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协同 南京都市圈城乡空间协同规划的实践探索》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城市规划编;编制研究中心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112188871
  • 页数:25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都市圈的基本概念与规划理论基础 1

一、基本概念解析 2

1.都市区 2

2.都市圈 2

3.城市群 2

4.城市密集区 3

5.大都市带 3

6.都市连绵区 4

7.城市经济区 4

8.概念辨析与小结 4

二、跨界区域协同的内容与机制 5

1.空间边界与跨界管理 5

2.跨界区域的类型、特征与冲突 6

3.跨界空间协同与协调机制 6

三、都市圈跨界空间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7

1.中心地理论 7

2.“核心—边缘”理论 7

3.区域多中心治理理论 8

4.新区域主义与城市区域管治理论 9

5.区域协调的理念和研究 10

第二章 跨界都市圈空间协同的相关研究进展 13

一、都市圈发展历程 14

1.都市圈发展条件和成长历程 14

2.都市圈成长的动力机制 15

二、都市圈区域空间模式 15

1.都市圈空间成长类型与地域结构 16

2.都市圈空间管制、协同与功能分工导向 16

3.都市圈生态空间管制 18

4.开发强度与城乡用地结构 19

5.镇村聚落分局格局 21

三、都市圈跨界空间协调 22

1.跨界地区界定与空间发展模式 23

2.跨界地区协调的规划运作机制 23

第三章 国内外跨界都市圈城乡空间协同案例解析及经验借鉴 29

一、区域空间功能导向 30

1.《英格兰东南部区域空间战略》 30

2.《澳大利亚昆士兰东南部区域规划》 33

3.《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34

4.《辽中城市群空间协调规划》 35

二、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对接 36

1.《兰斯塔德空间展望2040》 36

2.《首尔大都市圈规划》 36

3.《泛珠三角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合作专项规划纲要》 37

4.《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 38

5.《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总体发展规划》 39

三、区域生态空间保护 39

1.《欧洲空间发展展望》 39

2.《伦敦威斯敏斯特未来整体发展规划》 40

3.《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 41

4.《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 42

四、区域空间开发管制 42

1.《英格兰东南部空间战略》和《澳大利亚昆士兰东南部区域规划》 43

2.《荷兰兰斯塔德空间展望2040》 43

3.《伦敦威斯敏斯特未来整体发展规划》 43

4.《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 46

五、城乡统筹发展 47

1.《欧洲空间发展展望》 47

2.老欧盟十国乡村空间布局经验 47

3.《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48

4.《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 49

六、跨界地区协调 49

1.美国纽约大都市区 49

2.日本东京大都市圈 51

3.法国巴黎大都市圈 54

4.德国跨界交通协调 55

七、规划法规体系 56

1.英国伦敦都市圈 56

2.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区域规划 58

3.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 59

4.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协调 59

八、经验借鉴 60

1.规划编制和实施经验总结 60

2.国内相关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2

3.对南京都市圈规划的启示 63

第四章 南京都市圈城乡空间协同规划背景及机制创新 65

一、规划背景 66

1.理论背景 66

2.实践背景 67

二、内涵意义 69

1.深化南京与周边城市的规划对接 69

2.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70

3.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70

三、规划机制创新 71

1.创新都市圈空间规划协调工作机制,加快都市圈城乡规划一体化 71

2.创新都市圈空间规划技术方法,建立都市圈空间规划体系 71

3.创新都市圈跨界协调的组织保障,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72

第五章 南京都市圈相关规划拼合分析及规划协调思路 73

一、相关规划梳理 74

1.区域规划 74

2.城市总体规划 79

二、规划拼合分析评估 82

1.规划共识与共性问题 82

2.矛盾分析 85

三、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87

1.自然地理 87

2.社会经济 88

3.产业结构 90

4.交通发展 92

5.城镇等级体系 95

四、规划协调目标与思路 108

1.规划协调目标 108

2.规划协调思路 108

3.规划协调原则 108

第六章 南京都市圈区域空间协调技术准则 111

一、关于区域空间功能导向的规划约定 112

1.总体要求 112

2.分类功能引导要求 112

二、关于区域生态廊道保护的规划约定 114

1.河流生态廊道 114

2.丘陵山地 114

3.湖荡湿地 114

三、关于区域基础设施廊道控制的规划约定 115

1.总体要求 115

2.分类规划管控 115

四、关于特色乡村协调的规划约定 116

1.总体要求 116

2.各类型空间功能分区内乡村空间规划管控要求 116

五、关于跨界地区协调的规划约定 117

1.总体要求 117

2.分类管控要求 120

第七章 南京都市圈综合交通规划协调 123

一、交通发展战略 124

1.规划理念 124

2.战略任务 124

3.战略目标 126

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127

1.轨道网布局 127

2.公路网布局 132

3.航道网布局 133

4.机场布局 133

5.管道网布局 134

三、跨界衔接协调 134

1.南京跨界衔接通道 134

2.镇江跨界衔接通道 137

3.扬州跨界衔接通道 139

4.淮安跨界衔接通道 139

5.马鞍山跨界衔接通道 141

6.芜湖跨界衔接通道 142

7.滁州跨界衔接通道 143

8.宣城跨界衔接通道 145

第八章 南京都市圈区域空间布局规划协调 147

一、区域空间布局 148

1.区域空间结构 148

2.区域协调发展引导 149

二、区域生态保护 150

1.区域生态空间系统 150

2.水土资源集约利用 154

3.环境综合整治 156

三、近期建设规划协调 156

1.交通建设一体化 156

2.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158

3.公共服务同城化 158

4.产业园区合作共建 159

四、保障机制与政策措施 159

1.完善区域协调机制 159

2.实现制度和政策创新 160

3.加强规划宣传和监督管理 160

第九章 专项支撑性规划协调 161

一、区域产业体系 162

1.战略性新兴产业 162

2.现代服务业 163

3.先进制造业 164

4.现代农业 165

二、区域基础设施 166

1.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66

2.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166

3.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67

三、区域公共服务 167

1.教育深度合作 168

2.医疗卫生服务共享 168

3.文体交流共融 169

4.社会保障一体化统筹 169

第十章 跨界地区发展规划协调 171

一、仙林—宝华科学城规划协调 172

1.规划协调范围 172

2.现状情况 172

3.规划协调重点 173

4.协调目标与思路 174

5.规划协调内容 175

二、龙潭—下蜀滨江新城规划协调 179

1.规划协调范围 179

2.现状情况 179

3.规划协调重点 180

4.规划协调目标 181

5.规划协调内容 181

三、丹阳新市镇规划协调 185

1.规划协调范围 185

2.现状情况 185

3.规划协调重点 186

4.规划协调目标 187

5.规划协调内容 187

四、滨江—慈湖新城规划协调 191

1.规划协调范围 191

2.现状情况 191

3.规划协调重点 192

4.规划协调目标 192

5.规划协调内容 192

五、汤山—句容地区规划协调 196

1.规划协调范围 196

2.现状情况 196

3.规划协调重点 196

4.规划协调目标 197

5.规划协调内容 197

六、湖熟—郭庄新城规划协调 202

1.规划协调范围 202

2.现状情况 202

3.规划协调重点 202

4.规划协调目标 203

5.规划协调内容 203

七、乌江新市镇规划协调 207

1.规划协调范围 207

2.现状情况 207

3.规划协调重点 207

4.规划协调目标 209

5.规划协调内容 209

八、浦口—乌衣—汊河地区规划协调 212

1.规划协调范围 212

2.现状情况 212

3.规划协调重点 212

4.规划协调内容 213

九、金牛湖—天长地区规划协调 217

1.规划协调范围 217

2.现状情况 217

3.规划协调重点 218

4.规划协调目标 219

5.规划协调内容 219

十、六合—来安地区规划协调 222

1.规划协调范围 222

2.现状情况 223

3.规划协调重点 223

4.规划协调内容 224

十一、龙袍—仪征地区规划协调 226

1.规划协调范围 226

2.现状情况 226

3.规划协调重点 226

4.规划协调目标 227

5.规划协调内容 227

十二、石湫—博望新市镇规划协调 230

1.规划协调范围 230

2.现状情况 230

3.规划协调重点 230

4.规划协调目标 231

5.规划协调内容 231

十三、高淳—宣城地区规划协调 234

1.规划协调范围 234

2.现状情况 234

3.规划协调重点 235

4.规划协调目标 235

5.规划协调内容 235

第十一章 结论 239

一、创新都市圈城乡规划协同工作机制,实现都市圈城乡规划一体化 241

1.精心组织,建立都市圈城乡规划专业协调机构 241

2.适应市场,构建自下而上的规划协同工作机制 242

3.群策群力,创建多元协同、程序公开的公众参与机制 242

4.多层次落实,创新都市圈跨界协调的组织保障 242

二、创新都市圈空间规划技术方法,建立都市圈规划编制体系 242

1.区域空间层面,整合形成《南京都市圈城乡空间协同规划》 242

2.专项规划层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重点关注综合交通和生态保护等跨区域协调的重要因素 243

3.地区实施层面,重点关注跨界地区的规划协调 243

三、创新都市圈规划行为约束机制,确立都市圈城乡规划协同的行动指南 243

参考文献 245

后记 255