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第一章 史前时期之台湾 1
第一节 台湾之旧石器时代文化 1
第二节 台湾之新石器时代文化 3
第一项 文化层 4
第一目 台湾本岛之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4
第二目 澎湖之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7
第二项 器物 8
第一目 石器类 8
第二目 陶器类及其他 10
第三项 生活之蠡测 11
第二章 战籍中所见之古代台湾 13
第一节 战国秦汉间之传说 13
第二节 三国之夷州 15
第三节 隋代之流求 18
第四节 隋唐间澎湖之传说 23
第三章 宋元时代之台湾 26
第一节 宋元时代之澎湖 26
第二节 宋元时代之台湾 29
第一项 宋代之台湾 29
第一项 行政 30
第二项 元代之台湾 35
第四章 明代之台湾 39
第一节 明代之澎湖 40
第二节 明代之台湾 45
第一项 明初郑和来台之传说 45
第二项 嘉靖万历时期之台湾 48
第三项 明代台湾之倭寇 54
第四项 颜郑之开台 58
第五章 荷兰与西班牙人之窃据 64
第一节 荷兰人之入侵澎湖 64
第二节 荷兰人之入侵台湾 70
第一项 荷兰人之据台 70
第一目 北部之征服 72
第二目 南部之平定 77
第三目 东部之讨伐 78
第四目 淡水及噶玛兰地区之平服 81
第二项 政教之设施 83
第三项 土地与农业 88
第四项 商业与财政 93
第一目 商业 93
第二目 财政 94
第五项 抗荷运动 99
第六项 日荷纠纷 106
第三节 西班牙人之侵掳台湾北部 109
第一项 西班牙人之掳台北 109
第二项 西班牙人之教化事业 112
第三项 西荷之冲突 115
第六章 明郑之复台 117
第一节 延平王郑成功之家世 117
第二节 延平王郑成功复明义师之兴起 124
第三节 明郑之复台与其内政 139
第一项 延平王郑成功之复台 139
第二项 延平王之薨与郑经之继立 148
第一目 延平王郑成功之薨 148
第二目 郑经之立与靖难之役 152
第三项 明郑之内治 154
第一目 地方之规画 155
第二目 吏治 157
第三目 教育 158
第四目 军政 160
第五目 人口与拓殖 165
第六目 抚番 174
第七目 经济措施 180
第四节 外事 194
第一项 荷兰 194
第二项 英国 198
第三项 吕宋 206
第四项 日本与南洋诸国 210
第五节 郑清之战和 212
第一项 郑清诸役 212
第一目 金、厦之役 212
第二目 西征诸役 213
第二项 郑清之议和 226
第六节 明郑之衰亡 231
第一项 东宁政变 231
第二项 明郑之亡 234
第七章 清代之治台 241
第一节 地方之规划 241
第一项 一府三县时期 243
第二项 一府四县二厅时期 244
第三项 一府四县三厅时期 246
第四项 二府八县四厅时期 248
第五项 建省时期 254
第二节 吏治 259
第一项 职官 259
第二项 特设官司 268
第三项 吏治 272
第三节 兵制 276
第一项 康熙时期 276
第二项 雍正、乾隆时期 279
第三项 嘉庆、道光时期 282
第四项 咸、同以降之裁军 283
第一项 渡台禁令 290
第四节 渡台禁令与人口 290
第二项 人口 296
第五节 教育 300
第一目 提督学政 300
第二目 府县厅儒学 300
第二项 考试 302
第一目 学额 302
第二目 童试及岁科考试 305
第三目 贡生之考选 307
第四目 乡试 307
第五目 会试 309
第三项 社学、义学及民学 309
第四项 书院 312
第五项 新教育之萌芽 316
第六节 社会救恤 317
第一项 贫困救济 317
第一目 养济院 317
第二目 普济堂 318
第三目 棲流所与留养局 319
第二项 灾荒救济 319
第一目 常平仓 320
第二目 义仓 321
第三目 社仓 323
第三项 妇孺救济 325
第四项 其他救济 326
第七节 垦辟 329
第一项 台北地区 330
第二项 新竹、苗栗地区 332
第三项 台湾县地区 333
第四项 彰化县地区 334
第五项 埔里社厅地区 336
第六项 云林县地区 336
第七项 嘉义县地区 338
第八项 安平、凤山地区 341
第九项 恒春县地区 344
第十项 宜兰县地区 345
第十一项 台东直隶州地区 346
第八节 番政 349
第一项 理番行政 349
第一目 熟番行政 350
第二目 生番行政 363
第二项 屯番 376
第三项 隘勇 377
第四项 教育 381
第一目 熟番之教育 381
第二目 生番之教育 385
第五项 租课 389
第一目 番饷 390
第二目 番租 391
第三目 屯租 393
第四目 盐课之免除 394
第七项 抚番诸役 395
第六项 番社仓 395
第一目 吞霄之役 396
第二目 水沙连之役 396
第三目 傀儡番之役 397
第四目 大甲社之役 397
第五目 恒春番之役 398
第六目 奇密社之役 398
第七目 加礼宛社之役 399
第八目 北势番之役 399
第九目 南势番之役 400
第十目 大嵙崁番诸役 400
第十一目 台东之役 402
第十二目 大南澳之役 402
第一项 天地会 403
第九节 民族革命 403
第二项 吴球、刘却之役 406
第三项 朱一贵之役 408
第四项 吴福生、黄教之役 410
第五项 林爽文之役 411
第六项 陈周全之役 413
第七项 许尚、杨良斌之役 414
第八项 张丙之役 415
第九项 李石、林恭之役 416
第十项 戴潮春之役 417
第十节 海上诸役与械闘 418
第一项 海上诸役 418
第二项 械关 420
第一项 贝尼奥斯基之侵扰 425
第十一节 列强之侵扰 425
第二项 鸦片战争 426
第三项 英、美之凯觎 428
第一目 英国之凯觎 428
第二目 美人之企图 429
第四项 天津条约与台湾之开港设关 430
第五项 外来纠纷之层出 431
第一目 美船罗发号事件 431
第二目 大南澳之侵垦 433
第三目 樟脑纠纷 434
第六项 牡丹社之役 435
第七项 中法之役 439
第一项 道路 443
第十二节 交通 443
第二项 铁路 449
第三项 航运 452
第四项 邮政 456
第五项 电报 458
第十三节 经济概述 459
第一项 土地与赋税 459
第一目 土地 459
第二目 赋税 461
第二项 农业 468
第一目 稻米与杂粮 468
第二目 糖业 469
第三目 茶业 470
第四目 樟脑业 472
第三项 矿业 474
第一目 煤业 474
第二目 金业 476
第三目 硫磺业 478
第四目 石油业 479
第五目 盐业 480
第四项 商业 482
第二目 对外贸易 486
第八章 日据时期之台湾 489
第一节 概说 489
第一项 日人谋取台湾之方式 489
第二项 台湾殖民地体制之特征 491
第三项 统治下之三时期 492
第四项 政策及措施之演变 494
第二节 行政 502
第一项 行政区划 502
第一目 县、厅时期 503
第二目 厅治时期 504
第三目 州、厅时期 505
第二项 行政组织 507
第一目 行政组织之特色 507
第二目 前期行政组织 509
第三目 后期行政组织 511
第三项 户政 512
第一目 户籍管理 513
第二目 户口调查 514
第四项 地政 515
第一目 土地调查 515
第二目 大租权之消灭 517
第三目 林野调查 518
第四目 榨取台胞之土地政策 519
第三节 司法 520
第一项 台湾及台胞之法律地位 520
第二项 司法机关 524
第一目 法院 524
第二目 临时法院 527
第三目 提存所 529
第三项 民刑案件统计 530
第四项 监狱 532
第五项 其他有关司法方面 537
第一目 民事争讼调停制度 537
第二目 辩护士 537
第三目 公证人 538
第四目 司法书士 539
第四节 财政 539
第一项 财务行政 539
第二项 财政之演变 540
第三项 公共支出 541
第四项 租税 542
第五项 专卖 544
第一目 海关 546
第六项 海关及盐务 546
第二目 盐务 547
第五节 卫生 548
第一项 卫生行政制度及机构 548
第二项 卫生调查及咨询机关 549
第三项 卫生经费 550
第四项 医疗人员 552
第五项 医疗设施 554
第六项 防疫设施 556
第七项 卫生保健 557
第六节 警政 560
第一项 军政下宪兵之警治 560
第一目 宪兵组织 560
第二目 宪兵职员 561
第二项 日据前期之警政 562
第一目 警察制度 564
第二目 警察员吏之配置 566
第三目 警察制度之演变 568
第三项 三段警备制 575
第四项 办务署制度 576
第一目 抚垦署之兴废 578
第二目 隘勇隘丁之继设 579
第三目 台籍员警之雇佣 579
第四目 监狱 581
第五目 保甲制度 582
第六目 壮丁团 583
第一目 厅治时期之警政 584
第五项 日据后期之警政 584
第七目 警察官及司狱官养成机关 584
第二目 州治时期之警政 586
第三目 经济警察之设置 588
第四目 战时警察组织之变动 589
第七节 教育与文化 589
第一项 日据时期之教育 589
第一目 学龄前之教育 590
第二目 国民学校教育 591
第三目 中等学校教育 593
第四目 师范教育 595
第五目 职业教育 596
第六目 高等教育 598
第七目 社会教育 601
第八目 特殊教育设施 604
第九目 书房义垫 605
第二项 文化事业 606
第一目 修志 606
第二目 图书馆 607
第三目 博物馆 608
第四目 台湾史料馆 609
第五目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陈列室 609
第六目 出版事业 609
第七目 日刊报纸及周刊 610
第八目 定期刊物 610
第九目 电影事业 613
第十目 广播事业 613
第一项 初期之措施 614
第八节 经济 614
第一目 交通事业 615
第二目 土地调查与林野整理 617
第三目 建立金融机构与币制及财政之独立 619
第四目 保护、扶植日人在台企业 622
第二项 中期之经济 623
第一目 日人企业由商转工 623
第二目 独占资本企业 625
第三目 扩展向外投资 625
第四目 电力与工业 626
第五目 矿业之发展 628
第六目 农业之发展 629
第七目 林业与水产 630
第八目 金融机构与商业贸易 631
第三项 末期之经济 634
第一目 准战时经济 635
第二目 战时生产力之扩充 636
第三目 加强经济统制 637
第四目 战末经济之崩溃 638
第九节 社会福利 639
第一项 社会行政 639
第二项 社会事业 641
第一目 残疾孤苦之救济 641
第二目 医疗救济 643
第三目 妇孺福利 644
第四目 职业介绍 645
第五目 建设公共住宅 646
第六目 灾害救济 647
第七目 行旅病人之救济 648
第八目 公设当铺 650
第九目 小资本贷款 651
第十目 少年教化事业 652
第十一目 出狱者之教化事业 653
第十二目 邻保事业 654
第十节 抗日民族运动 656
第一项 武力抗日时期 656
第一目 卫台之战 657
第二目 义民续作游击战 662
第三目 日当局之对策及事后措施 671
第四目 革命蜂起事件 673
第一目 新思想冲击下之民族觉醒 676
第二项 非武力抗日时期 676
第二目 台湾同化会 678
第三目 新民会等之文化启蒙运动 680
第四目 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682
第五目 台湾文化协会 685
第六目 台湾民众党 688
第七目 台湾地方自治联盟 691
第八目 日当局对近代民族运动之取缔 693
第十一节 国民革命与台湾 695
第一项 国父与台湾 695
第二项 台籍志士在祖国之奋斗 701
第一节 规划梗概 711
第一项 台胞之义不臣倭 711
第九章 光复初之台湾 711
第二项 国父之深谋远虑 712
第三项 总统 蒋公之矢志贯彻 712
第二节 光复纪实 717
第一项 日皇广播投降诏书 717
第二项 台胞热爱祖国之具体表现 719
第三项 前进指挥所之首要工作 720
第四项 国军进驻台湾 722
第五项 「剥」「复」相乘之一日 724
第六项 接管概要 726
第七项 台胞正名归宗 732
第八项 繁剧之善后工作 733
第一项 自治法规之订颁与修正 740
第一节 政治建设 740
第十章 台湾光复后之建设 740
第二项 成立民意机构 743
第一目 省级民意机构 743
第二目 县市民意机构 747
第三目 乡镇县辖市民意机构 752
第三项 地方行政 755
第四项 行政革新 782
第五项 户籍行政 788
第六项 警察行政 796
第七项 兵役行政 805
第二节 经济建设 813
第一项 经济制度 813
第二项 经济建设 814
第一目 土地改革与利用 815
第二目 水利建设 837
第三目 电力建设 844
第四目 交通建设 849
第五目 发展产业 872
第六目 财政金融 896
第七目 赋税 911
第八目 烟酒公卖 915
第三节 社会建设 918
第一项 社会福利政策 918
第二项 社会福利基金 920
第三项 劳工保险 923
第四项 就业辅导 930
第五项 社会救助 935
第六项 福利服务 941
第七项 社团辅导 947
第八项 社区发展 953
第九项 国民住宅 957
第十项 合作事业 959
第十一项 工矿检查 964
第四节 文化建设 968
第一项 发展教育 968
第一目 教育政策 968
第二目 重要措施 970
第三目 具体成就 972
第四目 大专教育 976
第五目 高中教育 989
第六目 职业教育 992
第七目 初中教育 997
第八目 小学教育 1002
第九目 社会教育 1007
第十目 师资培养 1013
第二项 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1018
第一目 报纸 1020
第二目 杂志 1022
第三目 广播 1025
第四目 电视 1026
第五目 通讯社 1029
第六目 出版业 1031
跋 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