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1.现代经典的选择标准 1
2.现代主义小说观的变革 6
3.小说诗学的视野 9
第一讲 小说的预言维度:《城堡》与卡夫卡 13
卡夫卡的传记形象:地窖中的穴鸟 13
《城堡》:解释的迷宫 16
《城堡》的解释史 23
作为一种小说结构和主题的模式:“追寻” 25
对话性与复调特征 33
《城堡》与寓言批评的勃兴 36
第二讲 回忆的诗学:《追忆似水年华》与普鲁斯特 44
“逆向的哥白尼式革命” 44
回忆:生命的形式与艺术的形式 45
记忆的双重性 50
1.无意的记忆 50
2.“无意的记忆”的诗学特征 53
3.断片的美学 59
4.两种记忆及其悖论 61
记忆的神话 65
第三讲 20世纪的“圣经”:《尤利西斯》与乔伊斯 71
“只能被重读的小说” 71
《尤利西斯》的情节结构 76
神话的形式:秩序和反讽 82
登峰造极的文体实验 86
意识流的里程碑 89
1.什么是意识流 89
2.《尤利西斯》的意识流技巧 91
3.作者真的隐匿了吗? 97
小说语言:隐喻和转喻 99
第四讲 小说的情境化:《白象似的群山》与海明威 110
影响作家的作家 110
“冰山文体” 114
1.简约的艺术 114
2.“经验省略” 118
《白象似的群山》文本解读 120
情境化的小说 135
第五讲 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喧哗与骚动》与福克纳 143
约克纳帕塔法:想像的王国 144
白痴讲的故事 154
1.具体性和原初性 158
2.用白痴表现的意识流程 159
3.白痴叙事的超越意蕴 161
《喧哗与骚动》的时间哲学 163
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 174
1.时间流程的中止 182
2.并置的结构 184
3.小说中的空间化情境 187
第六讲 迷宫的探索者:《交叉小径的花园》与博尔赫斯 192
玄想的小说 192
“迷宫叙事”与时间主题 196
科勒律治之花:奇幻体的诗学 204
同与异:博尔赫斯的中国想像 218
后殖民话语中的博尔赫斯 226
第七讲 “物化”的世界:《嫉妒》与罗伯-格里耶 230
“视觉小说” 231
“物化”的现实 240
对比喻的质疑 246
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两个罗伯-格里耶 253
第八讲魔幻与现实:《百年孤独》与马尔克斯 258
时间的循环 259
现实的魔幻化与魔幻的现实化 266
1.陌生化 270
2.现实的魔幻化 270
3.想像的逻辑:小说中的现实 271
4.魔幻的现实化 275
5.叙事者的选择和策略 278
6.热带的神秘 282
神话与原始思维 288
1.《百年孤独》的神话模式 290
2.动物的象征谱系:原始思维的遗留 294
拉丁美洲的孤独 301
1.镜子的寓言 303
2.地缘政治学意义上的“马孔多” 305
3.“马孔多”与“边城” 306
第九讲 对存在的勘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昆德拉 310
小说的立法者 310
思索的小说 318
1.小说家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况 319
2.小说家只研究问题 323
3.小说思考存在 325
昆德拉的小说学 332
1.作为“存在编码”的关键词 333
2.反复叙事 338
3.复调式结构 344
4.音乐性 347
小说的可能性限度 349
参考书目 355
后记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