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教科书 第6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德)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著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中文版前言 1

第一编 刑罚法规 11

第一章 刑法在法体系中的位置 13

第1节 刑法上的冲突 13

一、区分 13

1.定义 13

2.法体系内的视角 14

二、冲突的识别 16

三、冲突的裁量 16

1.刑事程序 16

2.判决和专业鉴定 17

3.“双轨制”的法律后果 18

4.刑罚 20

5.其他处分和措施 21

第2节 刑法的正当性 22

一、刑法上的规范 22

1.概念 22

2.举止规范和制裁规范 22

二、举止规范的正当性(法益保护) 23

三、制裁规范的正当性(刑罚) 24

1.绝对理论 25

2.相对理论 26

3.综合理论 27

第二章 罪刑法定和刑法的适用范围 28

第3节 罪刑法定(构成要件之机能) 28

一、罪刑法定原则 28

二、保障机能和解释 29

1.禁止习惯法 29

2.禁止溯及既往 29

3.必须具有明确性 30

4.类推的禁止和解释 30

第4节 《刑法典》的适用范围 33

一、时间效力、行为时和行为地 33

1.基本规则及其修正 33

2.行为时 34

3.行为地 34

二、空间效力和属人效力 36

1.国际刑法 36

2.效力原则 37

三、专业鉴定 38

第二编 犯罪论通论 39

第5节 犯罪是一种规范违反 41

一、科学上的目标 41

二、规范违反 41

1.概念和犯罪构造 41

2.行为操纵和动力操纵(Antriebssteuerung) 43

三、行为理论 43

1.目的论 43

2.社会论和人格论 44

3.遵守规范的意志能力 44

4.因果论 45

四、专业鉴定 46

第6节 犯罪构造 48

一、违法和有罪责的行为 48

1.不法和罪责 48

2.不法的确定 48

3.罪责的确定 50

4.两阶层犯罪构造和三阶层犯罪构造 50

二、客观处罚条件 52

三、人身性的刑罚阻却事由、刑罚取消事由和刑罚限制事由 53

1.人身性的刑罚阻却事由和刑罚取消事由 53

2.人身性的刑罚限制事由 54

四、程序性条件(特别是刑事告诉) 55

1.程序性条件 55

2.告诉犯 55

五、专业鉴定 56

第7节 为他人之行为 57

第三编 故意的作为犯 59

第三章 构成要件论的原理 61

第8节 犯罪的构成要件之概念和形式 61

一、概念和区分 61

1.机能和历史来源 61

2.对整体行为的评价性要素(Gesamttatbewertende Merkmale) 62

3.构成要件和违法性 62

4.概念的进一步应用 63

二、构成要件的派生 63

1.基本的构成要件及其加重和减轻 63

2.范例(Regelbeispiele) 64

3.独立犯(Delikt eigener Art,Delictum sui generis) 65

三、犯罪类型 65

1.作为犯(Begehungsdelikte) 65

2.一般犯(Allgemeindelikte) 66

3.结果犯和行为犯(T?tigkeitsdelikte) 66

4.实害犯和危险犯 67

5.亲手犯 68

6.持续犯 68

7.状态犯 69

8.企行犯(Unternehmensdelikte) 69

9.告诉犯 69

四、重罪和轻罪 69

第9节 犯罪的构成要件的内容 71

一、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和主观构成要件 71

1.概念和机能 71

2.行为不法和结果不法 72

二、构成要件要素的类型 72

1.描述的构成要件要素和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73

2.空白要素 74

三、既遂、力图、终了 74

1.定义 74

2.专业鉴定 75

第四章 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 76

第10节 结果、行为和因果关系 76

一、因果关系在刑法上的机能 76

1.机能的因果关系概念 76

2.法益保护 76

3.结果的概念 77

4.时间视角 78

二、因果关系的证明 79

1.等值或条件理论 79

2.合乎法则的条件说(Lehre von der gesetzm??igen Bedingung) 80

3.修正的“若无前者,即无后者”公式 81

三、具体问题 82

1.具体结果和假设的因果流程 82

2.等值和非典型的流程 83

3.超越性因果流程(?berholende Kausalverl?ufe)和因果流程的中断 84

4.累积的因果关系 85

5.替代的因果关系(双重因果关系) 86

6.救助性因果流程的中断 88

7.集体决策 88

第11节 结果犯中的客观归属 91

一、因果关系与客观归属 91

二、客观归属的对象 93

三、原因和风险 94

1.风险概念 94

2.具体的风险和日常的社会举止 95

3.假设的损害流程 96

4.风险降低 97

5.规范的保护目标 100

四、风险管辖(Risikozust?ndigkeit) 101

1.基本原理 101

2.自我答责原则 102

3.前提条件 103

4.危险实现的过程 105

5.受禁止的加功 106

五、第三者的干预 107

1.回溯禁止 107

2.后续风险 110

3.救助者的场合 113

六、专业鉴定 114

第12节 承诺 116

一、概述 116

1.概念 116

2.犯罪论体系上的地位 116

3.参考 118

二、有效性 119

1.前提 119

2.条件 120

3.代理 120

4.撤回 121

5.意思瑕疵 121

三、区分:合意 124

1.概念 124

2.前提 125

四、对外来危险的合意 130

1.概念 130

2.定性 131

第五章 犯罪的主观构成要件 134

第13节 故意 134

一、概论 134

1.故意的要素 134

2.犯罪论体系中的位置 136

二、故意归属的时点和对象 137

1.时点 137

2.对象 138

第14节 故意的种类 139

一、蓄意和直接故意 140

1.蓄意 140

2.直接故意 141

二、间接故意 141

1.基本原理 141

2.各种观点的情况 142

3.结论和定义 147

三、若干故意的结合和概括故意 149

1.累积故意和择一故意(Dolus cumulativus und alternativus) 149

2.概括故意(Dolus generalis) 150

第六章 违法性 152

第15节 基本原理 152

一、概论 152

1.概念 152

2.证立和效力范围 152

3.专业鉴定 154

二、容许的构成要件 154

三、若干重要的正当化事由 155

1.基本原则 155

2.概况 156

第16节 紧急防卫 158

一、概论 158

1.概念 158

2.前提条件和专业鉴定的框架 159

二、紧急防卫的情形 159

1.攻击 159

2.对象 161

3.现时性 162

4.违法性 164

三、紧急防卫的行为 166

1.防卫 166

2.必要性 166

3.需要性 169

四、主观的正当化 170

五、对成立紧急防卫的限制 170

1.具体情况 170

2.轻微攻击 171

3.明显失衡 172

4.无罪责的人的攻击 173

5.保证人地位之间的攻击 174

6.挑起的或者其他负有责任的紧急防卫情形 174

第17节 正当化的紧急避险 179

一、概念和种类 179

1.概念 179

2.各种紧急避险 179

3.正当化的紧急避险和免除罪责的紧急避险 180

二、正当化的紧急避险(第34条) 180

1.概述 180

2.紧急避险的情形 181

3.紧急避险的行为 183

4.主观的正当化 187

5.专业鉴定的框架 188

三、民法上的侵犯性紧急避险(《民法典》第904条) 188

四、防卫性的紧急避险(《民法典》第228条、《刑法典》第34条) 189

1.概念和前提条件 189

2.法律原理 190

3.专业鉴定的框架 191

第18节 正当化的义务冲突 192

一、概述 192

二、前提条件 192

三、义务侵害 194

第19节 推定承诺 195

一、概述 195

二、适用领域 195

1.前提条件 195

2.具体的类型 196

3.推定的意思的查明 197

三、与假设承诺的区分 198

第20节 其他正当化事由 201

一、临时逮捕(《刑事诉讼法》第127条第1款) 201

1.行为 201

2.现行犯罪 202

3.逮捕手段 202

4.主观的正当化 203

二、民法上的自力救济 203

1.《民法典》第229条、第230条 203

2.其他自力救济规则 204

三、寄送未预订过的给付(Leistungen)(《民法典》第241条a) 204

四、责打权和教育权 205

1.教育照料权 205

2.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 207

第七章 罪责 208

第21节 基本原理 208

一、罪责原则 208

二、罪责概念 209

1.形式意义的罪责 209

2.实质意义的罪责 209

三、罪责构成要件 212

四、期待不可能性和超法规紧急避险 212

1.符合规范之行为的期待不可能性 212

2.超法规紧急避险(?bergesetzlicher Notstand) 213

3.宗教信仰上的良知冲突(Religi?se Gewissenskonflikte) 214

第22节 罪责能力 215

一、概述 215

二、第20条中的无罪责能力 216

1.从两个阶层进行要素的确认(Merkmalsanordnung) 216

2.恍惚状态(Rauschzust?nde) 217

三、限制 218

四、适用 218

第23节 原因自由行为 220

一、概述 220

1.基本原理 220

2.同时原则(Koinzidenzprinzip) 221

二、例外模式 221

1.论证 221

2.异议 222

三、构成要件模式 223

1.论证 223

2.异议 224

四、结论 224

1.违宪性? 224

2.区别对待的思路 225

3.依靠第323条a 225

五、专业鉴定 226

1.构造的问题 226

2.专业鉴定的框架 227

六、过失犯中的“原因自由行为” 228

第24节 免除罪责的紧急避险 230

一、概述 230

二、前提条件 230

1.紧急避险的情形 230

2.紧急避险的行为 231

3.救济的意思 232

4.没有期待可能性 232

三、适用 233

第25节 防卫过当 235

一、概述 235

二、质的紧急防卫过当(Der intensive Notwehrexzess) 235

三、量的防卫过当(Der extensive Notwehrexzess) 237

四、行为的主观方面 239

五、误想防卫过当 239

六、适用 240

第八章 错误论 242

第26节 基本原理 242

一、概述 242

1.错误的各种形式 242

2.认识错误的对象 243

3.认识错误的法律后果 244

二、对其他可罚性条件的认识错误 245

三、图解 246

四、专业鉴定 248

第27节 构成要件错误 249

一、法律规定 249

1.第16条第1款 249

2.第16条第2款 249

二、认识错误的对象 250

1.行为情状的概念 250

2.和涵摄错误的区分 251

3.规范的行为情状 254

4.构成要件选择要素(Tatbestandsalternativen) 257

5.专业鉴定中的构成要件错误和禁止错误 258

三、个别的问题 259

1.针对人或者客体的认识错误 259

2.针对因果流程的认识错误 260

3.针对既遂时点的认识错误 262

4.打击错误 263

5.针对“原因自由行为”的认识错误 267

第28节 禁止错误和针对免除罪责事由的认识错误 269

一、禁止错误 269

1.罪责说和故意说 269

2.不法意识 270

二、禁止错误的可避免性 272

三、针对免除罪责事由的认识错误 273

第29节 针对正当化前提条件的认识错误 275

一、各种认识错误 275

二、没有认识到正当化情形 276

三、容许构成要件错误 277

1.概念 277

2.犯罪论体系上的地位 278

3.结论 282

4.专业鉴定 282

5.针对规范性容许构成要件要素的特征的认识错误 283

第九章 力图 284

第30节 基本原理 284

一、概述 284

1.概念 284

2.专业鉴定的框架 284

3.应罚性 285

二、力图的形式 287

1.能犯力图和不能犯力图 287

2.结果加重犯中的力图 288

3.过失的力图 289

三、力图和幻想犯 289

1.区分 289

2.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 290

3.身份犯 292

第31节 预备和力图 294

一、概述 294

二、行为决意 294

1.概念 294

2.无条件 295

3.故意的形式 296

三、直接着手 296

1.前提条件 296

2.区分 297

四、“原因自由行为”中力图的开始 299

1.例外模式 299

2.构成要件模式 299

第32节 力图中的中止 301

一、概述 301

1.基本原理 301

2.规范的目标 301

3.主动悔罪 302

二、与中止有关的诸种力图 302

1.失败的力图 302

2.未终了和已终了的力图 304

3.概览 304

三、未终了的力图中的中止 305

1.关于未终了的力图 305

2.行为的放弃 310

3.自愿性 312

四、已终了的力图中的中止 314

1.已终了和未失败的力图 314

2.阻止既遂 315

3.个别动作说 316

五、认真努力情形下的中止 316

六、数个参加者时的中止 317

1.各种情况 317

2.前提条件 317

七、具体的问题 319

1.客观上不可归属的结果中的中止 319

2.力图的加重中的中止 319

3.结果加重犯 320

4.企行犯 321

第四编 过失的作为犯 323

第33节 过失 325

一、概述 325

1.可罚性 325

2.过失责任的机能 325

3.概念和历史演变 326

二、过失行为的要素 327

1.概览 327

2.划分 328

三、两阶层的过失模式 329

1.构成要件要素 329

2.合乎谨慎的可预见性 331

3.合乎谨慎的可避免性 333

4.容许的风险和信赖原则 334

5.容许的风险性替代举止 336

6.过失的主观行为要素 339

四、一阶层的过失模式 340

1.对两阶层模式的批评 340

2.个别的可避免性 341

五、违法性 343

六、罪责 345

1.期待可能性 345

2.罪责的一般要求 345

3.防卫过当 345

七、过失的形式 346

1.有认识和没有认识的过失 346

2.轻率(Leichfertigkeit) 347

八、专业鉴定:过失犯的构造 347

1.两阶层的过失模式 348

2.一阶层的过失模式 348

第34节 故意—过失结合体 350

一、概述 350

1.各种形式 350

2.具体的危险 350

二、结果加重犯 351

1.问题 351

2.限制解释 351

3.参加 352

三、专业鉴定的构造 353

第五编 不作为犯 355

第35节 基本原理 357

一、纯正不作为犯和不纯正不作为犯 357

二、作为和不作为的区分 357

1.作为和不作为的关系 357

2.具体问题 360

第36节 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363

一、概述 363

1.等价性 363

2.犯罪构造(概览) 363

二、犯罪要素 364

1.结果的发生 364

2.不作为 364

3.因果关系 365

4.保证人地位 368

5.客观归属 369

6.故意和认识错误 369

7.过失 370

8.罪责 371

三、力图和中止 372

1.力图的开始 372

2.中止 373

四、保证人地位的成立 374

1.义务基础 374

2.基于风险支配的监督者保证人地位 376

3.基于制度照料的保护者保证人地位 381

第37节 纯正的不作为犯 386

一、概述 386

二、犯罪要素 386

1.客观的构成要件 386

2.其他犯罪要素 387

第六编 参加 389

第38节 基本原理 391

一、概述 391

1.概念 391

2.参与的可罚根据 393

二、从属性 394

1.参加的罪责独立性 394

2.参与的从属性 395

3.从属性的松动 395

三、正犯和参与的区分 398

1.概览 398

2.主观说 398

3.实质客观说 400

4.在场(在行为地) 401

5.身份犯和亲手犯 402

6.证明问题 402

四、过失的参加 402

1.对故意行为的过失参加 402

2.故意地参加过失的行为 403

3.对过失行为的过失参加 403

五、不作为犯的参加 404

1.主动参与不作为犯 404

2.不作为式的参加 405

第39节 单独正犯 409

一、概念 409

1.直接正犯 409

2.间接正犯 409

3.同时正犯 409

二、间接正犯 410

1.归属原则 410

2.行为媒介的过限(Exzess) 411

3.专业鉴定 411

三、间接正犯的若干重要类型(Fallgruppen) 411

1.构成要件阶层上的欠缺 411

2.正当化阶层的欠缺 414

3.罪责阶层的欠缺 414

4.组织性的权力机器 416

5.不作为 418

6.自伤 419

四、间接正犯的力图的开始 422

1.基本原理 422

2.设置圈套 424

五、认识错误的问题 425

1.针对犯罪行为支配的认识错误 425

2.实际执行者针对客体发生认识错误 427

第40节 共同正犯 429

一、概述 429

1.概念 429

2.归属原则 429

二、前提条件 429

1.共同地实施行为 429

2.共同的行为决意 430

3.身份要素 431

4.承继的共同正犯 432

三、力图的开始 433

1.基本原理 433

2.误想共同正犯 434

四、过限和认识错误 435

1.共同正犯的过限 435

2.针对客体的认识错误 435

3.针对跟踪者的认识错误 436

五、适用 436

第41节 教唆 438

一、前提条件 438

二、主行为 438

三、确定 438

1.定义 438

2.针对已经形成的行为决意的教唆 440

3.教唆的时间点 441

4.不作为式的教唆 442

5.接收者 442

四、教唆故意 443

五、认识错误问题 445

1.教唆侵害自己的利益 445

2.主行为人发生客体混淆 446

第42节 帮助 449

一、前提条件 449

二、提供帮助 449

1.帮助的形式 449

2.因果关系 450

3.日常行为 452

4.不作为式的帮助和对不作为的帮助 456

5.承继的帮助 457

三、帮助故意 458

四、与教唆的关系 458

第43节 参加的力图 460

一、概述 460

二、教唆的力图(第30条第1款) 460

1.力图 461

2.主行为的重罪性质 462

3.故意 463

三、可罚的预备(第30条第2款) 464

1.概览 464

2.自愿声明 464

3.接受请求 465

4.约定 465

四、与既遂犯罪的关系 466

五、参加的力图中的中止(第31条) 466

1.概览 466

2.与第24条的关系 467

第七编 竞合 469

第44节 基本原理 471

一、概述 471

1.问题的提出 471

2.审查顺序 471

3.概览 472

二、概念 473

第45节 行为单数 475

一、概览 475

二、“自然”意义上的行为 475

三、自然的行为单数 476

1.前提条件 476

2.反复的自然行为单数和逐渐的自然行为单数 477

四、构成要件上的行为单数 478

五、连续行为 478

第46节 法规竞合 480

一、概述 480

1.概念和形式 480

2.被排除适用的法规的相关性 480

二、特别关系 481

三、补充关系 481

四、吸收关系 482

1.区分 482

2.在不纯正的一罪的情况下 482

3.在不纯正的数罪的情况下 483

4.不可罚的伴随行为(Begleittat) 483

五、专业鉴定 483

第47节 一罪和数罪 485

一、成立一罪的基本原理 485

1.概念 485

2.刑罚幅度的确定 485

3.机能 485

二、成立一罪的前提条件 486

1.概览 486

2.由相同或部分相同的数个行为而成立一罪 486

3.夹结作用而形成的一罪 488

4.基于自然的行为单数而成立一罪 489

5.不作为时的一罪 491

6.参与时的一罪 491

三、数罪 492

1.前提条件 492

2.总和刑的构成原则 492

第48节 疑罪从无、选择确定和后置确定 494

一、“疑罪从无”的原则 494

1.概念和适用领域 494

2.专业鉴定 495

二、选择确定 495

1.判决时的情况 495

2.同种的选择确定 496

3.异种的选择确定 496

三、后置确定和前置确定 498

1.后置确定(Postpendenz) 498

2.前置确定(Praependenz) 498

定 义 500

关键词索引 519

刑法知识的传授和翻译(译者跋) 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