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一、德性与德性的养成 1
(一)德性的本质涵义 2
(二)德性养成与人的教化 6
(三)德性养成与人类文明 10
二、德性养成的价值 12
(一)德性养成的个体价值 13
(二)德性养成的文化价值 23
(三)德性养成的社会价值 27
三、国内外关于德性养成的研究 33
(一)德性养成的伦理观念 33
(二)德性养成的教育理念 38
(三)德性养成的心理分析 40
第一章 德性生成的文化阐释 45
一、德性养成研究的理论积淀 45
(一)中西方关于德性养成的文化阐释 46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德性养成的论述 49
(三)德性养成的文化哲学视域 52
二、德性的主体文化构成 54
(一)真、善、美的构成要素 55
(二)知、情、意的结构功能 58
(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60
三、德性主体文化的内在生成 62
(一)实践活动的内化 63
(二)价值理性的确立 67
(三)文化修养的提升 69
四、德性养成的文化场域 71
(一)伦理关系及道德环境的影响 72
(二)经济关系及价值理性的影响 75
(三)政治关系及政治思想的影响 80
(四)生态关系及文明意识的影响 87
第二章 德性养成的主体实践 91
一、德性养成的尺度 91
(一)寻真的科学理性 92
(二)向善的道德良心 93
(三)求美的理想目标 95
二、德性养成的客观标准 96
(一)个体行为的尺度 97
(二)群体实践的尺度 98
(三)社会发展的尺度 100
三、德性养成的德行实践 102
(一)德性的行为外显 102
(二)德行向德性的内化 104
(三)德性与德行的互化 106
第三章 德性养成的误区 108
一、德性的迷失 108
(一)德性修养的缺失 109
(二)主体德行的扭曲 111
(三)德性与德行的分离 113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性养成的困境 114
(一)工具理性的膨胀 115
(二)价值理性的迷失 117
三、德性教化真实效应的缺乏 119
(一)德性养成自我观念的缺失 120
(二)德性教育内容的僵化 121
(三)德性教育形式的教条化 124
第四章 文化哲学视阈下的德性养成实践 126
一、德性主体的文化自觉 126
(一)德性主体自我意识的确立 127
(二)德性主体的自我反省 129
(三)德性主体的行为实践 131
二、德性养成文化场域的再造 13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扬 133
(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 136
(三)世界先进文化的融入 140
(四)道德调控模式的重构 141
(五)大众传媒作用的有效发挥 145
结束语 150
参考文献 151
后记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