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絮语&陈兴良 1
理论前沿 1
宪法视野下的刑事立法权及其限制&李怀胜 1
一、我国刑事立法权的立法规定与实践现状 2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刑法修改权的应然含义 6
三、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的界限 23
四、结论 26
行为功利主义的逻辑与结果无价值论的困境&马乐 27
引言 27
一、行为功利主义的内涵与逻辑 29
二、结果无价值论的理论困境 36
三、关联性命题与违法和有责的界限 44
四、结论 48
S=kIZ犯罪论体系的诠释&黄得说 50
一、S=kIZ犯罪论体系基本原理 51
二、刑事不法的构造 52
三、期待可能性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 57
四、排除犯罪性事由在我国犯罪论体系中的归属 61
余论 63
刑事诉讼法研究 65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吕升运 65
一、问题的提出 65
二、庭前会议的程序定位 66
三、庭前会议的价值导向 69
四、庭前会议的主持主体 73
五、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 76
六、庭前会议记录的法律效力 78
论我国检警关系之改革——兼评新刑事诉讼法对检警关系之修改&宋维彬 83
一、检警关系改革的目标定位 83
二、我国现行检警关系存在的问题 88
三、新刑事诉讼法对检警关系修改之进步 91
四、新刑事诉讼法对检警关系修改之不足 97
五、我国检警关系之改革——构建混合式检警关系 100
域外视域 104
现代新刑事古典主义在英美国家的兴起——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地位变迁&冀莹 104
一、现代新古典主义的兴起 105
二、晚期现代化社会的现实危机与刑事实证主义的衰落 110
三、现代新古典主义的隐忧 114
四、现代新古典主义的启示 117
特拉伊宁之后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的嬗变&龙长海 120
一、问题的缘起及研究路径 120
二、犯罪构成的事实论 125
三、犯罪构成的规范论 130
四、犯罪构成的否定论 135
五、比较评析 138
从当事人诉讼程序到职权诉讼程序——对德国刑事诉讼程序的历史考察(上篇)&刘家汝 140
一、关于德国历史上的三种刑事诉讼程序 140
二、当事人诉讼程序 144
三、当事人诉讼程序向职权诉讼程序的过渡:从13世纪到16世纪 166
四、职权诉讼程序 177
五、结语 201
“经验型”的程序正义——蒂博特的程序主义理论研究&陈盛 202
一、研究背景:社会交换理论与程序正义 203
二、纠纷当事人的程序选择偏好 205
三、两类诉讼程序与程序正义的实现 208
四、完美的程序 215
五、蒂博特程序正义理论的贡献与启示 217
域外传译 220
论所谓“不被容许的”风险&〔德〕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 文 陈璇译 220
一、目标的设定 220
二、“被容许的”风险的功能 222
三、规范与归责 224
四、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性 227
五、被害人的行为 231
六、结论 235
论德国刑法中的紧急防卫过当&〔德〕亨宁·罗泽瑙 文 蔡桂生译 236
一、导论 236
二、《刑法典》第33条问题的不完全概览 238
三、意义和目标 240
四、疑难问题的解决 243
五、《刑法典》第33条的法律性质 246
“通过组织实行犯罪”研究——一个德国法理论出人意料的拓展&〔德〕托马斯·维根特 文 姜敏译 248
一、引言 248
二、预审法庭在Katanga与Chui案判决中适用的间接正犯 249
三、预审分庭适用学说的德国法渊源 250
四、对Roxin理论的批判 255
五、“通过组织实行犯罪”理论是否有存在必要? 257
六、对《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第25条(3)规定的“通过他人实行犯罪”分析 260
七、“通过他人实行犯罪”的各种解释 262
八、结语:间接共同正犯 265
刑法与文学 267
神秘、冰冷而邪恶的异己力量——漫谈卡夫卡文学作品中的司法异化现象&刘春园 267
一、《审判》解读 268
二、《城堡》解读 273
三、《在流刑营》解读 276
四、结语 278
刑法学人 281
韩忠谟先生行状&韩其珍 281
一、毕生以读书自娱以授业为乐 281
二、鹣鲽情深牵手相伴终身 285
三、奖掖两岸法律学子、毕生积蓄遗爱人间 286
四、门生贤达杏坛春暖共为佳话 286
五、生命必然结束却以另一种形式永存——韩忠谟主要学术成就 287
六、韩忠谟教授主要论著 291
序跋 294
《逐日——项明检察长司法理念及实践集萃》序&陈兴良 294
专题研究 301
论先行行为不作为犯的边界&吴雨豪 301
一、问题的提出 301
二、先行行为不作为犯的理论脉络 303
三、先行行为的范围确定义务来源 316
四、犯罪事实支配理论证成等价性 321
五、结语 327
实质法义务论的检视与构架&徐万龙 329
一、形式法义务论之拒绝 330
二、实质法义务论基础理论的反思与修正 333
三、学说诸相——亟待沉淀的实质法义务论 335
四、实质法义务论乱象探疑 340
五、实质法义务论的重新架构 343
六、一个争议案例的再咀嚼 346
结语 347
论监督过失犯罪责任主体的认定&蓝娴 348
引言 348
一、监督过失责任概况 350
二、不作为监督过失的义务来源 357
三、监督过失的预见可能性 366
四、监督过失的因果关系 371
五、结论 376
违法性认知的结构模型分析&王超 378
一、违法性认知模型建构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379
二、违法性认知模型的建构过程 381
三、一般违法性认知的结构分析 385
四、结论与建议 394
论具体打击错误的处理方法——从错误论与故意论的关系切入&郑勋勋 396
一、打击错误及其解决原理 396
二、法定符合说评述 398
三、具体符合说评述 404
四、(泛)打击错误的综合解决 409
五、结语 414
论我国预备犯处罚范围之限制——以犯罪类型的限制为落脚点&蔡仙 415
一、预备犯处罚范围问题的提出 415
二、我国预备犯处罚之立法现状与弊端 421
三、预备犯可罚性依据之探究 427
四、各国预备犯处罚范围的立法考察及启示 447
五、再论我国预备犯普遍处罚原则困境之突围 460
结语 466
论虚拟空间刑事法网之扩张与克制——以《网络诽谤解释》为背景的分析&庄乾龙 467
一、虚拟空间刑事法网扩张之必要性 467
二、虚拟空间刑事法网扩张之路径 471
三、虚拟空间刑事法网扩张之边界 475
四、虚拟空间刑事法网扩张之克制(代结语) 482
刑(性)法的宪法制约——法教义学视野内外的聚众淫乱案分析&郭晓飞 484
一、法教义学视野下刑法的张扬——“聚众淫乱”话语的生产 485
二、法教义学视野下宪法的缺席——隐私权的沉默 491
三、性政治还是政治性——性越轨的理由和性道德的阶序 498
“风险社会”语境下妨害公务罪的存在根据与合理解读——以我国《人民警察法》第35条与《刑法》第277条之衔接为切入点&李立丰 506
一、“风险社会的刑法”与“风险刑法”之应然界分 507
二、“风险社会”语境下我国刑法改革的司法属性 511
三、行政刑法缺位前提下妨害公务罪的司法认定标准 513
四、结论 528
论基层法院疑罪处理的双重视角与内在逻辑&王彪 530
一、引言 530
二、基层法院疑罪处理的双重视角 531
三、基层法院疑罪处理的内在逻辑 539
四、现有模式的危害与实现疑罪从无的条件 547
五、结语 552
被害人报案与控告&兰跃军 554
一、被害人不报案、不控告的原因与后果 555
二、被害人报案、控告的内容与期限 562
三、对被害人报案、控告的处理 566
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述评&王燕飞 570
引言 570
一、整体层面:进程、主题以及特色 570
二、个体层面:内容、特点以及贡献 586
三、整体-个体:评价、出路及前景 594
清代监守自盗罪刑罚体系研究&秦化真 613
一、监守自盗刑罚体系演变史 613
二、赃银追赔制度 618
三、监守自盗刑罚体系的司法考察 623
四、逐步轻缓化是清代监守自盗刑罚体系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630
第三代囚犯&张晶 636
一、“代”与囚犯的“代” 636
二、第三代囚犯的证成 639
三、对策:社会与监狱 653
《刑事法评论》征稿启事 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