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写作本书的背景和目的意义 2
1.2.1 写作本书的背景 2
1.2.2 写作本书的目的意义 3
1.3 学术界对科学发展观研究情况概述 4
1.3.1 写作本书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4
1.3.2 国外有关发展理论研究情况 5
1.3.3 国内关于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研究的主要状况与评价 8
1.4 本书的思路和创新点 24
第2章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26
2.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26
2.1.1 “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依据 26
2.1.2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哲学理论依据 27
2.1.3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论依据 28
2.2 科学发展观是对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1
2.2.1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毛泽东思想中的发展理论 31
2.2.2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邓小平的发展理论 32
2.2.3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发展理论 34
2.3 科学发展观借鉴了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 36
2.4 科学技术深刻影响发展观的嬗变 37
2.4.1 科学技术影响经济发展 38
2.4.2 科学技术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变 40
2.4.3 科学技术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 41
2.4.4 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着发展观念的改变 44
第3章 中国发展观的历史嬗变 46
3.1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观的形成 46
3.1.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状况 46
3.1.2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状况 47
3.1.3 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状况 49
3.1.4 中国古代意识形态状况 50
3.1.5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发展观 62
3.2 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观 63
3.2.1 近代以来至新中国成立的发展观 64
3.2.2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的发展观 73
3.2.3 中国进入21世纪的科学发展观 77
第4章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蕴阐释 106
4.1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技术意蕴 107
4.1.1 “人本价值”的科学技术保障 108
4.1.2 全面发展的科学技术支撑 109
4.1.3 协调发展的科学技术配套 111
4.1.4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储备 115
4.2 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意蕴 118
4.2.1 以人为本确立了经济发展目的 119
4.2.2 全面发展界定了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 120
4.2.3 协调发展展示了经济运行规律 121
4.2.4 可持续发展规定了经济发展良性成长的要求 123
4.3 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意蕴 124
4.3.1 以人为本的生态基础 124
4.3.2 全面发展的生态依托 125
4.3.3 协调发展的生态配套 127
4.3.4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本质意义 128
4.4 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形态意蕴 128
4.4.1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129
4.4.2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技术哲学意蕴 130
4.4.3 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心理意蕴 139
4.4.4 科学发展观中社会公平和谐的伦理意蕴 141
第5章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图景展现 144
5.1 科学发展观实施中的观念转化 144
5.1.1 发展的评判由偏重GDP数量转向立足于幸福文明指数 144
5.1.2 经济发展模式由资源消耗型转向资源再生型和循环经济 147
5.1.3 经济增长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以知识密集型为主 150
5.1.4 区域发展布局由差异性转向消除发展失衡与突出特色 152
5.1.5 社会发展中由人的生存发展转向注重消除差异性与增进和谐 156
5.2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图景 157
5.2.1 人的全面发展时代的来临 158
5.2.2 转变发展方式和新型工业化时代的开启 161
5.2.3 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设 166
5.2.4 新农村建设 172
5.2.5 开启中国城镇化的新进程 176
5.2.6 科学发展观将迎来人类的和谐社会 182
第6章 科学发展观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 185
6.1 传统文明时代的终结 185
6.2 新文明时代的开启 187
6.2.1 知识文明时代的主要特征 187
6.2.2 生态文明时代的主要特征 188
6.2.3 知识文明与生态文明统一的新文明形态 189
6.3 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历史上科学理论和文明成果的集成应用 190
6.4 科学发展观必将指导人类文明的新发展 192
参考文献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