理论和人物 403
近五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主要贡献 403
华尔街电讯评选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 408
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十本经济著作 411
历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及主要著作 414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417
第五章 当前经济热点问题解读 422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422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流动导致的经济活动全球一体化 422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过程 422
经济全球化渗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423
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防范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问题 424
第二节 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 425
金融危机是经济泡沫引发的金融指标恶化 425
金融危机的类型 426
历史上比较严重的四次金融危机 427
金融危机出现了频繁爆发、波及面广、危害严重的特点 430
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430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如何真正成为“世界经济衰退沙漠中的绿洲” 432
第三节 世界货币体系中的人民币 434
世界货币体系服务于世界经济发展,并与之同步变化 434
目前世界货币体系中的主要币种 434
人民币现在还不是硬通货 436
人民币还不完全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437
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利与弊 438
第四节 石油工业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439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 439
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439
发展低碳经济应立足于解决资源的有限性与环境不断恶化对经济发展的压力 441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石油工业 442
第五节 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446
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到“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标志着中国更加注重经济质量 446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指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寻求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 447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449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452
第六节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454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454
国家产业政策是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最有效手段 455
调整产业结构,正确处理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突出解决三农问题 456
调整产业结构,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460
第七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 462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布局 462
当前中国区域规划总体蓝图 463
西部大开发战略 464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466
中原崛起战略 470
第八节 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471
通货膨胀必然导致物价上涨,但是物价上涨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 471
物价上涨幅度低于收入增长幅度就是正常的物价上涨 472
防止结构性物价上涨演变为显性通货膨胀 473
第九节 缩小收入差距,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474
中国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 474
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导致分配问题矛盾尖锐 475
中国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477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实现共同富裕 477
第十节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480
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480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方位发挥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 482
尽快解决社会保障体系出现的新问题,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483
第十一节 改善中国城乡人居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485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485
我国城市应构建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双赢的人居环境 487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89
第十二节 实施扩大就业的国家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全社会的充分就业 490
充分就业是各国宏观调控四大指标之一 490
充分就业目标的具体内容 491
实施以扩大就业为基点的国家发展战略 492
大力开展就业服务,努力实现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493
后记 495
知识链接 5
上篇 5
现代政治学之父——霍布斯 5
柏拉图的政体理论 8
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理论 10
弹劾制度 11
英国的议会 12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14
巴黎公社 15
苏维埃 16
美国的“state”是州还是邦 19
“三股势力” 21
“一国两制” 23
美国驴象之争 24
八大民主党派 2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列表 33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 37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38
列宁 39
新经济政策 42
斯大林 43
毛泽东 44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46
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 47
毛泽东诗词 48
邓小平“三起三落” 51
江泽民论与时俱进 53
《寂静的春天》 56
罗马俱乐部 57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60
愚人集牛乳 62
历史“合力论” 63
马克思论人的发展 68
围魏救赵 69
恩格斯论联系与发展 70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70
最后一根稻草 72
西部联盟电报公司的败落 74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76
虚假的安全 78
死错了人 78
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80
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81
真理与谬误 85
生产方式是一切社会变化的终极原因 90
剩余价值的生产 99
马克思论共产主义的分配形式 103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 106
托马斯·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107
“卡夫丁峡谷” 113
马克思、恩格斯论无产阶级运动 122
马克思论人的本质 125
恩格斯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128
马克思论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 131
恩格斯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35
列宁论无产阶级国家 138
毛泽东论调查研究 141
毛泽东论知行统一 144
毛泽东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147
毛泽东论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149
毛泽东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152
毛泽东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154
邓小平论实事求是 157
邓小平论社会主义 160
邓小平论市场经济 162
推进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63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166
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167
胡锦涛论科学发展 17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使命 171
毛泽东论大众化 176
毛泽东论党与人民关系 176
“两个务必” 177
“三大法宝” 177
洋务运动 179
辛亥革命 179
十月革命 180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致开幕词 181
改革开放 182
马克思论清王朝的灭亡 183
“中国模式” 185
顶层设计 186
十个结合 187
执政党的五种能力 188
文明冲突论 189
苏联模式 190
软实力 191
伯恩施坦 192
考茨基 192
“后马克思主义” 193
占领华尔街运动 194
“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 195
修正主义 197
机会主义 197
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 200
“历史周期率” 201
网络空间一词的来源 203
民主的词义 205
公民社会 206
国情的涵义 207
马克思关于民主一般概念的三点论述 20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211
康有为的《大同书》 212
服务型政府 214
幸福指数 215
社会公信力 216
毛泽东学习的故事 217
教条主义 219
经验主义 219
学习型组织理论 220
延安整风运动 222
读书三境界 223
价值观 224
“以德治国” 225
爱国主义名言 226
长征精神 227
延安精神 227
西柏坡精神 228
大庆精神 228
雷锋精神 228
“八荣八耻” 229
文化的概念 231
国家文化安全 232
社会公德 233
职业道德 233
家庭美德 233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 235
文化自觉 236
文化自信 236
下篇 247
B2C与B2B——网络时代的商务模式 247
中央商务区(CBD) 248
产权制度 249
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 255
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股票指数 261
世界主要股票市场 262
中国主要商业保险 265
世界主要石油期货市场和交易品种 284
收益递减规律 295
收入效应 298
替代效应 298
需求的收入弹性 299
需求曲线 302
供给曲线 303
比较优势的四个来源 306
道德风险 308
逆向选择 308
约翰·纳什 310
资本产出比率 312
萨伊定律 313
凯恩斯主义 314
低通货膨胀 317
奔腾式通货膨胀 317
超级通货膨胀 317
2010年世界主要国家GDP排名 321
失业的形式 324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325
中国现行主要税种 326
计划经济 328
市场经济 329
商品经济 329
公有制经济 331
非公有制经济 333
扩张性货币政策 339
均衡性货币政策 339
紧缩性货币政策 340
股份制 342
1978年—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 345
1978年—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346
1978年—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46
1978年—2010年财政收入 347
1978年—2010年外汇储备总额 348
1978年—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 349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352
亚当·斯密论“看不见的手” 356
亚当·斯密论政府的作用 357
亚当·斯密论分工与交换的关系 358
李嘉图论比较优势 363
马克思论资本 367
马歇尔论报酬递减规律 372
什么是发展 376
凯恩斯论国家干预 381
哈耶克论计划与竞争 384
科尔奈为中文版《短缺经济学》写的序言 387
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与失业 389
诺思论西方的兴起 392
刘易斯论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395
萨缪尔森论经济学 398
三元悖论与克鲁格曼三角 402
CCTV中国年度经济人物奖 419
世界变平了——全球化从1.0时代到3.0时代 422
授权贴牌生产(OEM与ODM) 423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424
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 425
国家主权信用评级 426
次货 429
克鲁格曼的预言 431
“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 433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货币 434
常用货币名称及货币符号 435
世界上最值钱的货币不是英镑 438
《京都议定书》 439
绿色GDP 440
能源结构 442
三次石油危机 443
石油峰值理论 444
21世纪的清洁能源——天然气 445
“经济人”与“道德人” 449
创新型国家 452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 45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59
工业反哺农业 460
中国行政区域划分 463
中国三大经济区域划分 466
中国CPI构成和各部分比重 472
通货膨胀的类型 474
共同富裕 475
国民收入再分配 476
个人所得税计税方法 479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485
人口老龄化标准 485
中国人居环境奖标准 486
社会保障性住房 488
就业弹性系数 491
隐性失业 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