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
前言 1
致谢 1
翻译,打通语言与意义的边界(译序) 1
第一部分 月称与印度早期中观学派 4
第一节 方法论的思考 4
第二节 月称所处的历史与佛教语境 21
2.1 大乘佛教文本——《入中论》 21
2.2 菩萨的理想和菩提心思想 23
2.3 通向圆满觉悟道路的不同阶段 24
2.4 菩萨道的六波罗蜜多 26
第三节 中观的哲学语言 32
3.1 中观思想研究的资料来源 32
3.2 中观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人物 41
3.3 中道的历史及其教义 45
3.4 《入中论》的重要哲学主题 51
3.4.1 缘起 52
3.4.2 假名 62
3.4.3 空性 68
3.5 与瑜伽行派的辩论 73
3.5.1 瑜伽行派思想研究的资料来源 73
3.5.2 瑜伽行派的“三法印”教义 74
3.5.3 中观应成派的批判 76
第四节 菩萨道的十波罗蜜多 96
4.1 布施波罗蜜多 96
4.2 持戒波罗蜜多 97
4.3 忍辱波罗蜜多 99
4.4 精进波罗蜜多 101
4.5 禅定波罗蜜多 103
4.6 般若波罗蜜多 112
4.6.1 “般若智慧”的概念 113
4.6.2 般若智慧与其他波罗蜜多的关系 119
4.6.3 月称对第六阶段的介绍 122
4.7 方便波罗蜜多 130
4.8 愿波罗蜜多 132
4.9 力波罗蜜多 135
4.10 智波罗蜜多 135
第五节 空性的空性:作为宣传的哲学 141
5.1 四圣谛 141
5.2 智与妄(虚幻)的本质 146
5.3 智慧与实修 150
5.4 非二元智慧 156
5.5 菩萨的愿 159
5.6 大慈大悲、不执著与空性 162
第二部分 入中论 191
英译本的资料来源 191
极喜地 193
离垢地 199
发光地 204
焰慧地 209
难胜地 212
现前地 214
【引语】 214
【万法不生】 215
【自生:第一种选项】 215
【他生:第二种选项】 216
【对二谛的阐释】 217
【胜义谛所表达的经验世界的本质】 220
【对意识为究竟真实所做的驳斥】 221
【没有外部对象时的意识】 221
【意识是“功能成熟”的果】 223
【意识与所识(认知对象)的非真实性】 225
【驳斥未知实体(反省觉察)为究竟真实】 226
【“唯识”学说的真实意义】 227
【自生和他生的结合:第三选项】 230
【无关他因的生(无因生):第四选项】 230
【对自性存在所做驳斥的总结】 231
【对人有自性进行反驳】 233
【引语】 233
【对我不同于身心聚合所做的驳斥】 234
【对我等于身心聚合所做的驳斥】 234
【对我是五种身心聚合的合成进行驳斥】 235
【对我等于身体进行驳斥】 236
【对上述辩论的概括】 236
【对我等于不可言传然而又为真实物质进行驳斥】 238
【将我比作依赖于各组成部件的马车】 238
【我作为假名】 240
【对有生所做反驳的总结】 241
【中观应成派为其解构分析进行辩护】 242
【空性的十六个例子】 243
【引语】 243
【空性的例子】 244
【四种精炼解释】 248
【结语】 249
远行地 303
不动地 305
善慧地 307
法云地 309
十地的功德与果位 309
【菩萨道十地的功德】 309
【圆满正等觉的成佛阶段(佛地)的功德】 310
【万法等同】 310
【佛的三身】 311
【福报身】 311
【法身】 312
【化身】 312
【佛的十力】 313
【总结】 313
【佛的十力:对每一种力的解释】 314
【结论】 316
尾声 320
附录 322
参考文献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