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923年的鲁迅 1
第一节 鲁迅的一个“原点” 1
第二节 1923年的鲁迅 2
第三节 《呐喊自序》 8
第四节 第二次绝望 12
第五节 《野草》:穿越绝望的行动 16
第二章 《野草》的“诗心” 19
第一节 该拥有怎样的“诗心”,才能与《野草》对话 19
第二节 自厌与自虐 21
第三节 矛盾的漩涡 25
第四节 生命的追问 27
第五节 《野草》“哲学”的形成 30
第六节 “虚无”“反抗”、肉身性与丰富的痛苦 32
第七节 文体、语言及其他 35
第三章 探寻“诗心”的踪迹 37
第一节 《秋夜》:《野草》的“序” 37
第二节 向死:从《影的告别》到《过客》 43
第三节 死与生的挣扎:从《死火》到《死后》 88
第四节 新生:从《这样的战士》到《一觉》 114
第五节 《题辞》:自我与时代的双重发现 126
第四章 《野草》与佛教 130
第一节 鲁迅与佛教的因缘 131
第二节 《野草》中所现佛教的雪泥鸿爪 133
第三节 “人生苦”“厌离心”与“四圣谛” 134
第四节 “无我”“缘起”与《野草》的解脱之道 138
第五节 《野草》否定性语法与佛教论理之关系 143
第五章 《野草》的语言与节奏 155
第一节 论《野草》的“晦涩” 155
第二节 《野草》的语言节奏与“意蕴节奏” 160
第六章 《野草》与交响乐曲式 171
第一节 鲁迅与音乐 171
第二节 西方交响乐曲式 173
第三节 《野草》与交响乐曲式 174
第七章 意象的线条与色彩:《野草》视觉意识与艺术现代性 187
第一节 品味、眼光与心灵 188
第二节 《野草》的线条和色彩 190
第三节 视觉意识与现代心灵 199
第八章 在东、西“虚无”之间:《野草》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梦十夜》的深度比较 215
第一节 前言 215
第二节 《野草》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梦十夜》的事实性联系 217
第三节 面向“虚无”的《野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与《梦十夜》 225
第四节 在东、西“虚无”之间 236
第五节 结论 249
第六节 续论:鲁迅与尼采的相遇 250
第九章 《野草》之后:《野草》的生成与“杂文”的产生 272
第一节 鲁迅“杂文”之谜 272
第二节 杂文背后的“文学主义” 276
第三节 文学的自觉与小说的自觉 279
第四节 《野草》的生成与杂文的自觉 284
第五节 “野草”、杂文意识与后期鲁迅 288
后记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