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中国人的“法治”观 1
第一章 “根”的寻觅 11
1.1 蓝田寻根:“人之初,性本善”? 11
1.2 燕京觅魂:那堆燃烧了50万年的篝火 17
1.3 彩陶上的鱼:半坡村民的心声 25
1.4 黄帝的王道:“涿鹿之战”和“问道崆峒” 31
1.5 唐尧故园:寻找“独角神兽”的故乡 41
1.6 大槐树下:《舜典》里的“恤刑”思想 48
1.7 壶口瀑布:大禹的呐喊 55
第二章 “法”的萌芽 67
2.1 殷墟甲骨文:“画地为牢”的传说 67
2.2 中国文字博物馆:对“刑”“灋”二字的研究 74
2.3 周公测景台:“求天地之正中” 81
2.4 洛阳游记:对“天子驾六”和《吕刑》的解读 90
2.5 郑韩故城:子产与邓析的传奇 96
2.6 函谷关访道:老子不知何处去? 104
2.7 孔庙徘徊:中国法学的十字街头 114
第三章 法典的生成 125
3.1 疏雨过中条:《法经》的余响 125
3.2 消失的古城墙:“栎阳”无人识商鞅? 131
3.3 坑儒谷吊古:韩非和李斯的下场 140
3.4 法家的失败:与秦始皇的一场虚拟对话 149
3.5 灞桥折柳:汉高祖的“约法三章” 157
3.6 废除肉刑:汉文帝的“文景之治” 164
3.7 霸陵夕照:张释之的“执法不阿” 170
3.8 独尊儒术:孔学怎样成为官方立法思想的主流? 175
第四章 法制的流变 185
4.1 大漠孤烟:烽火台下的“官告民”案例 185
4.2 赵娥复仇:春秋决狱与法律正义的严重冲突 195
4.3 大明宫漫笔:《唐律疏议》为何行之不远? 204
4.4 请君入瓮:武则天时期的司法丑闻 214
4.5 南淝河随笔:《包青天》为何会火遍大江南北? 221
4.6 宋慈《洗冤集录》:三月桐花满路开 230
4.7 白鹿洞迷惘:南宋“法学”的衰微 238
第五章 “重刑主义”的再抬头 251
5.1 苏三监狱:“三班衙役”该吃谁去? 251
5.2 孝陵秋思:个性复杂的明太祖 259
5.3 明刑之酷:雨花台下的“灭十族”惨剧 264
5.4 午夜星光:于家村的“村规民约” 270
5.5 秦淮河夜话:“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277
5.6 公车上书:康有为的“变法梦” 285
5.7 瀛台泣血录:光绪临终前的灵魂跃动 292
第六章 旧律的崩溃 303
6.1 十三行聆听:东西方法律文化的早期冲突 303
6.2 香江走马:立法会大楼上的“正义女神” 315
6.3 澳门北望:《盛世危言》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324
6.4 城南旧树:“沈家本修律”的昨夜西风 335
6.5 津门故里:街角的铜像——严复 346
6.6 越秀山头:伍廷芳的五堂普法课 354
6.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的“宪政”思想 365
第七章 法制的转型 377
7.1 珞珈山下:王世杰的《比较宪法》 377
7.2 金陵风雨:“六法全书”怎样被扫地出门? 385
7.3 开封夜雨:“阶级斗争法学”的肆虐 393
7.4 风雪柴达木:牙膏皮里的《人权宣言》 400
7.5 公审“四人帮”:“苏联法系”的破产 407
7.6 天安门前的反思:“英美法系”能否“再领导世界100年”? 412
结束语 走自己的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418
附录 寻找中国法律的印迹:北大法律人在路上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