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集众思,汇群智,为文化繁荣发展作出新贡献&张宝文 1
【金克木】 3
读《吊比干文》 3
读《声无哀乐论》 6
历史的断层 9
“只千古而无对” 12
“不绝如缕”矣!“不以为然”乎? 15
读《清鉴》 18
文才史学的偏锋中锋 21
武人的文才史学 24
谈《西伯戡黎》 27
诗境 29
齐鲁之别与传统思想 31
兵马俑作战 33
“古文新选”随想 36
教育寻踪 39
文化百川汇大都 43
尊古卮言 46
焦尾琴 48
什么是“弧三角”? 51
呼唤《水经注》 54
【季羡林】 59
要尊重敦煌卷子,但且莫迷信 59
为考证辩诬 61
再谈考证 64
文学批评无用论 66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 68
读日本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有感 70
从中国文化特点谈王国维之死 72
漫谈古书今译 75
历史研究断想 77
中国古史应当重写 80
漫谈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82
中国的历史会越来越长 84
【任继愈】 89
文化发展的势差规律 89
女皇的苦闷 93
中国古代宰相的职能 96
中国古代的宦官与君主专制 101
前车之鉴与前鉴之蔽 104
曹参、班超离任时对继任者的嘱托 107
“伪书”并不全伪 109
文化遗产的寿命 111
从程门立雪看儒教 116
朱熹的宗教感情 119
哲学的永恒主题——究天人之际 122
从孔门说诗看孔子教学 126
从“书同文”到“语同音” 129
《老子》难读 132
新“战国”新“七雄” 136
中国农民的革命性与局限性 140
历史长河中的“乱世” 144
【张岱年】 149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149
“百家争鸣”与“定于一尊” 152
“愚民”和“明民” 155
说“杨墨” 157
读经与读子 159
评“内圣外王” 162
漫谈正名 165
谈士节 168
评“三不足” 170
饮食之道 173
辨程门立雪 175
庄惠濠梁之辩 177
疑古与信古 179
学派的消长 181
“以理杀人”与“以理抗势” 183
儒道之间 185
说“时” 187
从《孟》《庄》看学派论争 189
思想史上的曲折 191
天爵与良贵 193
王阳明的拔本塞源论 196
孟庄韩对比 198
中国文化的要义不是三纲六纪 200
同归殊途与同途殊归 202
【金开诚】 207
试论“淡化” 207
漫谈词语错用 210
含蓄与朦胧 214
臆谈鲧禹治水的堵与导 218
重读荀子《劝学》有感 222
技·道·功 225
漫话清高 228
诗与文化随想 232
漫话高雅与通俗 235
试析古代士人的“怀才不遇” 239
天时·地利·人和 243
文学创作与心理平衡 247
识人与用人 251
【钟敬文】 257
诗歌的功用 257
屈原与民俗文化 262
略谈文风 266
谈学风 268
文史断想 271
文史断想(续篇) 274
【唐弢】 279
大家严肃一点如何 279
我来讲个故事 282
【林辰】 287
关于《何典》作者的一点资料 287
【黎澍】 293
《游仙窟》的归来与传布 293
彻底之底 297
禁止史籍外流 300
【郑昌淦】 305
江山论 305
说儒 309
甲午百年祭 315
孟子与功利主义 322
【周有光】 331
古书今译 331
从科技术语想到佛学术语 334
读孟一疑 338
华夏文化的历史发展 340
双语言时代 342
华夏文化的光环和阴影 352
话说天国 357
文化的创新规律 365
文化的衰减规律 371
文化的流动规律 376
九十而学儒 381
【袁行霈】 391
唐朝诗坛上的一段嘉话 391
学问的气象 393
雅俗之间 395
读《人物志》琐记 397
广师说 399
学术的风气与学者的风范 401
编后记&《群言》编辑部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